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幼教网

全国站
幼教网

论文:课程内容的取向与切入点

北师大幼儿园 2009-07-08 15:41:33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课程内容的取向与切入点

  ——与幼儿共同生成课程

  孩子可以学习的内容多种多样,教师如何组织课程的内容呢?关键在于课程是否有益于孩子的经验和发展,是否满足孩子的需要和兴趣。那么,教师如何把握课程内容的取向与切入点呢?

  一、幼儿发展的目标、关键经验

  课程离不开计划,教师计划的重要依据是《幼儿园教育纲要》,它规定了幼儿发展各个领域的目标。教师的教学计划,就是要依据幼儿发展的目标、关键经验,在不断观察幼儿中提出各种假设,也就是计划。之后,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把教师的计划(即来自于幼儿发展目标的课程)转化为孩子的兴趣、需要。这里很关键的一点是,老师要用心地把相关的材料放在教室的环境里,引起孩子的注意和兴趣。

  “磁铁”是幼儿园科学领域的重要内容,怎么将这一内容转换成孩子的需要呢?我们把磁铁投放在了教室中,让孩子自然摆弄,观察收集孩子的问题,再根据孩子的问题来设置“磁铁”主题活动的程序。首先,我发现孩子们对“磁铁可以吸什么”最感兴趣,就引导孩子对这个问题进行“家中的发现”“教室中的发现”,帮助孩子整理“磁铁可以吸什么?不可以吸什么?”的经验。在表述经验的过程中,一个孩子发现了“磁铁隔着塑料盒能把曲别针吸住”的现象,我们就顺势开展了“磁力可以穿过什么”的探究。这两个问题探究过后,老师又在环境中提供了“磁力大小”的实验材料,引发孩子继续探究。就这样,教师根据“磁铁”的关键经验,梳理出孩子的学习任务,当孩子自己的发现涉及到某一关键经验时,就支持孩子的探究;当孩子没有发现其他的关键经验时,老师就设计环境和材料来激发孩子的兴趣、引导他们发现问题,使孩子们对“磁铁”都能够进行主动地探究。

  二、幼儿的兴趣与需要

  从孩子身上引发的学习,孩子学习起来会更有动力和潜力。生成活动的内容往往来源于孩子的兴趣,在孩子之间或和老师的谈话、游戏及交流中,孩子们会有很多的兴趣、问题、主意流露出来,一些对孩子真正有价值的教育内容往往也就出现了。在孩子们解决某些问题的过程中,会有这样那样的难题出现,围绕这些难题又可以生成范围更广、并互为联系的活动。这时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孩子对这个问题感兴趣,有的孩子对那个问题感兴趣,老师怎么办?经过实践,我觉得要分析:哪个问题最重要?哪个问题是多数孩子的问题?对这样的问题老师要为幼儿创造探索的条件,开展多项探索活动;对次要的问题和兴趣,要提供书、资料给予延伸思考的帮助,帮助孩子自己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不是事事都需要老师的直接指导。

  在实践中通过摸索,我发现可以通过分组教学满足孩子不同的学习和兴趣需要。例如:在“光和影”的活动初期,孩子们共同探究了“什么是影子”“制造影子需要什么”“彩色影子“让影子变大、变小”等活动,积累了相同的经验后,他们在活动中的观察有了不同的发现。有几个孩子提出:“光源的方向不同,影子会不同吗?”还有的孩子说:“光的强弱不同影子会不同吗?”我分析这两个问题涉及到了“光和影”的关键经验,是很值得探究的问题。接下来我就根据这两个问题为孩子设置了两个学习小组,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到不同的学习小组中,并在活动主题墙上展示各自的学习进程。结果,孩子就关注到了小伙伴的学习内容,进而激发了他们对别的小组学习内容的兴趣,两个探究问题这时候就成为了大家共同学习的内容。老师支持孩子们在自己的小组中依次来探究这两个问题:在完成自己小组的探究后,一组来探究二组的问题,二组探究一组的问题。最终,两个小组还通过比较探究的结果,形成了正确的、共同的结论。这样的活动需要老师充足的驾驭能力,老师要关注到两个小组中孩子学习的进程,并给予不同材料、问题的支持,还要关注到小组交叉学习时各组不同的进程。

  教师要想从孩子的兴趣、发现、问题、需要中找到隐藏着的有价值的活动,需要敏感的眼睛和耳朵,能够捕捉到孩子的信息,并且要珍惜这些信息,更重要的是头脑和意识,时刻以孩子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前提。

  三、共同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常规活动

  孩子们每天生活、游戏在一起,发生一些矛盾和冲突是避免不了的,“解决矛盾和冲突”就是很好的生成活动的内容。例如,幼儿园为孩子们购置了电子图书,每班投放了一套。这套书因为可以配合图书发出指令等声响,可以供孩子操作,深受他们的喜爱,就引发了孩子看书时间长短、围观的冲突。老师感到只有让孩子自己制定规则,他们才能自觉遵守。于是在一次关于时间长短的冲突发生后,我引导孩子们进行了讨论:电子图书应该怎么看?充分的讨论后,大孩子的经验发挥了作用:好书要轮流看,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看书要使用计时器,对每个人都要公平。大家认可了这个决议后,关于看书时间长短的矛盾真的不见了,但排队“围观”的冲突仍然存在。我又带孩子就“围观”开展了研讨,引导孩子发现围观的矛盾在于必须要排队等候,等候的时候很容易影响操作的孩子。怎么办呢?经过老师的提示,孩子们借用了食品工作的规则——挂名牌,也就是用自己的名字卡片代替自己来排队等候,上一个操作的孩子结束后要根据名字卡片请下一位小朋友。就这样,在“解决看电子图书的矛盾”过程中,“规则意识”“时间意识”“名字识字”等相关经验得到了确定和提高。

  因为是集体生活,所以不管是学习游戏,还是生活,都需要规则。我们是混龄班,常规培养有自己的优势,我们能够以“大带小、老带新”的形式,让新孩子感受、掌握常规,使老孩子巩固对常规的认识和遵守。例如,刚开学的时候,小班孩子入园难免哭闹,我们就引导大孩子回忆自己刚上幼儿园的时候是什么样?是谁帮助自己的?激发他们愿意帮助弟弟妹妹的情感,又让孩子感到自己长大了的自豪感。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手拉手,我们是好朋友”的主题活动,使我们班新入园的八位小班幼儿在三天内“消灭”了哭声,而且班内常规很快就顺畅了。小孩子很快喜欢了幼儿园,主要是大孩子的伙伴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偶像作用;大孩子更是在帮助小孩子的过程中,树立了自豪感,并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也确立了常规意识。

  四、自然环境中的事物

  在自然环境中,四季的变化、动植物的生长都在刺激着孩子的眼睛,所以这些现象往往成为孩子们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