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幼教网

全国站
幼教网

“探究——研讨”法在幼儿数学活动中的应用

来自网络 2009-07-03 14:49:04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幼儿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所以集中幼儿的注意,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培养幼儿的情感,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发挥幼儿的创新精神,是十分重要的。在多年的数学教研中,特别是我们尝试了由美国哈佛大学兰本达教授提出的“探究--研讨”的教学模式,取得较好效果。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让幼儿在对结构性材料操作的同时有所发现,然后在幼儿努力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研讨,表达自己的思维,互相启发和补充,逐渐从具体的材料中抽象出概念来,加深对概念本质的认识。具体做法是:

  第一步:提供材料

  在幼儿数学活动中要让幼儿学习数学概念属性和运算规则,材料提供的好坏直接与活动的多样化和活动质量有关。因此,在幼儿获取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的初步阶段,教师为幼儿提供结构性的材料,创设数学环境,让幼儿在与材料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探索学习,通过手、身、耳、目等多种感官获得数概念的多方面的信息。如:让幼儿学习10以内数的守恒,可提供给幼儿大小、颜色、形状、排列方式等四个变量构成的结构性材料,引导幼儿在观察、思考、比较的基础上正确判断物体的数量;而幼儿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就必须要排除大小、颜色、形状、排列方式等的干扰。类似这些多样化的材料有利于帮助幼儿初步获取数学经验,有利于他们概括和抽象出数学概念的属性,形成有关的数学概念。但在提供材料前教师应根据幼儿在平时活动中所表现的能力,分析幼儿的实际认知水平,从而考虑提供适当的材料和活动。

  第二步:个人探究

  引导幼儿运用结构性数学材料,寻找、思考、发现材料中包含的数学概念,并从中揭示其规律。如:为帮助幼儿学习,理解、运用自然数的性质时,可以先让幼儿进行实物操作,用不同形状的夹子或回形针来测量物体的边长,并用数字表示物体的边长;让幼儿玩下棋的游戏,根据骰子得出的数字来找出相应的数量等。教师只给幼儿知道这个活动玩什么、怎样玩,使他们能积极地参加,主动地探索和自觉地学习,在操作过程去体验、去发现,在自主的探究中调节学习进度,按自己的理解水平来解决问题。如果幼儿领会活动有困难,教师不直接把活动结果提示或暗示给幼儿,只是改变材料,如从图片转换成实物,以保证幼儿有关数学经验的充分获得,为数概念和逐步形成打下基础。

  第三步:组织研讨

  引导幼儿在自由组合、小组活动、集体活动中将自己探究操作的结果告诉同伴,让大家来评价,从互相交流感觉和思维的过程中,提高幼儿的数概念水平。如:在幼儿认识三角形教学中,可让幼儿通过操作各种各样的三角形,互相进行分析比较,最后总结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特点,使幼儿抽象出三角形的概念。这个过程有效地锻炼了幼儿分析、综合、比较、概括、抽象的能力,培养了幼儿的思维。而教师则注意利用教学手段,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抓住最佳时机开拓幼儿思路,多给幼儿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讨论问题的机会,为幼儿探索内在、外在的联系和规律,为幼儿的思维活动提供最佳信息。

  第四步:掌握应用

  掌握应用包括对概念的消化吸收、灵活运用两个层次。引导幼儿根据数学概念、原则、程序和方法,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计算,在新的知识结构和具体情况中,迁移数学概念、原则、程序或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形成新的认识结构。如:让幼儿根据所学习的统计方法,将每日不同时间的天气气温记录在曲线图中,然后分析一天中什么时候气温最高?哪段时间气温变化最大?什么时候气温没有变化;又如:在游戏中搭建立交桥,桥面选用什么形状的积木,要用几块,怎样搭才能不使它倒塌,这都要求幼儿运用自已积累的数、形、空间的经验。通过数学游戏活动和制作使用数学学具,联系学习和生活实践,激发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唤起求知欲、操作欲、创造欲,满足幼儿对学习数学的要求,增长才干,提高数学能力。

  应允许幼儿自由地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形式,自主地进行学习。而“探究--研讨”法由于克服了幼儿对教师的依赖,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探究、研讨与应用主动获得知识,从而促进了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形成,同时也形成了初步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竞争意识。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