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幼教网

全国站
幼教网

幼儿良好品德的培养

来自网络 2009-07-05 20:53:10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本文是笔者通过三个阶段,采取观察、讲演、个案跟踪等方法,利用不同的途径来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的一次尝试性探索。通过近一年来的研究,明确了德育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教育工作,需连续不断、持之以恒,只有多为幼儿提供机会,不断实践、体验、感受,才能使幼儿逐渐形成习惯,具有稳定的良好的道德情感。

  一、问题的提出: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一种个体心理的现象,它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或阶段的道德行为准则或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某些经常的稳固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个体个性社会化方面的核心,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

  幼儿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期不仅是智力早期开发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塑造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对于幼儿来说,3——6岁是其人生的起始阶段,是个性倾向和道德观念形成的萌芽时期,是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行为及道德情感的重要时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须顺着他继续增高的培养下去,自然成为社会优良分子。倘若培养的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这”人格陶冶“其实就是基本品德素质的培养。所以说,人的全部素质都植根于幼儿期。他们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他们未来的发展。

  当前在幼儿教育中,人们比较重视文化素质的培养,而忽视道德品质的教育,使得一些幼儿缺乏爱心,独立性差,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劳动习惯。这些问题的存在,更加提醒我们要加强幼儿的品德教育,为幼儿形成健全人格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必须自觉的、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

  二、研究目的: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品德培养主要内容是:“萌发幼儿爱父母、爱家乡、爱祖国、爱劳动的情感,培养其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动、开朗的性格等。“对大班幼儿来说我重点是培养他们初步的爱的情感。从爱父母、爱师长、爱周围的人和事物的教育入手,扩展到爱家乡,进而萌芽其热爱祖国的情感以及培养诚实、勇敢的性格和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克服任性、放纵的不良人格特征,并支持、鼓励孩子们在群体活动中敢于表现自己,让他们在成功的快乐中增强进取心。

  三、研究对象、方法与时间:

  研究对象:柠檬班全体幼儿30人;

  其中男生13名;女生17人。

  研究方法:观察法、讲演法、个案跟踪法

  研究时间:2002年9月至2003年7月

  四、研究实施过程:

  时间

  目标

  措施

  第一阶段2002年9月至2002年10月

  利用家庭教育,教育孩子心中有父母、关心他人;教育孩子将自己融入集体中,弱化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心理。

  1、从孩子身边的点滴小事中教育孩子,让孩子体会父母的辛苦。

  2、引导孩子在与人交往中关心、帮助、体贴、尊敬别人,学会与人分享。

  3、利用“角色置换”转换到他人位置去实际体会别人的需求,形成利他的行为。

  4、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关心集体,并将自己融入集体中去接受锻炼和提高。

  第二阶段2002年11月至2003年2月

  寓德育与游戏之中,注意品德教育的游戏化,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乐于接受教育,从而促进幼儿良好的道德情感及行为习惯的形成。

  1、利用语言活动开展各种角色游戏,使幼儿在进入角色游戏的同时明白道理,

  2、教师依据幼儿品德形成的发展特点,努力创设游戏条件,充分调动幼儿游戏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培养幼儿对待周围人和事的正确态度,发展其观察、语言、想象、思维、社会交往能力。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