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幼教网

全国站
幼教网

饱满的情感源于对文本的理解

丰台一小 2009-07-03 16:46:55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心愿》一课已讲过多遍,对于这么长,而又难于理解的课文来说,无怪乎抓几个重点句子,让学生读读、说说,实在说不上来,我随口点播几句。这课也就算讲完了,反正学生能够知道:我们共同的心愿是指巩固和发展中法两国人民的友谊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而这一次,我一改往日的做法,我作为学生先独立理解这篇课文,在理解课文当中,有些情节让我大惑不解:1.这篇文章的主人公,确有其人吗?文章中的这件事情是真是假?2.我怎么对文中描写的中国物品、名胜古迹不感兴趣呢?3.“现在确实需要发展。”现在中国不是已经飞煌腾达了,还怎么发展呢?这些问题的出现不得不使我求助网络,求助书籍,求助同事朋友翻阅教参。使我得知:

  《心愿》的作者是闫纯德,他从1974年至1977年在法国巴黎第三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担任汉语教师。这几年里,他到过法国的许多地方,接触过各行各业的法国人,深深地感到法国人民对中国人民有着深厚的友情。于是,他就把这些难忘的回忆写成文章。一共写出了20多篇散文,收录在《在法国的日子里》这本书中。《心愿》这篇课文就是从这本书里节选出来的。

  知道了写作背景,也就解决我的问题了,1974—1977我国还没有进行改革开放,经济落后,世人皆知,正因如此,确实需要发展。

  那些精美的物品。我都没见过,说喜欢更谈不上了。一时间,从网上找这些物品的图片、介绍,名胜古迹的讲解,变成了我的工作。

  看着屏幕上精美的工艺品,我惊呆了,我国竟然有这么多无与伦比的国宝,我喜欢上它们了……

  心中的疑难问题一一解开,再次打开书阅读本文,我感到轻松了,此后不久心情又变得沉重起来,作为一个中国人说珍爱这些无可厚非,为什么一个普通的法国家庭也如此得爱着中国呢?

  又一次在网上查阅:中法建交于1963年10月,1974—1977仅仅十几年时间,法国人民就发自内心的希望中国发展,中国强大,这样的情感让人不可思议。

  这一次查阅,不仅解决了我心中的疑问,同时,让我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自豪感!

  我感到中国地大物博,不愧为屹立在世界东方的一颗明珠!我带着对文章的讲解,带着中国人的自豪感,带着中法两国人民友好的心愿,我走进了课堂,走上了讲台,与孩子共同学习了《心愿》一课。

  下面我就谈一谈讲课后得心得体会:

  现代教学论认为:“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新课标更是把“情感与价值观”作为衡量语文学习的一个维度。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更是一门人文学科,是极具思想内涵的特殊工具。对于语文教育教学来说,教师的感情投入,较之其它学科更为重要。因为课文本身都饱含着丰富的感情,如果不能以感情浸润学生的心田,则无论是思想教育还是语言知识训练,都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语文教材本身也颇具情感性,如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人生之美等。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在美的世界里去感受、体验、品味,从而使自己的感情得到升华。在语文教学中,就应把握文中汹涌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因此可以说,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是灵魂。教学者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境界。那么,怎样才能“发掘”出作品的内蕴从而调动学生的情感脉搏呢?

  一、激情导引,传递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融进了情感的教学语言最能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感应与共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将学生引入情境,教师首先要进入情境。教师进入作品情境的前提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教师要把自己完全置身于作品之中,从内心深处领悟作品感人肺腑的艺术感染力,然后带着强烈的感情把作品的意境传导到学生的情感中去,使师生双方与作者、作品两方的情绪四维一体,自然的协调共振起来。学生的情感犹如一条小河,要让它泛起涟漪,必须有外力的振动。教师只有以自身的情绪感染学生,巧妙地带领学生一起遨游艺术的殿堂,才能达到深化教学的目的。例如:归纳文章主要内容,导入重点内容的学习: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23课,了解到作者在巴黎的街道公园里,同一位法国小姑娘和他的父母进行了亲切的交谈。让作者感受到了:(一个普通的法国家庭——

  一对中年夫妇和一个天真的孩子,是那么迷恋着中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国迷。)

