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幼教网

全国站
幼教网

中班幼儿社会性教育目标整合的实验研究——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的整合

来自网络 2009-07-12 22:15:48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长乐市教师进修学校    黄艳云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目标取向是:以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为目标,以增进幼儿的社会认识,激发幼儿的社会性情感,培养幼儿的社会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其核心是做人的教育。那么做什么样的人才能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呢?从时代社会发展来看: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与发展的世纪,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基础教育再不能仅限于教孩子们读书、写字和算术。幼儿园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教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与人共同生活”这四个大目标。其中学会做人是四大目标之首。

  如何培养幼儿学会做人?懂得与人友好相处、懂得互助、合作、分享、谦让,有自信心、同情心、责任感等良好的品行习惯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在实践工作中教师对社会性教育目标的把握与实施存在着一定的困惑,因目标本身是抽象的、概括的、分层次的表述。如:一级目标即幼儿园教育保育总目标。它是对教育对象的培养规格和要求的规定作宏观、抽象、概括性的表述。二级目标即各领域目标。它是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的认识、情感、态度和动作发展作了具体的表述,虽然较多的使用了“体验、感受、喜欢、乐意”等语汇,但还是较抽象的,教师还是难以驾驭。怎样把这些宏观、抽象、概括的目标分解为教师微观可操作的又能介于幼儿可创造发展的教育活动目标呢?这是我们教师当前研究与探讨的重点课题。尤其是在幼儿园教育整体观的思想指导下,教师对教育目标的理解与把握是教育整合的前提与关键。因目标的整合是教育整合的基础。目标的整合直接影响着教育内容的整合,进而也影响着教育方法和形式的整合。因此我设想:如果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为指导,在中班幼儿社会性教育中建立一种新的目标价值取向。即把行为目标与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进行整合,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同时也为幼儿园社会性教育内容、方法、形式的整合提供依据。据这一假设,我进行本实验。

  二、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对象:随机整群抽取幼儿园中班年段两个班。其中,中(1)班幼儿30名为实验班,中(2)班幼儿30名为对照班。原有两班幼儿教育环境与内容相近。

  (二)、研究方式:等组仅后测方式。

  (三)、研究方法:准实验法(在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状态下开展本实验研究)。

  (四)、研究时间:2002年9月到2003年8月

  (五)、研究措施:

  1、概念解释:

  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行为形式陈述的教育目标,它指明教育过程结束后儿童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教育目标取向。

  表现性目标:是美国学者艾期纳提出的,指每一个儿童在与具体教育情境中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

  2、采用对照班与实验班进行比较:

  对照班:按中班《教师教育用书》中的社会性教育目标提示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实验班:采取行为目标与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的整合,并通过三个主题、四个领域活动得以实施。(活动内容附后)

  (六)检测项目:

  1、社会认识(自控力、主动性、对自己与他人的评价、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则)。

  2、社会情感(自信心、同情心、责任感、爱的情感)。

  3、社会行为(互助、合作、分享、谦让)

  三、结果分析:

  表(一)实验班与对照班在社会认识能力方面的差异检测统计。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