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绘画指导中存在的问题与研究(2)
问题三、不能读懂幼儿的画,作品评价大而化之,影响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究其主要原因,是没有用一颗童心去感悟幼儿的作品。一幅儿童画,就是一个小心灵的探索。现实生活在孩子们的幼小心灵里留下许多美好的印象,形成了他们独特的体验和感受,使他们获得了大人们所体验不到的生活情趣,他们的画也因此而透露出一股天真浪漫的稚气。
经常看到教师们以布局是否合理、线条是否流畅、画得象不象、美不美等来评价幼儿的作品,而对于看似一塌糊涂,实则思维独特的画置之不理或予以否定,这简直是扼杀了幼儿的创造力。一次到美术班看幼儿作画,教师拿出两幅画(图1、图2),说了两句评价的话:“瞧,这画的什么,乱七八糟(图1)”,“这幅画画得不错吧?(图2)”的确,一幅看似精美,一幅难以看懂,但再细一体会,又有了新的看法,一幅在构画技巧及色彩运用上略胜一筹,但无大胆创作的迹象,缺乏想象力;另一幅呢,想象丰富,构图大胆,是幼儿自由表现的结果,这幅画展现了暴风雨将要来临的景象:乌云、东倒西歪的树、大块的黑色。。。。。。此时,我似乎感受到了孩子作这幅画时烦闷的心情,瞪圆的小眼睛。。。。。。
对于幼儿的作品,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以成人画的框框去评价。对于优秀的作品,大而化之的评价不能激发幼儿再创作的欲望,对看不懂的作品,不能拒之门外,而应该去领悟孩子为什么用这种画法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我认为在评价幼儿作品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遵循发展规律。
幼儿绘画有其一定的发展过程,从涂鸦——再现——创造,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面逐渐扩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评价幼儿的作品应有不同的方式,教师如果采用不得当,可能会使幼儿绘画兴趣从此被淹没,影响了今后的正常发展。
二是尊重个体差异。
一个班的孩子,其绘画水平不是一条线,个体差异在任何教育活动中都存在,在绘画中也不例外,有的聪明灵活,有的思维较呆板,绘画作品也就千姿百态。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点滴进步,给予正确的评价,促进整体提高。
三是激励保护的原则。
幼儿由于年龄小,认识不完整,思维没有定势,因而在绘画中会组成许多非现实的形象和样式。一幅绘画作品,无论成败,教师都应站在保护创造心、自信心的基点上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既能鼓励幼儿的发展,又能增强他们对创作、对生活的信心。
另外,教师在辅导幼儿绘画时,绘画的工具、绘画材料也太过局限,没有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试想,地处三峡库区,大自然赋于我们得天独厚的条件,河里的沙石、大树的叶子、山上的草秸、瓶盖、土豆片。。。。。。都可以用来当作绘画的工具与材料。我们要善于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合理指导幼儿绘画,激发幼儿想象,鼓励他们大胆地表现,让他们在有趣的艺术活动中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