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良好的交往行为(2)
(三)辅导过程
A。今天罗成不愿上幼儿园,据他说是因为幼儿园里没有朋友。我想这是对他进行帮助的一个很好的契机,于是上午的活动特意换成了一次针对罗成的有关“朋友”的话题。
师:“大家愿意和罗成交朋友吗?为什么?”
小朋友:“我不愿意,因为他经常打人。”“我也不愿意,因为他有时会故意捣乱我辛辛苦苦搭好的积木”。“有时他要说脏话”。“他不经我同意就拿我的玩具。。。。。”
师:“其实罗成身上也有很多小朋友没有发现的优点呢,我们一起来找找”。
小朋友:“罗成吃饭很快的”。“他有次做值日生,把桌子擦得很干净”。(经过小朋友的细细回想,大家还是挖掘出了罗成身上的很多“闪光点”)
师:“一个人没有朋友心里会觉得怎么样?”。“如果罗成改掉了那些我们大家都不喜欢的缺点,你还愿意和他做朋友吗?”(在我的引导下,大家都表示愿意帮助罗成改正那些不受大家欢迎的坏习惯,最后在欢快、和谐地朋友舞中结束了谈话。)
B、户外活动,罗成不小心摔了一跤,头上还起了个包,王诗箐等几个女孩子都赶紧跑过去帮他扶起来,还给他擦眼泪。我抓住时机对他说:“摔了跤是不是很疼?你有时用拳头积木打小朋友,他们是不是也很疼呢?”罗成点点头。“你看刚才小朋友都很关心你,你以后也不要再打小朋友了,好吗?”
C.集体活动:今天画水粉画,按惯例请小朋友从自己家把准备好的水粉工具带来,可罗成忘了。他站在一边低着头,瘪者嘴,似乎想哭的样子,我走过去:“罗成,你怎么了?”“我水粉忘了带了”,“那就向小朋友借来用一下吧。“不行,他们以前都不愿意借给我的。”“胡老师和你一起去借,但你也要答应我几个条件,可以吗?”罗成很爽快的点点头,我和他悄悄的约好:1。借的时候要有礼貌;2。用别人的东西要爱护;3。用完以后要一起收拾整理好;4。最后别忘了说谢谢。最后罗睿顺利的借到了水粉工具并完成了作品。
D.饭后自由活动:陈至、赵仕纬、姬琛在一起堆积木。罗成想挤进去,但又犹豫了一下。“罗成,你是不是想和他们一起玩?”我走了过去。“那你应该先和他们说什么呢?”“我想和你们一起玩,好吗?”罗成表现出很诚恳的样子,其余三位小朋友就让出一个小角落让罗成和他们一起玩,罗成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三、分析与反思
反思对罗成的辅导过程,我觉得要培养孩子良好交往行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积极营造一个有利于孩子交往的宽容、合作、接纳的环境和氛围。根据行为学派的观点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于外在刺激引起的,如要改变个体行为则需借助外来刺激加以改变,并使之逐渐削弱不当行为,增强正确行为。而且行为的形成是具有相互性的.针对罗成的个别情况以及孩子们对罗成的排斥心理,我首先通过案例A这样一个面对面的谈话交流活动,使孩子们对于罗成形成一个较正确的评价意识。同时在案例A的活动中,我抓住了一个很好的契机,此时的罗成正深深感受到了他自己平时的不良行为带给他的严重后果——没有朋友的孤独感。通过小朋友和罗成间的真诚地交流,不仅使罗成本身明确的意识到了造成这样一种后果的具体原因,而且使小朋友也对罗成有了一个重新地、比较客观地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害怕他——正确认识他——愿意帮助他——慢慢接纳他的过程。我想只有形成一个宽容、接纳、互助的集体环境,才能有利于罗成从心里到行为的彻底转变。
2。通过移情练习,让罗成逐渐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学会善解人意。由于其心理发展的局限性,以及一直以来家庭环境对他的影响,罗成的“自我中心意识”特别强,使他在认识和适应这样一个具体的外在世界时,总是不自觉地从自身考虑问题,这种现象使他不懂得去体贴别人,而且使他容易在和同伴的交往中产生冲突,更不会合作和分享。通过案例B这样一个具体的事例,(具体实施过程中,我还利用一些小小的游戏活动,如“假如我是……”等形式),让他学会设身处地的从别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逐渐摆脱自我中心,从而最终能成为一个受大家欢迎的人。
3。适时指导,并为罗成和同伴的交往创造条件、提供机会。习惯的改变正如一个习惯的形成一样,需要一个长期的持之以恒的过程。通过谈话以及个别交流,罗成在内心已经对自己的行为有了一个较客观的认识,但从心理意识真正落实到具体行为还需要一个过程,这期间同伴的态度、老师适时的帮助显得尤为重要。案例C的活动中,我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在罗成犹豫不决的时候,及时给予提醒,从而使罗成能顺利的进入并参与同伴的活动,为他和同伴的交往创造机会,使他在实践过程中,习得交往经验和技能。
4。通过多种形式让罗成学习掌握交往与合作的技能技巧,为罗成和同伴能顺利开展交往活动提供必要的基础。交往技能对人际交往具有重要的作用,孩子只有较熟练地掌握必要的技能,才能顺利加入群体的活动以及恰当的解决交往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因此,在对罗成的辅导过程中,我通过像案例C、D这样的形式,通过具体的事例让他逐渐练习并获得一定的交往技能,从而为他进一步和同伴进行顺利的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
5。在对于罗成的交往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我也深深体会到:首先,教师要用心去观察孩子,只有在深入了解孩子、体会孩子的基础上,才能发现孩子在交往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指导孩子,从而帮助孩子建立交往规则;其次,我觉得教师的教育策略要通过多种形式来加以实现,在生活的点滴中潜移默化地加以渗透,而不仅仅是依靠简单的说教就能完成的,只有教师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真正改变孩子的行为,使之固化为孩子的行为习惯,收到良好的效果。以上只是我对于培养孩子交往能力方面的一个初步尝试,在很多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和思索,比如还应该充分发挥家庭的作用,让家长们一起来为孩子创造更多的社会化的情景和环境,同时也要转变家庭教育中对孩子交往行为的一些不利的因素等,另外可以尝试开设专门的合作课程,使对于孩子这方面的培养更具理论化、系统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