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数学启蒙教育如何进行?
早期数学启蒙教育包涵的范围非常广泛,有数概念、集、分类、比较、排序、时间、空间等等,以及能力、情感、态度方面的要求。小班数学启蒙教育是利用有利时机使小班幼儿感受数学粗浅知识,进行初步的数学训练,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小班数学启蒙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新《纲要》的误解。新《纲要》要求“要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并将数学合并到了科学领域之中,纯数学知识的成分越来越少,特别是小班的数学活动几乎是完全融合在游戏与生活活动中,不单独设立数学学科,因此有的幼儿园忽略了小班的数学教育,这是不科学的。
2、目标的单一化。新《纲要》中关于数学教育,明确地提出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的目标。我们认为,在小班幼儿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应激发幼儿的兴趣,发展幼儿思维能力的敏捷性,训练幼儿做事认真,具有主动性、坚持性、创造性,教育幼儿勇于克服困难,培养自信心等多项目标,为孩子终生教育打好基础。然而,我们教师的许多教学活动计划,只提出数学知识目标的。如小班“看卡片放实物”教学活动的目标是:1.感知3个以内的数量,学习手口一致点数,说出总数;2.学习按卡片的数量放入相应数量的物体。如:“认识1和许多”的教学目标是:感知“1”和“许多”,应用“1”和“许多”表示物体的量,认识“1”。从中可以看出,教师只注重对幼儿进行数学知识的启蒙,致使其他方面的目标无法完成。
3、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未得到激发。长期以来,教师只强调直观性,在活动中教师运用图片、教具演示,以此解释数学概念。有的老师更怕小班孩子不能遵守操作的规则,放得开、收不拢,从而剥夺了幼儿操作的权利。事实上,幼儿数学概念的形成不是听老师讲,看老师演示就能掌握得了的,数学教育应以理解为重,幼儿必须通过自身对物体操作,在不断地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将新知识与已有经验建立联系和沟通,建构数学概念,年龄越小的幼儿越是如此。有研究表明,在数学活动中更多从事操作活动的孩子,更有可能在其生活世界与数学世界之间建立桥梁。
二、小班数学启蒙教育的实施策略
1、活动内容的系列化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科学性很强的学科,其知识的本身是相互关联、系统有序的,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曾经说过:“数学知识好比链条,掉了一小环,下面的内容就不懂了……”我根据数学知识的特点和幼儿认知发展的规律选择最适合小班认知的“形”开始教学。在此基础上,我以数形结合为指导思想按系列来安排小班幼儿数学活动的内容,渗透分类、排序、图形、集合、对应、数量等数学知识,内容注意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如对正方形的认识,设计系列为:感知正方形、寻找正方形、圆圆与方方(区别圆形与正方形)、正方形拼搭组合,方形变变变(排序)。幼儿在与图形的反复互动中获得有关正方形的经验。
2、活动过程的游戏化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活泼的游戏紧密结合起来,是幼儿摆脱枯燥、抽象的数学概念,在欢愉、轻松的氛围中主动参与,自发地学习。在应用数学中获得有益的经验。幼儿游戏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运用多种感官的游戏、运动性游戏、智力游戏、竞赛性游戏等,在游戏中要注意:
(1)环节的情景性
小班幼儿的情绪容易受感染,生动的游戏情景能牢牢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他们忘记自我,完全地投入到情景的角色中去,从而主动地感知数学。例如:在大小分类时,我利用幼儿喜欢的“超级变变变”节目,请幼儿来当一回魔术师,将图形从小变到大或从大变到小,幼儿在做魔术师的情景中感知了序列中的递进、递减关系。教师在设计游戏时,要注意情景的安排要有助于幼儿掌握数学初步知识,有利于幼儿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的发展,情景不要太新奇、复杂,以免分散幼儿的注意力。
(2)活动的操作性
