全国站
幼教网

全国站
幼教网

家庭教育从什么时候开始

大河网 2008-01-12 09:39:47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一、家庭教育从什么时候开始

  家庭教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很多人认为是从孩子出生之后开始的,错!应该从孩子出生前9个月开始。

  关于儿童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出生前期,从怀孕到出生,这9个月的时期是变化最迅速的阶段,在此期间,一个单细胞有机体转化为一个拥有惊人适应周围环境世界能力的人类婴儿。尽管其间的学习尚未破译,但学习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孩子的教育不是从出生开始的,孩子的学习早就开始了。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北京东方剑桥儿童教育开发中心,儿童心理学博士程跃和心理生理学行为医学副教授程淮两位年轻专家就指出:“七岁看老”已过时,三岁以前最重要。中国当今绝大多数儿童在他们父母的怀抱中丧失掉了人生最初几年的黄金教育机会,而这个机会的丧失,对儿童本人或者他们的家庭乃至整个民族都将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一些儿童教育专家认为:0~3岁是一个智力开发的黄金时期,其中第一年最为关键。它甚至能够预示着个体分化的方向。丧失早期教育的机会,将使大脑发育产生不可弥补的损失。还有一些儿童教育专家认为,每一个没有先天遗传疾病的新生命都是一个学习的天才,一个发展的天才。

  事实上,早期教育不仅可以造就“神童”,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为普通儿童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因为人的大脑存在尚未被开发的巨大潜能。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通过对近千名婴儿长达20年的跟踪研究表明:若以17岁时的智力为100,8岁时进行开发,只能开发20%,4岁时却能达到50%,而更大的潜能开发在于3岁之前。所以,一些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等都已开始把生命最初3年儿童的发展,作为本国在21世纪争雄的第一战略。据悉,日本已有30%的儿童智力达到“超常”水平。遗憾的是,在中国,大多数家庭对儿童的早期教育的关注基本还是空白。他们忙于对孩子进行例行公事式喂养,丧失了早期发展的大好机会。这两位专家忧郁地说,0~3岁是中国儿童发展的盲点。家长们总是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婴儿的能力,用自己学习的方式来判断婴儿是否具有像自己一样的学习能力,以婴儿缺乏理性思考能力判定婴儿的学习是困难的,从而把儿童期的学习定在6岁以后。事实上,婴幼儿以成人完全不同的方式进行自己的学习。他们提醒中国年青父母,孩子的生命发展是一次性的,不可逆的,通过早期教育促进婴幼儿潜能的开发对人的一生的影响,甚至比推广母乳喂养,实行计划免疫等保健工作更为重要。据国内外有关婴儿智能发育的比较研究表明,我国婴儿在抬头、翻身、爬行三大指标上,均落后于国外,这对于迎接未来挑战的新一代中国儿童来说,不能不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程跃和程淮两位年轻专家已经开始他们的“实证”。在1994年的最后一天,他们从北京市妇产医院,随机挑选了6个“幸运儿”,作为北京东方剑桥儿童教育开发中心的核心工程:“伴你同步成长——东方剑桥早期儿童发展个别指导计划”专家服务网的成员。在这6个婴儿中,他们的父母只有一对是大学生,其他却是普通工人、个体户。在这两位专家的指导下,这几个婴儿通过权威机构的综合评估,他们的智商却达到120以上。一位叫“逢时”的浙江个体户小孩,其综合智商达到140。程跃和程淮两位教授甚至打“保票”:只要每个父母都严格按照他们的指导,几乎每个正常儿童都能达到智力“超常”。

  二、家庭教育是误区最多的地方

  毫无疑问,为父母者都想做一个好父母,都想在家庭教育中少犯一些错误。但由于家庭教育是综合性极强的科学,也是一门内涵丰富的艺术,所以,即使父母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有积极的教育意识,在家庭教育中依然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例如,以下的教育误区在大量的家庭中都存在着,甚至在父母都是教育专家的家庭也不例外。

  1、“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偏离了方向

  现在有些人对家庭教育概念的理解是片面的、不科学的,甚至是错误的。典型的表现是把家庭教育理解为就是教育孩子读书、写字、画画、弹琴等,这实际上是把内容丰富的家庭教育等同于智力教育和文化知识学习。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离开孩子实际,父母的期望只能使孩子的发展偏离方向。学校已使孩子肩上的书包超过负荷,父母还要无休止地强制孩子上什么“智力开发班”“学科强化班”“周日补课班”,什么“南方测试卷”“北方复习题”统统塞给孩子,完全剥夺了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天真的青少年失去了自己飞翔的天地,知识的殿堂变得阴森可怕。一次次考试完毕,孩子手捧考卷接受父母的“审判”,孩子考的不好,父亲呵斥打骂,母亲哭闹不止。这种肉体、精神的过度折磨,使多少孩子的学习兴趣被扼杀,多少孩子的思维陷入凝滞,心灵扭曲。过高的期望引出了孩子离家出走者有之,引出夏斐那样被亲生母亲活活折磨至死者有之。

  2、过度关心、过度照顾制约了孩子成长

  “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含在口里怕烫着,吐出来怕冻着”,这是很多家庭父母对子女的形象写照。生活富裕了,父母能不爱自己的孩子?!有多少家长懂得营养科学?!再加上电视广告的诱惑,于是乎“娃哈哈”、“醒神液”、“黄金撘挡”、“蜂王浆”、“生命一号”等营养品,把孩子们“灌输”成了身高与体重不成比例的肥胖儿;过多的照顾,使得孩子四肢不勤,体质虚弱。

  对儿童生活过度关心和照顾,实际上剥夺了儿童独立学习、独立做人、独立解决问题和锻炼意志的机会。如果儿童总是在家长保护下生活,主体意识就会萎缩,而变成一个缺乏自理能力的孩子,犹如雏鹰禁止飞行,而只能成为一只小鸡。这样的孩子长大成人,又如何去面临复杂而严峻的现实生活呢?又怎么能期望一个事事都要别人照顾的人成为国家之栋梁呢?

