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和引导儿童的社会交往活动
社会交往是人们彼此来往、相互影响的活动。人们在交往活动中交流思想,沟通情感。对于成长中的儿童来说,社会交往更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成人必须加以重视和引导。
一、重视儿童的社会交往活动
儿童和周围人或其他儿童的交往活动,直接影响着儿童心理各方面的发展。促进言语发展,幼儿的儿童主要在日常的社会交往中学会说本民族语言。交往激发了儿童说话的积极性,也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和模仿榜样。儿童在交往同时逐渐分清语言、积累词汇、掌握表达自己愿望的方式。年龄长大时,儿童的言语也因在交往中受到锻炼而日益发展完善。反之,儿童缺乏交往活动,言语发展往往迟缓落后;激发智能活动:社会交往是在人与人之间进行,涉及内容广泛繁杂,活动进程灵活多变。儿童和人交往必须注意集中,思维敏捷,能及时运用记忆中的经验,预想未来发展的结果,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见解,做出恰当的应答反应。在发生矛盾冲突,更需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儿童的注意、记忆、想象和思维等智能活动在交往中得到激励发展;增长情绪反应:儿童出生时,只有惧怕、愤怒等极少几种原始情绪反应。在和周围人们接触往来后,逐渐增长了新的情绪反应,如对父母的依恋,对陌生人的畏惧,对交往活动的愉快等。两三岁时已表现出高兴、得意、喜爱成人、喜爱儿童以及厌恶、嫉妒、激动、惧怕、愤怒等多种情绪。其后,儿童接受系统教育,参加群体活动,社会交往日益广泛频繁,儿童逐渐形成了各种高级情感,如友谊感、责任感、集体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情感等;在交往活动和教育影响下,儿童也发展了情绪自控能力,逐渐学会约束自己激动的情绪和行为。这是情绪发展的重要方面。
发展社会行为: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进行社会交往,形成人际关系,掌握行为准则和参加群体活动等;社会交往既是社会行为发展的表现,又推动社会行为得发展。儿童最初只和母亲或其他照料者接触往来,随着活动能力增长和活动范围扩大,儿童可和更多的成人或儿童接触,而交往活动又常使儿童欢乐愉快,激发了儿童交往的积极性,这样促使儿童的交往活动日益广泛频繁,且能主动接近别人和别人往来;形成个性特征:儿童和其他人交往时,渐能分清“人”“我”,形成自我意识,认识自己的需要愿望等,且进一步发展了自独立性、自尊心等。
儿童在和其他人接触往来时,总表现一定的兴趣爱好、品性态度、行为倾向。通过频繁的交往,一些反复表现而受到赞许认可的特性,便成为儿童独特的、巩固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引导儿童的社会交往活动
成人还应进一步引导儿童的社会交往活动,多方面促使发挥对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改进教养方式。成人首先要改进不利于儿童进行社会交往的教养方式。
疏忽冷淡的教养方式:有的保育人员任使幼小的婴儿躺卧床上,不多理会。有的教养员让幼儿长时间一人独坐、不和同伴往来。有的父母只抓学习、不许儿童和同学交接。这种疏忽冷淡的教养方式完全忽视了社会交往活动,往往导致儿童神情淡漠,性格孤僻,不愿主动接近别人;专断严管的教养方式:有的成人对儿童的谈笑举止都严格约束,儿童必须事事听从指导,不许自行活动,这种教养方式导致儿童胆怯畏羞,缺乏自信,不敢随便和人交往;宽纵放任的教养方式:当前更多的是宽纵放任方式。儿童任何要求都能得到满足,任何行动不受约束,任何困难都有人代为解决。这往往使儿童骄横任性,形成自我中心主义。而且依赖成人,不愿和其他成人或儿童接近往来。纵使往来,也常常不为其他人欢迎;成人要改进教养方式,为儿童进行社会交往排除障碍。组织交往活动。成人应为儿童创立条件,组织交往活。
对于不能自由行动的婴儿,成人应多爱抚逗引,常向其说话唱歌,对于用奶瓶喂养的儿童,应抱起喂奶,边喂边逗。使他们处在交往中。
在托儿所、幼儿园,保教人员要主动热情接近儿童,要组织儿童一起游戏活动。在小学,教师应克服“重课业、轻活动”思想,组织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使儿童多相交往。当前,我国儿童多为独生子女,又多生活在核心家庭。父母更应经常带领儿童看望亲友长辈,或热情接待客人来访,欢迎其他儿童来家玩乐,同做作业等。也应鼓励儿童参加社会组织的温课小组、科技中心、少年宫等活动。使儿童能和其他成人或儿童广泛接触、经常交往。进行交往教育:成人应有意识地引导儿童喜爱交往,培养儿童交往能力。成人要培养儿童良好的语言能力和会客习惯。例如能注意聆听别人的谈话,能连惯大方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能说“早”“好”“请您”“谢谢”“再见”等礼貌用语,别人讲话时不随便插嘴打扰等。
成人要指导具体的交往方法和行为准则。例如能和其他儿童共同玩或轮流玩一件玩具。能关心帮助年龄小的同伴。参加集体活动能守纪律、听指挥。懂得如何接待客人等。
成人应针对儿童的个性特点进行交往教育。对于性格孤僻、畏缩退避的儿童,要激励交往,多指导交往方法。对于不怕陌生人、爱交际的儿童,要培养良好的交往习惯,防止在客人面前过度兴奋,表现自己等。对于爱好饶舌喧闹的儿童,要注意培养良好的语言交际行为;处理不良行为:在儿童的社会交往活动中,确也常常出现各种不良行为。例如儿童之间独占玩具,争夺玩具,互相撕打谩骂,故意捣乱或互不理睬。又如对待长辈缺乏礼貌;参加群体活动自由散漫等。这种不良行为往往使友好积极的社会交往转化为冲突消极的交往活动。不仅破坏友谊,影响群体生活,也不利于儿童心理的发展。成人发现不良行为,便应立即制止,了解引起的原因,公正判定是非,而且耐心引导,指明正确的行为方式,使其能进行积极的交往;帮助讨厌儿童:在儿童群体中,往往有一些不受欢迎的讨厌儿童。他们虽和其他儿童同在一处,却少往来,常被排斥在群体之外。这种讨厌儿童所以被憎厌拒绝,往往由于和人交往时,骄横任性,逞强好胜,常要支配别人,不能友好合作;而且只顾自己,不顾别人。而同伴的憎厌又转而使这儿童疏远同伴,对群体产生疑惧对立情绪。成人要帮助教育这种不受欢迎的讨厌儿童。首先要接近他们,关心他们,使他们消除对别人的疑惧对立心理。而且耐心教育他们改正不良行为,引导他们和同伴友好往来。同时,也应帮助教育其他儿童,改变对讨厌儿童的看法和态度,接受他们,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回到群体中友好相处
成人应重视和引导儿童的社会交往活动,使儿童能在友好积极的交往活动中,发展心理,形成个性,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