小班幼儿的直觉行动思维决定了他们在学习数学时只有通过自己的操作,对物体的摆弄才能更好地理解一些数学现象,也只有让幼儿动起才能满足幼儿好动的特点,在幼儿主动的探索、操作中积累感性经验,内化数学知识。间隔排序对于小班的幼儿具有一定的难度,我将要求渗透在串项链、装饰围巾、制作生日蛋糕中,在创造和感受美中,幼儿理解了间隔排序,有的幼儿还能进行两个隔两个排序或进行三维排序,真是出乎我的意料。
3、活动材料的实用化
学具是指提供幼儿在数学操作活动中,通过直接触摸帮助自己获得知识的用具,是幼儿获得认知的介质。数学操作活动中,学具本身具有暗示性,适宜的学具能够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欲望,以及成功的心理体验。在幼儿操作学具的设计与提供上,我们注意:1、注意学具的色彩、大小、数量适合小班幼儿使用,能引发幼儿操作的兴趣。同时为适应幼儿不同的学习速度和学习策略、开发每个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提供不同难度的数学活动材料,满足每个幼儿的发展需要。2、材料的设计与目标一致性,在满足目标的前提下实现实用化,为多项活动服务。3、材料的多样性体现在同一目标设计相同名称游戏,提供不同操作材料;同一目标设计不同名称游戏,提供不同操作材料。4、趣味性,注重发挥学具半具体、半抽象、操作性和可变性的特点,使幼儿在有趣地操作中,学得其乐无穷。促使幼儿学习兴趣、自信心、坚持性、自制力等方面的得到培养和锻炼。如:在帮助幼儿建立数物匹配概念时,我为能力较弱的幼儿提供了“给小动物送点心”“自选数字戴戒指”等实物材料,能力强的幼儿设计图片与数字匹配的游戏“给小动物送点心”、“春游快车”、“转转筒”,幼儿在与各种材料的相互作用中思维的火花进行碰撞,内化数学知识。
4、活动途径的日常化
日常生活中存在无数数学的契机,利用日常生活中充满数、量、形等知识的内容进行数学教育可以使幼儿在既轻松有自然的情况下获得简单数学知识。数学知识也只有运用到生活中,才能更大地发挥它的作用。如上下楼梯时进行数数;游戏请幼儿比较玩具与幼儿人数的多少,思考如何将玩具与幼儿人数相等;整理玩具时,请幼儿讨论归类的方法。同样在散步、劳动、参观等活动中都可以有机、灵活地渗透数学知识,让幼儿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使数学教育融入到幼儿的实际生活中。[!--empirenews.page--]
5、课程领域的整合化
幼儿教育非常注重课程的整合,就是在教学中将各大领域的内容进行有机渗透,这样更有利于唤醒幼儿的生活经验,也更能使幼儿内化新经验。数学如能很好的渗透到各科教学中,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如在《折飞机》的活动中渗透比较远近,幼儿很容易就在飞机比赛中理解这一概念。在音乐游戏《我学青蛙跳》寻找荷叶小屋过程中明白“里”“外”的含义,在科学活动《各种蛋宝宝》中学习了分类,在美术活动《撕贴车辆》中幼儿巩固了对图形的认识。在社会活动《认识我自己》中渗透高矮概念,尝试按高矮排序。其实,每一个教学内容包含的方面不可能是单一的,重要的是老师要挖掘内容中的教育因素,将数学与各科内容有机整合,开发每个活动最大的教育能量。
6、指导方式的个别化
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对于数学活动有效的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指导做到三个“最”:最少的干预,最多的观察,最大的鼓励。对幼儿来说,操作的过程要比结果更为重要,教师要仔细观察幼儿的活动,了解他们的想法,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合理的分析,确定相应的指导方式。如学习实物与点卡匹配时,杰杰排好实物卡后呆坐在座位上,我提醒到:“快给小动物送小饼干”。杰杰眼中还是很不知所措,我再提醒:“给小动物送一样多的饼干。”了解操作的要求后,杰杰边点数边操作很快完成了任务。琳琳的情况就不同了,从她平时的表现看,她对4以内的点数还不能熟练的掌握,我就为她减少了卡片的数量,并鼓励她在正确点数的基础上寻找相同数量的卡片匹配。根据幼儿的能力、气质进行个别化的指导,使幼儿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
总之,对小班幼儿进行数学启蒙教育,要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使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是主动活动者,这样数学活动才能丰富幼儿数学的感性经验,才能真正起到了操练幼儿思维的作用,使数学成为思维的体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