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幼教网

全国站
幼教网

为什么说蛇又瞎又聋

来自网络 2009-06-24 23:23:41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看过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一定会记得有这样一个镜头:杀人凶手恨透侦探波罗,为了威胁、恐吓、杀害侦探,偷偷地放了一条眼镜蛇在波罗的卧室里;当波罗打开房门进人卧室时,眼镜蛇突然竖起前半身,左右摇晃摆动,与大侦探波罗对峙着。此时,电影场内寂静无声,大家都为波罗捏了一把汗。可是,聪明的波罗却一动也不动地站立着结果,眼镜蛇也像傻了眼似的始终看不清波罗,最终还是没有去咬他。为什么眼镜蛇张着两只大眼睛,却看不清波罗呢?

  人的眼、耳、鼻、舌是接受外界周围环境的光、声、嗅、味等刺激的器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感觉器官。动物的感觉器官与人类相比较,虽然繁简有别,但基本结构还是相似的。按理说,创门的功能也应是一致的,可是唯独蛇类却与众不同。

  蛇眼没有上下活动的眼睑,也没有瞬膜。所以蛇的两只眼睛不能闭合起来,不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总是睁着一对圆圆的眼睛、人的眼球在观察远近不同距离的物体时,眼球内的晶状体不仅能作前后移动,还能改变曲率,来调节焦距,使物体正好落在视网膜上;而蛇眼的晶状体几乎像一个小圆球,不能改变曲率,只能用晶状体向前或向后略微移动的方式,使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因此,蛇只适合于看近距离的物体,看远距离物体时,像雾里看花,模糊不清。另一方面,人眼球在成像的视网膜中央,有一个凹陷的小点,称为黄斑,是大量视觉细胞集中的地方,因而视觉也最清晰。而蛇眼的视网膜中央没有这个构造,视觉很不灵敏,对静止不动的物体极不敏感,几乎是视而不见,惟一能看见的只是在运动和摇晃的物体。因此,我们不难理解电影里惊险的一幕:当波罗拉开房门,跨进卧室时,门和人体的移动,引起了眼镜蛇的惊觉,于是就竖起前半身,左右摇晃摆动;由于波罗始终保持不动,既不构成对眼镜蛇的威胁,又使眼镜蛇的视觉失灵,结果蛇没有咬人。这些镜头并非是电影艺术的夸张,而是符合科学道理的。

  在我国南方的田野里,人们有时会意外地遇到眼镜蛇。它竖起前半身,膨大颈部,来回晃动,张嘴吐舌“和乎作响,并对人发起挑衅性的攻击。许多人见了,惊恐万状,左躲右闪,手足无措,然而最终还可能被眼镜蛇咬伤。其实,我们只要懂一点蛇的常识,在突然碰到眼镜蛇的时候,首先稳定情绪,在与蛇保持一定距离处,立即停住脚步,既不晃动身体,更不手舞足蹈,一动也不动地站着,便可化险为夷。

  在蛇体的表面,无论如何也找不到蛇的耳朵。所以人们都认为,蛇没有耳朵,它听不到声音,是个“聋子”。但动物学家却说:蛇有耳朵,但听不到声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知道,陆生的脊椎动物能听到声音,是依靠声波振动中耳的鼓膜,经听骨传人内耳,引起听觉细胞的兴奋,由听神经传大脑,产生听觉。蛇没有外耳,也没有鼓膜,它无法接受空气传导的声波,所以听不到声音。蛇虽听不到声音,但能感知外界振动。有人做过试验,发现蛇对地面的振动极为敏感,它能感知60米以外走路的脚步声。原未,蛇没有外耳,但有中耳、内一耳,中耳里也有听骨—耳丰1几骨.耳柱骨的一端搭接在内耳的听觉器卜,另一端同关连仁下颗的方骨相连接。当外界发出振动,它可以通过腹部皮肤、肋骨、下颗骨等,由地表把声波和振动传递到内耳的感觉器官,引起感觉听谓“打草惊蛇”,就是这个道理。我国江、浙一带的民间玩蛇艺人,常在集市卜摆地设摊,用嘴叫喊、变换手势、蹬踩两脚来激发蛇做出各种奇特的动作,吸引观众还有印度电影里的江湖艺人,盘曲双腿,席地而坐,打开竹篮的盖子,吹起笛子,眼镜蛇便从竹篮子里竖起前半身,随着悠扬的笛声,摇头扭腰,翩翩起舞;卞一会儿,艺人突然站起身来,一边劲吹笛子,一边用脚有节奏地踩踏地面,眼镜蛇的舞姿始终跟着笛子的乐曲和艺人脚打拍子的节奏,协调合拍:其实,这并非是蛇听到笛声而起舞,而是艺人掌握了眼镜蛇的习性。当艺人打开篮盖,引起眼镜蛇的警觉,眼镜蛇立即竖起前半身,此时玩蛇艺人在吹笛子的同时,一边摇头晃脑地摆动着,一边还不停地用脚拍打地面,好像打拍子似的刺激着眼镜蛇,使它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于是眼镜蛇也跟着左右晃动,跳起舞来。

  不过,艺人的本领就在于对蛇的刺激手段运用得当。如果刺激动作小,蛇就会无动于衷;动作过大,可能将蛇吓跑,大煞风景。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