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幼教网

全国站
幼教网

在“大带小”的角色游戏中培养小班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实验研究

来自网络 2009-07-12 22:23:18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具备足够竞争力的前提是善于合群、学会尊重、重视协同努力与自我表现的统一。其中交往与合作能力是最重要的素养之一。社会学家认为,3—9岁是个体社会交往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是,现代社会的发展导致幼儿所处的家庭与社环境不利于个体交往。例如独生子女在幼儿中的比例越来越大,他们没有兄弟姐妹可以交流,大多数时间在单元房里孤独地面对电视机、陪伴着电动玩具,与同伴的交流合作的机会减少了。特别是小班的幼儿,他们刚刚离开家庭走到幼儿园,明显地表现出社会交往能力很差:有的孩子性格孤僻,自我封闭,不愿意或不善于与同伴交往;有的幼儿任性、霸道,常常在交往中与同伴发生冲突甚至伤害同伴等,极大影响了幼儿今后的发展,为探索改变这种状况的方法,我们开展了这项研究,设想以“大带小”的角色游戏开展来促进小班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二、理论假设

  陈鹤琴先生对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培养和游戏的作用有诸多的论述。他强调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最重要的是给予幼儿练习、实践的机会,而这种练习的最好机会是游戏,特别是角色游戏。我们还想到,交往能力的培养需要有良好的交往条件,人的交往范畴越广,交往的频率越高,就越有利于人的交往能力的形成。正如新《纲要》指出,幼儿同伴群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因而我们设想打破年龄班界限能更充分地实现这一理念,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使《在“大带小”的角色游戏中培养小班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

  三、实验方法、步骤

  1、实验对象:随机整群抽取我园小一班全体幼儿共32名。中大班全体幼儿参与共同活动。

  2、实验方法:行为研究法。

  3、实验措施

  我们认为,社会交往能力包含很多道德因素,其中知、情、意、行四种心理因素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但如何才能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结合我们研究的问题,我们认为:在培养小班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过程中,情感因素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小班幼儿来说:道理、榜样毕竟离他们有一定的距离,最佳的方法是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在“做”的过程中亲自感知,体验美与丑、对与错,产生爱与憎、褒与贬的情感,并在实践过程中以积极的情感支配自己的行为,强化和巩固良好的交往技能。因此,我们在实验过程中采取以下措施。

  (1)坚持开展“大带小”共同参与的角色游戏活动,为幼儿提供“做”的机会。

  每周开展三次的“大带小”共同参与的角色游戏活动,以让幼儿在更广泛的人群中,从同伴那里学到有益的交往方式与行为。

  ①游戏活动开展初期,我们通过“情景表演”、“看图讲述”、“互换角色练习”等多种方法,帮助幼儿学会运用几种基本的交往语言,如“应答用语”、“商量用语”主动告诉哥哥、姐姐自己喜欢玩什么、有什么要求……促进他们之间的交往和交流。

  ②从丰富生活经验入手,如参观商店,看商店摆放的分类,倾听顾客与服务员的谈话,让中大班幼儿带弟弟妹妹买东西等,参观和谈话等活动提高中大班孩子游戏的积极性,使之从情感上接受小班幼儿,愿意带着他们共同游戏。

  ③在组织游戏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及时发挥主导作用,加强角色之间的联系,扩大幼儿的交往范围,引导游戏深入开展。例如:当娃娃家中缺少餐具时,教师就鼓励扮“妈妈”的大班幼儿:“带着你的孩子一块儿想一想办法。”发现乘车时扮“姑姑”的中班幼儿紧搂着扮“孩子”的小班幼儿这一情况后,教师及时予以表扬。

  (2)开展交往主题教育活动,提高幼儿认识水平。

  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一是需要实践,在做中学,同时也需要适当教育引导提高幼儿的认知。我们设置了系列的社会交往主题教育活动,逐步由浅入深地渗透交往的行为规则、文明礼仪。如:“小动物一家”的主题教育活动中,请全体幼儿(小、中、大班)自愿组成六中小动物的家,前提是既要有哥哥姐姐,有要由弟弟妹妹。整个活动包括穿衣比赛、过独木桥、比比哪家采的花儿多,全家一起作画等项目。穿衣比赛获胜的标准之一是全家都穿完。这就促使幼儿不但自己完成任务,还要想着家里的人,达到大帮小,强帮弱的目的。全家作画时要求每个孩子都大胆地画,使幼儿看到每个小伙伴的能力。

  4、检测项目:

