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幼教网

全国站
幼教网

大班儿童合群性行为研究

来自网络 2009-07-05 20:59:03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人是通过和他人的交往,在得到他人的认同,为他人所接受的过程中,发展着他(她)的思想、感情和知识经验的。可以说,在人的社会化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幼儿时期,是人与交往、形成各种各样关系的开创时期,他们的社会化技能和社会交往的发展尚处在最初的发生阶段。这个时期幼儿合群性的高低,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他们成年后合群性的高低。

  所谓的合群性(Affiliation),是指个人积极接近他人和参与他人的活动,想获得他人认同的趋势和势向,以及被他人所接受的过程。

  因此,本调查的主要目的,就是想通过对幼儿进行合群性的测验,来了解现阶段大班儿童的合群性原因以及交友的方式和心态等,以便教育实施者和家长在了解孩子的交友心态下,能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一、幼儿合群的主要原因

  一般的也是比较平常的儿童交往心理与行为主要是受儿童的年龄、能力、性别以及他们的兴趣的影响。我们主要是通过自由活动时间来观察,这一群一组很明显地区分开来,也有一部分幼儿总是围着领头的幼儿转。所有这些都像一些教育学家所说的那样,友谊依赖于许多可变的因素,即包括年龄、性别以及社会能力的相似和难以分析的个人吸引力的特征(YoungandCooper)。

  由于现代儿童生活在信息社会中,受到来自社会的各种刺激、各种影响,特别是不同的家庭教育和周围人们与事物对他们的影响,使他们开始对某人产生好感。因此,在一般的合群原因的背后,还有许多我们成人意想不到的原因。

  1、助人。既然能帮助别人,那么这个孩子在某一方面肯定是比较有能力的。但最主要的是他(她)具有爱帮助别人的优良品质,所以那些被帮助的同伴说:“我觉得她很好,对我也很好,经常帮助我,后来我们就成了好朋友。”“我很喜欢和他在一起,因为他很大方,不会生气。”还有的说:“我们在一起玩的时候,他总是很谦让我,所以我和他做朋友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小女孩说:“当我每次找不到自己的东西的时候,我就请XXX帮忙,他总能帮我找到。”当我单独问这位XXX时,他的回答和小女孩一样:“XXX找不到东西时,总是要我帮她找。”这使我想起一位教育学家说过,在学前年龄阶段形成亲密的友谊,也有能力和需要的因素。这使我了解到,此时的儿童交友心理与行为不是非常简单了,而是他们知道通过给予同伴心理上和行为上的帮助来表示友谊,并在需要时给予安慰。

  2、无主见。这一类的孩子在开始时没有固定的朋友,一段时间和这个好,一段时间又和另外群体的小朋友好。而这些群体的小朋友对他的存在与否也感到无所谓。他总是在寻找自己的伙伴,在终于找到固定的朋友之后,我们问及原因,他的回答是:“我也不知道,反正他们和我好,我就和他们好。”这一类孩子交友即没主见也较被动,显然比例很低,但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现象。

  3、威胁、被迫。有小朋友说:“XXX经常借东西给我,他说要我跟他好,不然的话,他不跟我好,也不借东西给我了。”类似的情况不少,有的小朋友向同伴请求帮助,而对方交换的条件就是“你要和我好。”出于无奈,他们也成不好朋友。不管这“好朋友”的性质如何,但终究他们经常在一起玩。

  4、受成人影响。二年下来,家长之间也有的接触很多的,他们的话题主要是围绕着孩子,久而久之,他们的接触影响了孩子,孩子在班内也成了好朋友。应该说这群孩子的家长,非常重视群体对孩子的影响,所以他们利用群体这个环境来培养孩子之间一种相互进取的,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二、想结交新朋友的原因

  虽然孩子想交新朋友的原因很多,但他们的目的性是很明确的。

  首先,一部分孩子愿意和在某一方面成绩较突出的或有进步的同伴交友。这些行为与学前教育中的原理分析是一致的,表明这些孩子本身就有着一种积极向上的愿望,那些在多方面突出的孩子,似乎是他们榜样和目标,通过与他们交友使自己也能成为优秀者。

