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孩子究竟该几岁入学”,别忘了“减负”
评估“成熟度”决定何时入学遇难题
孩子究竟该几岁入学一直是家长们很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如何评估和裁量一个孩子的成熟状况是否与入学的要求相匹配,更是成为家长与专家们讨论的焦点。
科学评估“成熟度”
提出改变单纯按年龄确定入学时间这一问题的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以医学专家的身份,在前不久召开的2008上海国际未成年人科学素质发展论坛上表示,从医学角度看,儿童什么时候上小学,应当看其“成熟度”。纯粹是站在儿童医学研究者的角度,沈晓明坦言,他一直有个“意想天开”的梦想,那就是让发育儿科医生对每个孩子做一个“成熟度”的评估,由“家长自主+医生评估”来决定孩子何时上学,“尽管这种做法是建立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的,让有的儿童四五岁上学,有的儿童推迟至七八岁上学,但估计最近几年内并不会很快实现,需要有更多的人达成共识。”
沈晓明坦言,有关入学年龄的调整,仅仅是一个学术观点,需要医学、教育、法律等方面专家论证。因此,目前从政府层面上来说尚无任何考虑。
具体实施有难度
适当允许家长按照孩子的心智和体格发育程度来选择上学时间,从积极意义上来说,无疑是尊重了家长的意愿和学生的成长规律,但是,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却提出,实施这一办法,会同时面临诸多绕不开的问题。
比如,让权威医学机构对孩子的心智“成熟度”做出检验报告,那么,这样的评估体系本身的指标科学性问题就会显得十分重要和敏感。比如,会不会有家长为了达到提前入学的目的,想办法通过各种不正当手段去提高孩子“成熟度”的评价呢?再比如,会不会造成有个别小学以给学生进行心智“成熟度”测评为由,实际上对学生入学进行考核,从而使延续多年的义务教育阶段“招生禁考令”变成一纸空文呢?此外,让家长先找相关医学机构对孩子进行评估然后再提出入学申请,是否会有借助行政手段人为地制造评估市场之嫌呢?
拔苗助长不可取
作为儿童医学专家和教育行政官员双重身份背景的沈晓明教授认为,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孩子的上学年龄应该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孩子的“成熟度”;二是课程标准。对此的选择,要么是调整年龄,要么是调整课程标准,从而让孩子的“成熟度”和课程难易程度相匹配。
在采访过程中,有不少教育专家提出,“孩子究竟该几岁入学”的话题,还引出了我们一直所倡导的“减负”问题。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文化知识方面的提早教育,以及以往中学阶段教学要求下放小学,使得课程太难,是造成小学低年级学生之间差距拉大的原因之一。在如今中小学课业负担始终难以真正减轻的情况下,家长如果只想着将孩子提前送入小学,则会将他们推向“残酷竞争”环境之中。当前,让那些相对“晚成熟”的孩子推迟上学,可能更加实在。
黄浦区教育督导室负责人张瑞田博士说,我们小学教育的知识难度过高,过分强调智育、强调考试分数,除了特别早慧的孩子,如果让更多普通孩子提前入学的话,很可能会拔苗助长,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也是违背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的。因此,在研究“孩子究竟该几岁入学”的同时,别忘了“减负”是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