  (1)游戏社会性水平比较。

  (2)幼儿交往请况比较。

  注:参加测查为30人,每人测两次,计60人次。

  四、结果分析

  在实验前、后测基础上,我们对幼儿游戏社会性水平及幼儿交往行为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如下:

  从表一看,小班幼儿实验后与实验前相比,独自游戏的次数和百分比都在下降,差异极显著,而联合游戏的人次和百分比均趋上升,差异显著。因此可见,经过实验,小班幼儿已经开始由一个人玩转向与他人联合在一起玩,游戏的社会性水平的提高,也可以说明幼儿的交往水平的提高。

  从表二看,幼儿在相同的游戏背景下,实验前后的交往行为有比较明显的不同,实验后幼儿的积极性交往行为增多。说明:不同年龄的幼儿共同参与的角色游戏确有助于小班幼儿积极交往行为的增加和消极交往行为的减少。

  六、分析与讨论

  (一)角色游戏是培养和发展小班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有效形式。

  1、角色游戏为幼儿的交往提供了良好的心理环境。

  幼儿最喜欢游戏,因为在游戏中他们的活动不受任何限制,可以任意地表现自己的兴趣、爱好,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在愉快自由良好的心理环境中,孩子们之间的交往更加自然,交往的主动性增强,交往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表现,在这种充满互爱、互助,有着良好情绪和气氛的环境中,以角色的行为准则要求幼儿,他们愿意接受,同时有助于培养幼儿积极健康的情感,教育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2、角色游戏为幼儿的交往提供了广泛的交往范围。

  任何一个角色都是反映社会生活的某一个侧面的,而社会生活中的某一角色又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模仿社会反映生活,而且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学习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习与人协商、谦让、合作、分享。因此:角色游戏中各种角色关系的存在,将促使幼儿广泛地接触他人。交往范围的扩大,无疑地更有利于幼儿交往能力的提高和锻炼。这是其他游戏活动无法比拟的。

  3、角色游戏比单纯的教育活动更有利于培养幼儿积极交往,减少消极行为的出现。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幼儿正确的交往,需要实践,否则就会出现言行脱节的现象。我们在实验前观察小班幼儿日常活动时曾看见几名幼儿为一好玩的玩具发生冲突,其中一女孩大叫着“应该互相通过!”当老师问他们:“谁先玩呢?”女孩回答:“我先玩,然后XX再玩。”再问一遍仍答:“我第一个玩。”孩子会讲道理,而一旦触及切身利益,则往往是行动与道理相悖。让幼儿在角色游戏中,通过角色关系、伙伴关系完成自我教育、相互教育,将会比教师组织的一个教育活动更见效,幼儿在具有较复杂的人际关系的角色游戏中,不断地修正自身存在的与群体需要相存的行为,学习和掌握良好的行为方式、行为准则,以使自己适应群体、适应他人,这样就会增加幼儿的积极交往行为,减少行为问题的出现。

  (二)“大带小”共同游戏的形式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小班幼儿社会交往能力。

  1、“大带小”充分发挥了幼儿不同年龄群体的教育资源作用,为幼儿提供了积极交往的良好环境。同龄的小班幼儿,由于兴趣、爱好、经验、能力接近,辨别是非的标准基本一致,在相互交往时,往往以满足个人需要为行为准则。而大、中、小三个年龄的孩子混合在一起,组成新的集体,很自然地成为一种教育的资源,由于这个集体中的幼儿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这是一种新刺激。在新集体中,由于所处地位不同,加之哥哥、姐姐不同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活动能力及其所有知识经验都强烈地吸引着小班幼儿,他们愿意与哥哥、姐姐接触,听从他们的建议和意见,模仿他们的行为规则,并始终在大孩子的带动下,有目的地游戏,大大提高了游戏的水平。

  不同年龄的孩子混合在一起游戏,无疑地扩大了他们的交往范围、他们可以认识、熟悉并逐渐理解不同孩子的思想、情感、举止行为。这个影响对小班幼儿尤其明显。

  2、“大带小”有利于培养小班幼儿参与意识

  小班幼儿在同年龄游戏中,或相互模仿或独自游戏,彼此对伙伴的活动不感兴趣,也就无所谓参与别人的活动。而在“大带小”游戏中,因中、大班孩子心理发展日趋成熟,其游戏的目的性、主动性逐渐加强,他们在游戏中会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一切都会对小班幼儿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他们从旁观到试图参与,直至被大年龄幼儿接纳,愉快地参加到游戏中,这一过程的迅速实现是同年龄游戏难以达到的。

  3、“大带小”为小班幼儿提供了学习的榜样,有利于克服消极交往行为。

  在“大带小”游戏中,大年龄幼儿具有良好的行为,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小班。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