  3、过多限制、过多干涉阻碍了孩子潜能的释放

  1989年南京市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名铁路职工,胆小怕事,为了避免自己的三个孩子出门惹事生非,遭人欺侮,竟将他们从小就锁在家里,最长的竟达十几年,使孩子和外界彻底隔离起来,原本正常的三个孩子因此几乎成为白痴。虽然没有普遍性,但对儿童行动自由的过多干涉、约束和限制的父母是大有人在的。诸如父母要求孩子不要玩水、不要爬树、不要上街、不要夜晚出门、不准看电视、不准同异性交往、不准看小说、不准下棋、跳舞、踢球等等,可以说在青少年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来自父母不同程度的约束、干涉,甚至连日记、书信、交朋结友都要受到父母盘查甚至监督。显然,如此这般,孩子潜能自然得不到的应有释放,也不可能有健康的成长。[!--empirenews.page--]

  4、过多欣赏、过多表扬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现在有些家长非常注重自己教育水平的提高,在家庭教育中也追求所谓的“艺术”性,也搞什么“愉快教育”、“激励教育”。然而,其中家长并没有把握教育的真谛:生活就是教育,“酸甜苦辣,全是营养”。过多欣赏孩子成长,过多表扬孩子,对孩子成长中的负面问题视而不见,一味迁就,遮蔽了许多“挫折”教育的良机。我们看到:现在的很多孩子可能身体健康状况良好,智力发展也不错,但承受不了批评,缺乏情感,缺乏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缺乏一颗温暖而丰富、纯洁而清新的心灵,心理不够健康。

  5、过多同情、过多体谅影响了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最辛苦的是孩子!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同情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体谅孩子是父母的本能,但过多同情、过多体谅则会使孩子良好的习惯失去连续的滋养。

  “习惯不是造就你,就是毁掉你”这是全球销量超亿册《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的作者肖恩·柯维的名言。然而,在更多的中国家庭中,恰恰轻视孩子良好的习惯的培养。

  我非常喜欢这样几行诗:

  思想成为行为的伙伴,

  就有了行为的丰满舒畅;

  行为伴随积极连续的滋养,

  习惯就在滋养中成长;

  习惯接受生命的张扬,

  性格就有健康向上的力量;

  性格注入人文的能量,

  生命就有永恒的激昂。

  三、家庭教育的主人——父母,应该持证上岗

  事实上,怎样才能最大可能地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第一任教师的父母的责任特别重大。在某种意义上说,在此期间孩子成长的质量是由父母决定的。例如,孩子年幼时可塑性强,这时父母开始为他们有选择地朗读,给他们读那些有趣并能使他们感到兴奋的书,他们将会学习模仿你所做的一切。记住,最好是压韵并带有插图,但一定要顺从你孩子的意向。如果他们想让你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同一个故事,那你就尊重他们的意见。在重读时要注意强化书中的字及其含义,帮助你的孩子更好地理解这些字的发音和含义,这也有助于安抚你的孩子。同时,我们考虑到幼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起初朗读的时间要短(可能大约3分钟),然后再逐步延长,始终以孩子快乐为原则。显然,孩子年幼有没有这样教育是完全不一样的。

  再如:3岁左右的孩子再也不用“宝宝”这个词了。“宝宝抱”、“宝宝吃”已经变成“我要抱”、“我要吃”了。孩子自我意识产生以后,不再把自己的脚当玩具玩,也不再把自己的手指当乳头、把自己的脚当食物了。“我”与“非我”,孩子已经有了大概的概念。这时你问“你的脚在哪里,耳朵在哪里,手在哪里”,孩子会一一用手指出来。如果问爸爸的手、脚、耳朵在哪里,孩子也会顽皮地摸摸爸爸的手,指指爸爸的脚,揪揪爸爸的耳朵。孩子“我”的意识产生以后,“我”的发展速度很快。由于孩子交往的日益扩大,能力的不断提高,模仿学习的高速长进,孩子觉得自己长“大”了,“成人”了,大得比成人还大,长得比成人还快。这主要是由于孩子在游戏中已经做了“大人”的事情,扮演大人的角色,所以,孩子没有做过的事件也说做过,没有当过的角色也说当过。在孩子心中“我”再也不是小孩子了。毫无疑问,不同的家庭,孩子的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存在很大差距的。

  因此,中国家庭教育的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就是建设好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培训合格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因为大多数孩子0~3岁是和父母一起生活的。

  进入21世纪,为了提高行业的生产水平和服务水平,很多行业都已经实行持证上岗。然而,作为人类最高级的行业——父母却没有任何要求,这和人的生产的至高无上是极不相称的!所以,笔者认为,父母应该持证上岗!

  无数事实告诉我们,父母有没有教育意识,是积极的教育意识,还是消极的教育意识,是系统教育意识,还是零碎的教育冲动,其结果是迥然不同的。因此,我们认为,中国教育迅速在高中或大学开设父母课程,让未来的父母有一个起码的知识准备,应该是中国教育一个重要的智慧选择。考虑到我国尚未普及高中教育以及各地教育水平的差异,在婚前,对新婚夫妇进行培训,让未来的每一对父母都持证上岗。并且这一部分费用由政府承担,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这是比义务教育更为重要的教育,它直接关系着未来一代人的健康成长。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