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幼教网

全国站
幼教网

童话本质的背离(2)

来自网络 2009-07-03 21:42:19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二、人们对童话的认识误区

  以下访谈内容是笔者从大量访谈材料中选的典型性观点。访谈对象对童话大都持有这样一种观念,即认为童话一定要具备“教育性”。虽然许多人也认识到童话的娱乐性,认识到童话的浪漫品质,但归根结底它们都需要跟教育结合才有意义,没有教育意义的娱乐被斥为玩物丧志。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许多纯粹以娱乐儿童为目的的优美童话故事受到了家长的轻视。而教师也经常在幼儿童话欣赏活动的最后,会画蛇添足地加上一个教育总结,这实在是多余的。

  访谈观点1:童话有很多作用,有些作用是好的,有些是不好的。审美的作用很好,可以改变你对世界的认识,就像摇滚乐一样。童话不好的地方在于让人变得很天真,太相信不能实现的事情。儿童看太多的童话不好,应该多看点通俗易懂的哲理性的东西,也就是要多看点有用的东西。当然,孩子毕竟是天使,还是要读点浪漫的东西。所以,童话一定要有教育性,但是也要和娱乐并存。

  访谈观点2:童话是给孩子看的书,一定要反映某种思想、主题,能让孩子从中得到教义。比如,勇敢啊,做事要认真,团结友爱,坚强啊等等,否则,没有什么意义。

  观察记录:

  讲故事《小熊的尾巴》

  张女士在给逗逗(4岁)讲《小熊的尾巴》的故事。故事内容大体是这样的:小熊有一条漂亮的尾巴,引起了狐狸的忌妒,于是狐狸就想了一个坏主意。狐狸告诉小能她用尾巴在结了冰的河里钓到了一条大鱼,小熊非常想吃鱼,于是也跑到河边,把尾巴伸进结了冰的河水里。结果,她漂亮的尾巴被冰冻起来,小熊一拉就断,小熊的漂亮尾巴没有了。张女士照着书念完以后,就开始问逗逗:“小熊的尾巴为什么断了呢?”逗逗忙着翻书,没做声。张女士又接着问:“逗逗,妈妈问你呢!”逗逗还在自己翻书看,仍旧没做声。张女士抬高了嗓门:“逗逗,如果你再不回答妈妈的问题,妈妈就不买故事书给你看了。”逗逗看了看妈妈的脸,想了想说:“因为小熊想吃鱼,所以尾巴就断了。”张女士纠正道:“不是她想吃鱼,是她把尾巴放进河里,河水结冰了,所以尾巴就断了。”逗逗听后问:“妈妈,为什么尾巴结冰了就断了呢?”张女士支支吾吾解释:“因为结了冰后,尾巴就硬了,一硬尾巴就断了。”逗逗听后说:“我知道啦,如果冬天我不穿衣服,在外面,好冷好冷,我的手也会冻断的。”张女士回答说:“是的。冬天要多穿衣服,才不冷,不感冒。”接着又问:“逗逗,你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逗逗结结巴巴说,“冬天要多穿衣服”。张女士纠正道:“不是,书上说,听完这个故事,我们要知道遇事要多动脑筋,多问为什么,这样才不会被人骗。知道吗?”逗逗一边玩,一边回答:“知道。”

  虽然亲子共读是很好的早期阅读方式,但要想真正发挥亲子共读的效果,还必须提高阅读的质量,特别是要走出对童话的认识误区。童话主要是对非智力因素发挥作用,如,观察力、想像力、生活态度等。但是,根据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当前幼儿家长在购买儿童读物时,考虑最多的因素仍是子女的道德品质和科学知识的掌握。不难理解,家长在指导幼儿早期阅读的过程中,倾向于关注幼儿的“早期潜能开发”,但早期阅读的主要意义不在于开发智力,而在于获得相应的情感、态度、行为等。所以说,走出童话认识的误区,是正确发挥童话教育功能的前提。

  观察记录2:幼儿园童话欣赏活动《巫婆与黑猫》

  故事内容简介:猫咪小波,是巫婆最心爱的宠物,然而,房子和小波都是黑色的,所以,巫婆看不到小波,就经常跌得鼻青脸肿。所以她决定施魔法,改变小波的颜色,好让她随时看得见小波的位置。但是改变了颜色的黑猫还是给巫婆带来各种麻烦,巫婆一气之下把黑猫赶出了家门。被赶出家门的黑猫很伤心,巫婆也很想念黑猫,最后,巫婆把黑猫接回家,并施魔法把家变成了彩色。从此黑猫和巫婆快乐地住在彩色的房子里。

  教师运用多媒体把故事搬上大屏幕,一页一页地展示,第一遍,她让幼儿回答“你看到了什么”“黑猫在哪里”“巫婆在干什么”“黑猫为什么很伤心”等此类问题。第二遍,她让幼儿复述故事情节。就这样,这个有着优美画面,动听情节的童话在一片吵闹声中结束了。童话欣赏活动由此俨然成了一堂看图说话课,不免让人觉得荒唐。当时在场的一位儿童读物出版社的编辑说,如果每个教师都以这样的方式来讲书,对出版书的人来说,真是莫大的悲哀。她的话引起了笔者极大的共鸣,童话的首要价值通过审美去愉悦儿童,是通过真善美去感悟儿童,阅读童话不是去识字,不是去培养口头表达力,不是去训练思维能力,这些显性价值固然可以通过童话来实现,但是,童话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它对儿童心灵的滋养,对梦想需要的满足,对生命的感动……这才是童话的终极价值所在。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