  其次,就是为了得到他人的物质而与之交友,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这与问题1中威胁和被迫成友是不同的。前者是被动的,而此者却是为了达到目的而主动与之交友的。出于这个原因结交的朋友是不牢靠的,而这个幼儿也就没有友谊很牢固的朋友,他(她)一直在为达到目的而不停的地找物质目标,交朋友、扔朋友,这些幼儿中有的舍得花上自己的东西与别人交朋友,然后再得到他所想要的东西。

  还有个别幼儿想利用别人和他交朋友。如一位小朋友说:“××很调皮,经常打人,但是我想和他交朋友,因为如果我是他的好朋友,他就不会打我了,而且有别人欺负我时,我就叫他来帮我。”对于这样一个孩子的交友心态,通道不是受周围人和事物及教育的影响吗?既然有了这样的想法,他一定会想方设法和那位小朋友交朋友的。

  三、交友的方法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交友目的,他们也会为达到目的而想办法,通过与孩子交流,基本上有以下几种方法:

  1、直问法。这一类孩子考虑的不多,也非常直率,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对目标说:“我能和你成为好朋友吗?”或者“你很好,我想和你交朋友,好吗?”如果被对方拒绝后,有的就算了;有的会再积极争取。在积极争取中,也有两种类型的幼儿,一是对同学说:“等你没意思的时候来找我,我还会和你好的。”另一类是在对方没有朋友的时候去邀请他,但总的来说,被拒绝的比例还是很小的。

  2、送礼法。这种方法在幼儿当中很常用,有的幼儿认为,“你拿了我的东西,就应该跟我好”,所以很多孩子把玩具、礼物作为主要的工具来征服对方。如孩子们说:“我把玩具送给他。”“他想要什么,我就给他什么。”“在他生日的时候,我送礼物给他。”“他想干什么的时候,我马上去帮他。”这一招有时管用,在送出礼物而交不成朋友的情况下,有些小朋友会责令对方把玩具还他。

  3、求助法:这一类孩子的在自己商量无结果后,会请求其他的伙伴或老师帮忙。应该说,老师帮助无非是与之讲大道理,有的幼儿会听,那是因为老师的威信之缘故,但随后很有可能又将其拒绝;而伙伴之间帮忙的效果比老师的要好,这其中的原因不言而喻了。

  4、激将法。这一类的孩子用了一定的心理战术。他们在商量不成后,与之说:“小朋友之间要好的,老师是这样说的。”似乎再不成,他就要告诉老师这位小朋友不团结友爱了,还有一点威胁性。还有的幼儿说:“我故意和他开个玩笑,就说你不跟我好,我也不想跟你好了,我去和别的小朋友玩。”这一招还是有点威力的。因为幼儿总希望自己的朋友越多越好。

  5、计策法。运用这个方法的孩子不多,但颇显他们的心计。在他被同学拒绝交友后,并没有放弃,而是再和这个同学的其他好朋友玩,借他们作桥梁,再间接地达到和此同伴交朋友的目的,可谓是用心良苦。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四、总结与建议

  通过与孩子的交流和对他们的行为观察与心态分析,我发现,他们在交友的目的与方法上都不受能力、年龄大小的影响。他们的这些态虽受周围的影响很大,但也不是我们成人所能料到的,所以也还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

  由于幼儿时期合群性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成年后合群性的高低,所以我建议家长和老师:

  1、帮助幼儿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情感,儿童只有能够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愿望,才能很好的接纳他人,与他人相处,家长可鼓励幼儿积极参加角色游戏,让他们通过扮演角色去体验家庭及其他社会成员的生活,使儿童懂得别人是怎么感受和认识外部的。

  2、家长和教师要帮助儿童学习与他人分享玩具、教学材料、器具设备等,并教导他们与他人一起活动与工作。我们成人可为儿童提供一起工作、共同完成任务的机会,让他们感受通过合作而获得的成功的快乐。如,跳集体绳或比赛等。

  3、教师和家长要教育孩子认识帮助他人是很有意义的事,并为他们提供机会,让他们体验帮助别人的愉快和满足。如,在伙伴伤心时会安慰他等。

  4、家长和教师要十分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这些孩子的影响很大,也要为他们创造交往的条件,并做正确有引导。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