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教育之品德教育点滴
幼儿期是一个人个性品德形成的最初阶段,这个阶段的德育应以“情感教育、习惯形成、个性培养”为核心。幼儿可塑性大,爱模仿、易接受外界的各种信息,是了解社会、学习各种行为要求、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如果在学前期尤其是小班重视对孩子进行适时适宜的品德教育,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呢?
第一,围绕幼儿熟悉的生活环境,结合幼儿易于接受的游戏情景设计活动,逐渐培养起幼儿关心他人等积极的道德情感。如在“三八”节好妈妈这个主题中,有一节活动是我们请幼儿讨论“妈妈做了好吃的饭菜,小朋友应该怎么做”。在活动前,我们请家长特别是妈妈在前一天晚上亲自为小朋友做顿好吃的。第二天,我们请来大班小朋友一起进行情景表演:内容为“妈妈”下班后,穿着围裙给宝宝做饭。然后请小朋友来谈论,这时宝宝该怎么做?“妈妈”很投入,一下就引起了孩子们的强烈共鸣。于是,小朋友纷纷举手发言,说出了“我给妈妈倒杯茶喝”“请妈妈休息一下”“帮妈妈敲敲背”“我要自己好好吃饭”等等回答。孩子们的这种回答,是他受到情绪感染而做出的情感回应,必然会在孩子的行为上体现出来。孩子们会逐步理解这样做能给人带来快乐,经过长期有意识的熏陶,使他建立了初步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不仅在家里会想到长辈,在幼儿园也会关心小伙伴。
第二,设立值日生制度,为幼儿提供为别人服务的机会。现在的幼儿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都是被父母长辈宠爱的,缺少为他人服务的这种机会。实际上,在为别人服务当值日生的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得到很好的情绪体验,发现帮助别人的乐趣和合作的成就感,还利于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和责任感等。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班级里设置了值日生制度。
第三,及时鼓励肯定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幼儿亲社会行为表现为同情、分享、关心、谦让、帮助等方方面面,是积极的道德行为。亲社会行为由于具有帮助、亲善他人的倾向,从而易于形成与维持良好的关系。教师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鼓励与肯定,就会巩固这一倾向。如,我们班门口的塑料摇马小朋友都很喜欢骑,但摇马不够每人一个的。每次一出去,大家都会先去找摇马。这天我们在户外活动时,彤彤跑来和我说:“老师,我也想骑摇马。”我请她找小朋友去商量。过了会,她跑回来说:“我和贝贝说了,可他不给我骑,还打我。”我并没有简单地批评贝贝,而是引导幼儿观察和感受彤彤的情感体验。于是我就说:“彤彤没有摇马骑了,她心里怎么样啊?你们该怎么做呢?”汤雨澄小朋友立刻把摇椅让给她骑了,还有小朋友邀请彤彤和他一起玩。我肯定了大家的做法。同时大家对彤彤的关心也感染了贝贝,他也和别的没有摇马的小朋友一起轮流玩起来了。毕竟幼儿期是他律阶段,他们最初并不懂得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但教师的鼓励与肯定会使他们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逐渐确立亲社会行为,摒弃反社会行为。
第四,善于运用榜样的力量。这里所说的榜样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学形象的榜样;二是小朋友的榜样;三是来自成人的身教。恰当有效地运用这三种榜样的力量,能有效地促进和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五,及时与家长沟通,家园形成合力,促进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的环境、父母的教育时刻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影响甚至于终生难忘。幼儿园教师是在孩子成长的某一个时期影响着他们,在孩子一生的成长过程中可以接受许多不同教师的影响。但家庭则不同,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比任何教师都长。而良好品德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家园一致,才能使幼儿已形成的品质、行为得到巩固,未形成的得到培养。
《教育漫话》中写到“幼小时所得的印象,哪怕是极微小,小到几乎觉察不出,都有极重大长久的影响,正如江河的源泉一样,水性很柔弱,一点点人力便可以把它导入他途,使河流的方向根本改变;最后流到十分遥远的地方去了”。良好的性格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当幼儿接受了德育教育,并初步了解了什么是好的积极的,那么这种品质就内化为一种内在的稳定的品德特征存在于幼儿的身上,这时候,我们的德育教育就算成功了。当然,教育有法又无定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也一样,面对不同的幼儿要灵活地处理。只要我们坚持将幼儿的德育教育进行到底,幼儿的明天一定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