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园本教研中需要处理好的四个关系(一)(2)
(4)扩——扩展、扩充、扩大
①扩展:放大教师身上的“小亮点”。及时捕捉教师好的想法和做法,引导教师分析它们对于幼儿的发展的价值,并帮助教师朝着怎样能给幼儿提供更大自主发展空间的方向进一步延伸。
②扩充:由多条思路扩充教师的原有经验。引导教师尝试从解读幼儿心理感受、创设支持性环境、关注个体差异等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丰富他们的原有经验。
③扩大:给教师更大的思考和尝试的空间,支持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问题三:教研管理者如何调整自己的角色
(1)变讲授者为倾听者
①倾听教师的教育目标和设计思路——了解教师对教育过程的设想及其关注点,了解教师对本班幼儿实际状况的关注程度和研究程度;
②倾听教师的自我评价——了解教师的原有认识,判断教师对自身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认识程度;
③倾听教师的真实想法和困惑,营造宽松、理解的氛围——给教师表达自我真实想法的机会,通过了解教师的困惑发现教师的内在需要,寻找阻碍教师发展的关键点。
(2)变检查者为挖掘者
①挖掘教师的原有经验——了解和分析教师的原有经验,并有效利用这些经验,作为教师主动研究、不断提高的基础;
②共同挖掘教师行为背后的原因——通过接纳式的交流和提问,与教师一起挖掘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引导教师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将已有的认识上升到理论层面,提升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③引导教师挖掘自身行为中的闪光点——在共同挖掘的基础上,通过呈现幼儿的客观行为和表现,引导教师从幼儿的表现中发现自身行为中的价值,并适时给予肯定,以增强教师的自我价值感、胜任感、自主感,并把它作为教师向自身教育实践学习、实现教育行为创新的基础。
(3)变评价者为置疑者
①在置疑中促进教师学会反思——促使教师在问题的引导下,自己发现问题,并形成思考问题的思路,学会自主、深入地反思;
②以置疑引发教师的认知冲突——在充分接纳教师各种观点的基础上,以疑促思,在思想观点的碰撞中澄清、调整和建构新的认识;
③以置疑减少对教师的主观评价——通过提出连续性的问题将教师的关注点逐渐引向对幼儿表现及教师自身教育行为之间关系的分析和研究上,引导教师分析自身不同的教育行为对幼儿产生的不同影响,从而帮助教师自觉地在幼儿的表现与教师的教育策略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
(4)变要求者为建议者
①以建议的方式,为教师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提建议比提要求更有助于教师接纳,这样让教师感觉到的是别人对自己的尊重,可以减少教师的心理压力,增强他们的自主感,为接下来新的尝试提供了前提。
②依据教师的实际需要,提供多种、可选择的建议——鼓励教师在实践中尝试、验证、丰富和发展新的认识,获得新的理论观点和实践策略。
③以建议的方式,提供专业化的导向——建议虽然是供教师自主选择的,但它们实际上是一种更趋专业化的导向,教师即使不对此做出选择,也会受到一些思考方向和设计思路上的启发。
综上所述,我们本着“育人为本”的思想,以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尝试着由过去“我(教研员)看你(教师)做”、“我说你听”、“我评你改”的单向指导方式,向“你表达我倾听”、“我置疑你反思”、“你回答我追问”、“我建议你选择”的双向对话方式转变。
我们的感悟:
园本教研倡导“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研究,这不仅仅是形式上和操作上变化,更是观念的变化、管理的变化和幼儿园文化的变化。这一变化的过程本身就是园本教研的过程,是园本教研制度建设的过程,也是我们项目研究所追求的根本价值。
园本教研的目的就是要让教师成为自身实践的研究者,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体。正如李季湄老师所说的:“让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研究自己的教学,解决自己的问题”。它倡导每一位教师发出自己的声音,在广开言路的思想与观点的碰撞中,在主动的研究与探索、实践与创造中获取共同的价值观,并能在共同的目标下,自觉地投身到研究和教育改革中来。
园本教研中教师的自主研究不等于自流研究,它需要教研管理者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支持与专业引领。因此,我们应以倾听者、挖掘者、置疑者和建议者的角色,与教师共同经历研究的过程,关注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困惑、遇到的难题,并对不同的教师适时地给予不同的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