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对待孩子的“人来疯”
“人来疯”——从理论上讲是孩子正常一种心理活动,是幼儿心理上的宣泄,但这种宣泄却常被成人误认为行为有问题。因为在成人眼里,孩子的行为就应该是说话柔气、谦虚、行事文雅得体。而不是见人就疯。疯而不止。如果您的孩子得到别人的赞许,做父母的也许会觉得脸上有光;如果别人对您孩子的评价是“这孩子怎么有点人来疯”,这时候,做父母的也只好附和着,待回家后,再对孩子进行一次狠狠地“教育”,使得孩子下次不敢再犯。这样做也许会使大人顾全了自己的体面,却会给孩子带来一种无形的压抑,这种压抑不但会扼杀孩子和他人交往的热情,还会形成负作用——强化孩子的“人来疯”行为。
诚诚是某幼儿园大班的一位聪明伶俐的孩子,拒他父母反映,他就有“人来疯”的毛病。只要家中一来客人,他就一反常态的在家中窜来窜去,甚至还爬到客人的身上,去亲客人的脸颊,这使得他的父母非常尴尬。在幼儿园里,想诚诚这样的幼儿还有不少。刚来的实习老师极有可能被一群幼儿围在教师中,而他们的目的只是为了引起实习老师注意甚至还有幼儿用赖在地上的方法来讨实习老师的喜爱。对于这种情况,指导老师说得最多的莫过于:“不要来人来疯啦!”这句话在当时有可能起一定的作用,但一段时间后,他们依旧如此。
其实,幼儿在客人、新老师面前一反常态的表现,正是孩子以自己独有的行为方式来宣泄他们心中的喜怒哀乐,这就如同成人找伴聊天,去的士高一样,用这种方法来宣泄感情,以此表达到心理平衡。而现出一种不顾场合、不顾对象的行为来。
因此幼儿在宣泄时,其实是在暗示着一种最基本的心理交际需要:爸爸、妈妈、老师,多给我一些关注吧!实际上,孩子的这种交际需要婴儿期就已经产生了。婴儿在降生后的大哭打闹,除了饥饿、不适外,就是与生俱来
身心需求的体现。婴儿最初是通过和母亲的接触来学会初步的人际交往方式的,孩子从妈妈的微笑中感受到母亲的关爱,了解到母亲对自己的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同时也会从母亲的嗔怒笑骂中体会到母亲对自己的不满,孩子从母亲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中,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随着婴儿的长大。学会说话、走路,他的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得到加强,孩子要求获得更多的关注,他们不再满足于以往仅仅和母亲的交往方式和圈子,这时,父亲便成了婴儿重要的游戏伙伴,孩子也从中学会了不同于母亲的交往方式,这时的父亲成了婴儿交往的重要人物。可一旦到了幼儿期,父母对幼儿的关注相对于婴儿期来说,在很大程度上有了转移。孩子发现父母已不再象以前那样给予爱抚,特别是有客人在场时,他受到的关注比平时更少,于是他便希望在客人面前得到额外的补偿性关注。
同样,在幼儿园中,从老师一方来看,带班老师不可能给予每个幼儿都是同样的爱;从幼儿一方来看,孩子在幼儿园中已经看惯了老师的老面孔,未免看“腻”了,一旦看到了新鲜的、陌生的面孔,焉有不高兴之理?他们希望能在新老师那边得到更多的关注与爱抚。希望虽好,但由于幼儿对是非分辨能力差,只要发现有些行为能够引起人们注意,就尽力去表演,且由于幼儿的控制力比较差,一高兴过了头,就疯起来了,即使成人批评、指责、甚至骂他,也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其实,这种在家、在幼儿园中表现出来的”人来疯“是一种极为正常、普通的现象。这是幼儿期孩子情感容易冲动、外露、明显、兴奋性强、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的表现。幼儿经常处于高度激动的情绪状态时,他们完全不能控制自己,不是大哭打闹,就是大喊大叫,短时间内难以平静下来。这时家长如要求他们”不要闹“,往往无济于事,其实与其等孩子出现“人来疯”行为时消极地予以制止,倒不如在“人来未疯”的时候进行积极引导。
因此,在平时,家长要帮助幼儿分清哪些言行能够恰当地在客人面前表达自己高兴的情绪,列如:微笑、拍手、招呼客人、表演歌舞等:在客人刚来时,家长应即使的应用轻声耳语提示幼儿用正确的行为方式去打招呼。值得一提的是,家长与客人谈话时,千万不要冷落孩子,要让孩子参与。在与客人的交谈过程中,可有意寻找机会将孩子介绍给客人,并根据孩子的特点和擅长让孩子表现自己,如弹琴、唱歌、跳舞等,以此满足孩子想要表现自己的愿望。在客人离去后,家长长对孩子所做的一切要予评价,一般以鼓励为主,以此强化孩子的正确行为。久而久之,孩子再遇到客人就不会过度兴奋,并且还能养成礼貌待客的行为习惯。因此,如果孩子在某些场合出现了“人来疯”行为,家长尤其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对于孩子的这种行为冷静处之,不予理睬。“人来疯”状态下的幼儿处于高度的失控状态,家长常用的办法或则是斥责、打骂、不许他哭,或是故意迁就,哄他别哭。但这种“不许哭”的斥责有时虽有效但不正确,其结果要么是孩子压而不服,要么是孩子变的畏首畏尾;而“别哭别哭”的哄劝也不是好办法,他使孩子学会以哭闹作“资本”来“要挟”家长,从而也就促成了任性、不自制的不良个性习惯。因此,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冷处理”。所谓冷处理,就是对孩子予不合理的欲求采取抗拒、不合作等方式,既不斥责,也不哄劝、迁就,而是让孩子离开现场几分钟,让他在情绪上平静下来,再进行正面教育。时间证明,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其次,当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教育要一致。战国时期寒非子曾说过:“一家二贵,事乃无功;夫妻持政,子无适从。”就是说管教子女,如果父母意见不一致,孩子就会无所适从。比如说父亲正和客人谈话,完全不理睬孩子的嚷嚷,而母亲却在和孩子随声附和,这实际是孩子的一种怂恿。当然,在某些具体问题上,作父母的不可能完全一致,但应该注意,即使有不一致,无论谁都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公开暴露矛盾,而应时候交换意见,以求统一教育行动。
第三、当孩子出现:“人来疯”时,家长对客人在与不在时的态度应该一致,有的孩子很精,只要经过一二件事就能体会出家中来客时是要挟父母的好机会,出于这种心理,他们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吵吵闹闹以求来达到自己的要求。这时的父母往往因为要招待客人,或怕丢面子,于而不管条件合理否马上答应,这就养成了幼儿每次来客吵闹不休的毛病,因此,家长要做到客人在与不在的时候一样管,不给孩子任何可乘之机。
总之,孩子希望在陌生人面前得到额外的补偿性关注,这是孩子社会需要的一种曲折的反映。这种反映就要求家长、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发现与引导,让其能更好地与他人积极交往沟通,满足其心理交际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