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好奇与兴趣从何体现
兴趣是如何产生的?
从孩子出生,到会笑、会爬、会开口说话……,我们总能感受到成长的神奇力量。但是,应该没有一个孩子,在会说话以后就对他们的父母说:“妈妈,长大了不要让我上学啊!我讨厌上学!”。父母在读到这里的时候一定会笑,这怎么可能。是的,我们之前已经用了很多篇幅在说明,对待成长,孩子们是非常积极和主动的。那么,孩子们既然对学习本身是充满好奇的,而良好的兴趣培育也是父母所期望的,那孩子的兴趣是如何培育的呢?
要想培育出孩子良好的兴趣点,首先要知道孩子的兴趣是如何产生的。在这里,我们以公式的方式来简洁明了地告诉父母孩子兴趣形成的规律,即:
兴趣形成的公式
我们知道因为孩子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和丰富成长的需要,孩子会积极的、主动的运用各种采集信息器官尽可能地去收集、采集和储存更多的信息。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会对所采集的任何信息充满好奇,孩子的这种好奇是公平的、没有倾向性的。
父母只有在了解孩子这种好奇心特点的基础上,才能对孩子良好兴趣的形成进行合理的培育。也就是说,首先,应当对孩子采集和收集信息过程中所产生的好奇点进行合理的筛选,以便增大优质好奇点的信息采集量和信息采集范围;或者根据父母自身的培育目的而引发孩子创建采集和收集信息的好奇点,并在此基础上,运用能够使孩子实现“主动思维”和“主动记忆”的方法再加上孩子能够理解的逻辑思维语言外在表现方式和逻辑思维肢体外在表现方式,使孩子的好奇在理解的辅助下自然转化为“兴趣”。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提及到的所谓“理解”通常意义上是指“对抽象标识的理解”。而在学前阶段,所谓的“理解”是如何开展的呢?我们举个实例父母就明白了。
父母计划要教授孩子数字。
前提:父母要了解孩子目前的兴趣源和色彩源;
过程:
父母首先要先参与到孩子目前的活动中去。比如,孩子正在玩车。
妈妈:宝贝,现在我们把桌子当成停车场好吗?
孩子:好的。(孩子把几辆玩具车摆放到了桌子上)
妈妈:哦,这里有一些很有意思的图案(数字卡片或者数字线),你喜欢那个呢?
孩子:我喜欢这个(孩子指者数字“6”)。
妈妈:你觉得这个图案象什么呢?
孩子:像蜗牛的壳。
妈妈:恩,很像。我们让我们的车在这个蜗牛的壳上行驶吧!
孩子:好!(妈妈和孩子用玩具车顺着数字“6”的笔画行驶几圈)
妈妈:我想要6辆车,可以吗?
孩子:好。我去给你拿(孩子去拿来了6辆车)。
妈妈:可以帮我数一数吗?
孩子:好。1、2、3、4、5、6,一共6辆。
妈妈:太好了了,你知道这个蜗牛的壳叫什么名字吗?
孩子:不知道。
妈妈:你猜猜?
孩子:蜗牛的家。
妈妈:这个名字不错,不过这个图案已经有自己的名字了,数字“6”,不过你起的名字也不错,数字“6”确实像蜗牛的家。
这个培育过程简单的总结就是:先把抽象标识从“复合理解”中剥离出去,待孩子对其有了一定的创想、生动而具体的认识之后,然后再展现出它的抽象标识。
上述案例父母如若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灵活而合理的培育,那么最终还会使孩子对数学充满无限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