  快速跳读课文,体会爸爸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迷恋,找出爸爸迷恋中国的语句。

  二、激趣导读,抒发情感。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托尔斯泰语)。阅读是理解吸收,对学生来说并非易事,而是需要教师启发诱导,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热情,教师要通过高水平、高质量的朗读,给学生以熏陶和感染。学生的朗读重在情感的体验和深化,而不能当成是熟悉课文。在朗读中,教师应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感情的爱憎传递给学生,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播种在这片土壤上,肯定会萌芽生长。”日积月累,学生的情感丰富了,其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也随之提高了。

  例如讲解这一段时,我是这样做的:体会维勒尼克对中国的了解,以及希望到中国去的美好心愿。

  (1)生活在这个家庭中的维勒尼克对中国又有怎样的情感呢?

  重点指导内容:

  “先生,你是中国人,是吗?”、“我说是!”、“因为我家有好多中国人,你像他们。”

  从这些语言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维勒尼克知道中国这个国家,而且了解中国人的相貌特征。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相机引导。)

  (2)指导朗读:

  (3)(板书:纯真的)

  (4)此时此刻,作者说:他已经完全理解小姑娘的语言和感情了,你是否理解了呢?

  出示课件,谈谈对19自然段的理解。

  指导朗读;体会生根发芽,开出美丽的花朵的含义:让这种情感代代相传。

  三、品析语言,体味情感

  《新课程标准》非常注重学生对文章的感悟、品析。古代文论家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文章不是无情物,语言有时比形象更具有感染力,语言只是情感和表象的载体。

  在语言的激发下,人们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将这种情感和表象进行扩展和升华,以达到最佳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深入品味文章中优美的语言,感悟其中蕴涵的人文精神,以加强对情感的体验。品味是对课文中特定语言环境中字、词、句的感悟,它不求深刻透彻,只求大意,以领会语言所传出的情味。

  例如:文章第二十自然段:

  通过“兴奋”、“绘声绘色”、“滔滔不绝”等词语,理解“爸爸”是个“中国迷”。并指导学生朗读。

  此时此刻,我站在中国的土地上,我到感觉到我是一个外国人,那些精美的工艺品我没有收藏过,那些名胜古迹我没有游览过,孩子们,你们是否也和我一样呢?好,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中国的古文化。

  (出示图片课件)

  (2)结合语言文字理解“引以为荣”的意思。

  (3)指导朗读。

  (4)默读后面的文字,你又想说些什么?(课件出示)

  (5)指导朗读。

  (6)体会为什么说愿望是美好的。

  (7)指导朗读全句。

  四、感悟情感,让灵魂飞升。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以人对人的方式对待孩子,要善于发现他们心中能响应我们召唤的那一隅。”

  例如:体会“朴素的感情”的含义。

  (1)文章读到这里,我想同学们一定理解爸爸为什么要让维勒尼克学习中文,长大到中国作友谊桥梁的工程师。

  (2)这个普通的法国家庭,他们不仅真心喜爱着中国,

  而且正努力实现着自己的心愿。他们心中的这种情感正是我们文章中所说的――朴素的感情。(出示课件)

  (3)指导朗读

  (4)老师板书:用真心去实现美好、纯真的心愿

  引导:中法两国之间一定能架起一座友谊的长桥。世界各国之间也一定能架起座座友谊的长桥。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恰当运用课文和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正如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所说:“课文是无声的,教师要善于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发挥语文教材所特有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要饱含深情,进入角色,正确理解文中寄寓的情和意,传情激情,文字就有血有肉会说话,而不是枯燥的符号。学生活跃在优美的语言氛围中,耳濡目染,深得其益。”语文教学是知、情、意的统一,情感贯穿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教师一定要把情感的诱导和培养学生的兴趣作为自己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职责来对待,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情感效应,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情感效应如能正常发挥,语文教学就会像一个人的脉搏正常跳动一样,显出勃勃生机,既扎扎实实,又生动活泼。反之,则会出现死气沉沉的局面。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根情弦,每一篇文章都有某种情音。语文教学呼唤着情感,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不断提高自身情感修养,在语文教学中把教材的最美的一面,用最真挚热烈的感情向学生们展示出来,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地设计和促成一种民主的、活泼的、适合于学生情感一一心理发展的文化氛围,以培养出真正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人格健全,适应时代发展的有用人才。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