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疑”到“学”的距离(2)
三、设置问题情景,激活幼儿思维
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有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前苏联心理学家鲁宾什坦认为,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景”。问题情景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人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形成寻找问题答案的心向。
1。让幼儿在问题中发现问题来形成问题情境。
在开展主题活动十二生肖中,班内的三十几个幼儿有的属虎,有的属兔子,他们通过交流后,知道属虎的都是七岁,属兔的是六岁。这时老师就提出:“是不是同一生肖的人年龄相同的?”孩子们带着猜测到幼儿园、家里向老师阿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进行调查,有的孩子发现有趣的现象:自己属虎,妈妈属虎,奶奶也属虎,原来不同年龄的人生肖可以是一样的。那么怎么样的年龄才能是生肖一样呢?孩子们不禁好奇起来,从而引起了他们进一步的探究和思考。
2。通过引导幼儿发现比较,分析来设置问题情境。
在光滑与粗糙的教学中,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光滑”和“粗糙”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时,提出这样的问题:“汽车轮胎上为什么要有花纹,如果轮胎很光滑会怎样?”马上引起孩子们的讨论,并对几辆不同轮胎的玩具车进行比较、分析。在一翻对比讨论后他们发现有花纹的轮胎能使车子很快停下,从而了解光滑与粗糙各有用处。在假设中,引导孩子积极思维,比单纯的讲解更能激起幼儿主动学习。
3。利用孩子对某一问题持不同看法,引起争论来设置问题情境。
在认识蔬菜的过程中,我故意放入蘑菇、平菇。果然,孩子们对这两种植物是不是蔬菜发生了争议,有的说:蘑菇、平菇是蔬菜,它们也生长在泥土里,也有根和茎,而且是素的。有的说:不是蔬菜,蔬菜有绿绿的叶子。……大家各执己见,互不服输。我就运用蘑菇和平菇是不是蔬菜的冲突,引导幼儿积极参与,踊跃发言,使孩子思维激活。
四、及时反问,深化问题意识
所谓反问,就是教师将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有意识重新抛给幼儿。在一次脸谱的活动中,孩子们对脸谱的颜色发生了兴趣,幼:“脸上有很多颜色,有红色、黄色、黑色。”“五颜六色的,老师,为什么要在脸上画上各种颜色呀?”师:“咦!为什么要在脸上画上各种颜色呀?”老师故作惊异状,同时把问题抛回给孩子。幼:“为什么呢?”孩子进入思索。师:“红色和黄色给人什么感觉?红色和黄色是什么色系的?”老师并没有给出确定的答案,目的是引发孩子的进一步思考。幼:“红色、黄色是暖暖的,很温暖。”师:“那你们猜猜这个红脸是个怎样的人?”……
老师善于把握孩子的心理,将孩子抛过来的球恰到好处的把问题反抛给孩子,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给予适当的提升,促使幼儿反思的萌芽。
五、开展探究,强化问题意识
由于幼儿年龄小,他们的兴趣容易转移,对各种事物的好奇,单靠间接经验是远远不够的,有时必须通过他们亲身操作、体验、探究,才能获得。教师要针对孩子的问题,通过各种途径,让幼儿了解社会、亲近自然,认识生活,在亲历亲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提问的热情,而勇于提问,敢于提问。
科学区最近投放了一些磁铁及相关的材料,孩子们可感兴趣了,常常在那里摆弄。于是,孩子们的问题接踵而来:威威拿着两块磁铁来找我:“老师,真奇怪,这两块磁铁在一块的时候,有时吸在一起,有时又不愿在一起。”斌斌发现大头针在磁铁上吸得时间久了,也可以吸另外的大头针了。小宇说:“怎么磁铁隔着玻璃也能吸住东西?”……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了问题,并不断提出,进一步激发探究的热情。
在主题活动“我的树朋友”中,孩子们每人挑选了一棵自己喜欢的树为朋友,他们每天都关注着自己的朋友,于是就发生了“香樟树开花了的误解”(把香樟树的嫩叶当成花)、“香樟树在落叶的担忧”“玩具飞到树上去怎么办”和“该怎么保护树”的一系列与树一起成长的同喜同乐的故事,在与树交往的日子里孩子们在观察、体验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学习解决问题。
孩子的学习,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幼儿在一日活动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惑,这些问题和困惑不是幼儿学习的障碍,而是幼儿学习的内容、时机和方式。从“疑”到“学”的过程在于激发幼儿热情,强化幼儿问题意识,这就需要我们用智慧细心呵护,用心培养,在“疑”和“学”之间搭建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