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幼教网

全国站
幼教网

活动中教师怎样的“质疑”才能“激发”幼儿的探索活动的兴趣

来自网络 2009-07-08 22:28:00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实录

  冬末春初的二月,孩子们对蚂蚁产生了兴趣。他们到幼儿园的各个地方去找蚂蚁,可是一只蚂蚁也没找到。看到这种情况,我问道:“怎么会没有呢?你们想想平时都是在哪里看到蚂蚁的?”

  孩子们又到幼儿园的草地、操场、花坛边去找,可还是没找到。于是,他们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想法:有的孩子认为蚂蚁可能在树叶上,或者在溜冰场上;有的孩子认为幼儿园太干净了,应该到家里的垃圾桶边去找;还有的孩子认为应该去挖个洞找蚂蚁,或者用饼干、香蕉去引蚂蚁等等。

  这时,我又提出第二个问题:“想一想,你们以前是在什么时候看到蚂蚁的?”孩子们有的说是在天热的时候,有的说是在天冷的时候。

  “到底是在什么时候呢?”我在查找资料时发现:适合蚂蚁生活的温度是19℃~26℃。“是把答案直接告诉孩子呢?还是根据孩子的‘迷惑’、自己的‘质疑’,结合现实生活,设计一些有‘挑战性’的活动呢?”我左思右想着。最后。我决定选择后者——设计一份“观察记录表”:

  这仅仅是记录表中的一张,还有“在树叶上”、“在溜冰场”、“用香蕉皮引蚂蚁”等多张记录。惊蛰后,孩子们终于找到了第一只蚂蚁。我还鼓励他们在每次寻找蚂蚁后,都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表达。

  思考

  《幼儿百科辞典》对“探索”的界定是:“探索是个人主动地从多方面探讨、寻求答案,解决问题。”这里谈到了寻求答案,可要寻求答案,首先要有问题,只有有了问题,才可能带着问题去寻求答案。因此,探索就应该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在探索活动过程中的“质疑”即是探索活动展开中的“发现问题”。

  但是仅有幼儿的“质疑”是不够的。在幼儿想找蚂蚁却又找不到的时候,教师通过两个“质疑”促使幼儿思考,由此使幼儿产生许多自己的想法,而且这些想法完全不受成人认为的某些因素的影响。幼儿有自己的“理论”,教师的不断“质疑”就是促使幼儿用自己的头脑、自己的“理论”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但是,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探索在最初阶段是以无意性为主的。在探索蚂蚁的问题上,如果教师不在“质疑”的基础上,提供富有“挑战性”的探索平台,那么探索的火花就会自生自灭,幼儿就会因为找不到蚂蚁而放弃寻找。因此,教师设计了一个“记录表”,对幼儿提出“挑战”,让幼儿自己结伴分组、寻找、记录,教师则以“记录表”的方式给幼儿以支撑。最终,幼儿获得了成功——发现了温度和蚂蚁出现之间的关系,同时也经历了一个“提出假设一验证假设”的过程。

  从整个活动过程中可以发现,幼儿的探索行为在“质疑”和“挑战”中会进行得更持久、更有意义。所以,教育的作用就是如何使幼儿的无意行为逐步转变成有意行为,使他们的探索兴趣更深入、更持久,在不断提高探索意识、培养探索精神的过程中,为幼儿探索能力的形成打下基础。

  建议尝试的活动

  ●在探索型主题活动中运用“质疑”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推动主题的发展。

  ●在幼儿自主“释疑”的时候,教师可以提供支撑其探索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阶梯”。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