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幼教网

全国站
幼教网

环境教育对孩子早期教育主动性的影响(2)

来自网络 2009-07-03 15:40:52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二)激发兴趣,为孩子主动性发展增强内部动力?

  兴趣有最好的刺激,是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看,孩子的学习主要不是服从目标,而是来源于兴趣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亦即孩子的学习活动主要由兴趣和需要出发。我们在主动性培养中力求让主体参与活动,在强烈兴趣的驱使下形成明确的目标和主动参与的心理需求。只有形成这样的学习过程,孩子才会乐于尝试,敢于思考,对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并通过动手操作去发现和解决问题。玩“水”的活动就是最好的例子。在玩“水”的活动中,孩子们用高低、大小、形状、颜色不同的容器装水、倒水、运水,尝试着把各种东西放到水里。在尝试中“水”发生着各种不同的变化,他们时儿发现水倒进方形杯子里,就成方形的了;时儿发现手指放进杯子里,手指就变粗了;时儿又发现有些东西放到水里会化,有些则不会……对于操作中所发生或出现的各种现象,引起了孩子极大的探究兴趣,于是,他们便自发地试着去找寻问题的答案。兴趣是主体产生能量大小的调节者,它可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悦、有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是主体作用发挥的源泉,也是主体性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孩子在兴趣的驱使下,保持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学习才是最有效的。

  (三)鼓励操作,为孩子主动性发展提供可能?

  活动是人的主体性生成的基础,活动中的操作是主体存在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就如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一样。离开了活动和操作,人的主体性就成为非现实的了。孩子是在操作中形成主体性,表现其是否主动性的。

  我们深深体会到要鼓励孩子积极动手操作,在尝试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体验操作的乐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孩子只有处于主动的地位时他们才乐于探索。

  引导孩子探索的最大特点是不直接将知识或经验告诉给孩子,而是通过一定的渠道让他们自己发现或学习别人是怎样获得知识或经验的,即重视探索的过程,以使孩子能在探索过程中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或联系并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来。?

  引导孩子探索不宜急于将答案和盘托出,也不宜急于肯定或否定孩子的见解。教学活动中的评价也不应以固定的标准作为唯一的标准,要允许和鼓励孩子大胆提出不同的见解,充分肯定他们所持的不同想法。即使孩子提出的见解是错的,也要提供机会让他们自己认识到错误,并自己想办法纠错,这样,孩子通过实验比较所获得的认识才是最真实的。成人要留足够的时间让孩子自己动口、动手和动脑,而不是通过揣摩成人的态度求得答案。?

  成人的态度、情感、言行对孩子主动性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循循善诱”“潜移默化”“以身作则”这些成语深刻地阐明了教育者的作用,教育学、心理学上也一直很崇尚“榜样”,这就说明成人好似孩子的一面镜子,通过它能反射出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可见,成人自身对事件的态度与做法是积极、主动、创新还是消极、被动、保守都对孩子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有时甚至会有“无心插柳柳成行”的效应。?

  成人对待孩子的态度、期望也会成为孩子主动性发展的因素。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著名“霍桑效应”实验,也说明了成人对孩子的态度、期望会直接影响孩子,孩子也会以此为动力而为之努力,获得进步。尤其是在家庭中也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家长应主动了解孩子在社会团体(如亲子园,幼儿园,学校等)中的表现,家园结合,共同努力,促进孩子主动性更好地发展。

  从微观角度来分析环境教育对孩子主动的影响:

  从人在人类社会中地位,决定了孩子主动发展的必要性。世界需要主动采取行动的人,非被动应付之人;人类的生活经验靠孩子自己积累;在真实的生活中,让孩子自主选择,自我锻炼。

  “狼孩“则是反面的案例。由于狼孩自小就与狼群生活在一起,他的生存社会是狼群,他所受到的教育全是来自狼的社会,因此他完全失去人类的特征。若将狼带回到人类社会生存,他会十分的痛苦,他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的适应,并加以人的训练才能再融入人类的社会,他的认识世界的敏感期是在狼群中渡过的,这段日子将永久的刻在他的记忆中,不可磨灭,甚至会影响到他在人类社会中的表现。

  另一案例,一位1岁1个月的婴儿母亲告诉我,自己的女儿就是不爱爬。在家里想尽了一切办法,但只要让女儿爬,她就哭。这位母亲是在听了专家的讲座,得知如果孩子不学爬而直接学走的话,将来有可能”感觉统合失调“,导致学习困难,因而十分着急。于是她接受我的建议,带女儿参加了宝宝大赛,让女儿当场看到许多和她差不多大的孩子都在比赛爬。结果,晚上回家时,这位母亲刚一打开门,女儿就”扑通“跪在地上,满屋子乱爬起来(心理学称为”延迟模仿“)。实际上,这是婴儿母亲为女儿创造了机会,使社区中宝宝大赛的社会环境影响了婴儿的行为,同时也表现了儿童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一种互动。

  除了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与文化教育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

  孩子所属的文化地域,宗教信仰,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以及与孩子相接触的成人的背景。在我的身边则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家庭环境非常优越的2岁小女孩,父亲是某国的驻华大使,母亲是某大公司总裁,家里有洋房名车,专职保姆司机照料小女孩。母亲在小女孩1岁半前一直注重对孩子的培养,1岁半时小女孩上了幼儿园。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生长在各方面都比其它同年龄段的孩子发展的要快要好。由于父母的工作环境关系,小女孩的社会性发展的特别好,从不“认生“,性格十分开朗活泼,言语能力学发展的较早而且独立性也体现的较强。但1岁半后,母亲工作繁忙不能随时照管小女孩,这时则由保姆和司机专门照料。就在这段时间里,有一天小女孩的表现使母亲大为振惊。一天母亲下班比较早,为给孩子一个惊喜母亲与司机保姆一同到幼儿园接小女孩。在回家的路上小女孩一直很兴奋与母亲有说有笑,突然司机的一脚急刹车打断了母女俩的交谈。当司机摇下车窗与路人理论时,小女孩也凑了过去,小女孩的一句标准的普通话(在家中的通用语言是英语)使在场所有的人都为之振惊。“嗨,你看什么呢?干什么吃的!“母亲从未教女儿说汉语,而且在他们的家庭中从不允许这样粗野的讲话,女儿又接受的是良好的国际教育,是谁教的?母亲把问题转向了保姆和司机。司机说从未教过小女孩说过,只是自己在不经意时说过,但也就一两次。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孩子的学习是主动的,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任何人身上都可以学习。司机对小女孩的教育属于隐性教育是无意识的,但小女孩这时处于语言发展的敏感期,任何新鲜的刺激(司机说的汉语)对小女孩都会有影响。小女孩虽然不完全明白司机话的意思,但孩子的模仿能力较强。当类似情景频繁出现时,孩子有可能就会模仿大人的所做所为。

  因此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环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每一个成人忽略的细节都会被孩子发现。环境教育是相对于传统的学科教育体系提出来的一种教育体系。主要是指利用各种环境要素以及诸要素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或教育要求,通过有效的组织而形成的一种使受教育者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教育过程。所以在早期教育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环境教育的作用。为了提高我国人民的整体素质,要给我们的下一代创设健康,和谐,有秩序的生存环境,就要从社会,家庭,学校,园所等多方面重视对环境教育的建设,使环境教育能有序的持续发展,摆脱我国在早期教育方面的落后局面,利用西方教育先进方法,取其精化,去其糟粕,为我们的下一代创建一个有准备的教育环境,赶上发达国家,使我们不在起跑线上落后于别人。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