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师》:陈鹤琴
央视国际2004年02月20日09:58
主持人:他是一位父亲,从孩子一出生就进行了连续808天的跟踪观察;他是一位男性老师,却被学生们称为“妈妈”;他是一位留学美国的教育学硕士,却在南京创办了一所幼稚园;他是一位教育家,建立了中国的现代儿童教育理论体系。他就是我国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学的奠基人——陈鹤琴先生。
陈鹤琴(1892.3.5——1992.12.30)著名教育家,我国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学的奠基人。他建立并完善了中国化﹑科学化的现代儿童教育理论体系,构建了完整的中国儿童教育结构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福禄培尔”和“中国幼教之父”。他慈祥和蔼,挚爱学生,被不同时代的学生们亲热地称为“妈妈”“外婆”;他天性活泼开朗,热爱儿童,终身实践着自己“一切为了儿童”的思想。
陈鹤琴长子陈一鸣:1920年12月26日我出生了。我一出娘胎﹑哇哇一叫,我的父亲就开始记录,记录我什么时候哭,什么时候笑,什么时候小便,什么时候会顽皮了。换句话说,他把我身心的发展都作了全面的研究,一共是连着808天。
808天的连续跟踪观察﹑文字摄影记录及实验对比,创中国研究儿童之先风,1925年其成果写成了中国幼儿心理学的奠基之作《儿童心理之研究》,同时出版的《家庭教育》,也在今后的几十年中出版了15次之多。
这位不同寻常的父亲就是我国儿童心理和儿童教育园地里的拓荒人——陈鹤琴。
1892年陈鹤琴出生在一个破落商人家庭,6岁丧父,靠母亲替人洗衣补贴生活。童年贫苦的生活和慈母的影响,培育了他谦和爱人和艰苦奋斗的品格。陈鹤琴勤奋好学,1911年秋考入北京清华学堂高等科,1914年考取奖学金赴美留学。5年中,他先后获得了霍普金斯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硕士学位。1919年,陈鹤琴受聘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回国任教。
陈鹤琴长子陈一鸣:他从美国回来后在大学做教授,别人看不起,说你是“娃娃教授”,别人都要做高等的东西,你怎么要做“娃娃教授”,他不理会,他说我就是要从小孩教起。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唐淑:——开设儿童心理学,这门课在高校是他第一个开。
陈鹤琴长子陈一鸣:他认为要提倡科学的儿童观和科学的教育观。我是第一个出生的长子,所以在我身上他要做试验,看看怎么能教育成功,他要对一个有丰富生命的小动物进行施教,就根据特点进行教育。
1923年陈一鸣3岁那一年,在南京头条巷陈家住宅的客厅和院子里,陈鹤琴办了一所幼儿园,取名南京鼓楼幼稚园。
陈鹤琴长子陈一鸣:人家说小孩子太多了,你办一个鼓楼幼儿园有什么用呢?他说我就要在这里种试验田,看怎么能够教育好(孩子)﹑办好幼儿园。
陈鹤琴长子陈一鸣:由12个小朋友开始的,他们都是东南大学教授的子女。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唐淑:引起他要办幼儿园最主要的是当时中国幼儿园有这么严重的问题,就是宗教色彩浓,照搬照抄外国,
陈鹤琴长子陈一鸣:然后过了2年就在隔壁正式造了房子对外(招生),正式成为南京鼓楼幼稚园。
1925年,南京鼓楼幼稚园被定为东南大学教育科实验幼稚园。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唐淑:当时是我国第一个实验中心。办起来后,重点进行有关幼儿园课程问题的实验研究。
南京鼓楼幼儿园实验的魅力在当时的社会产生了轰动,陈鹤琴的试验活动得到了长期延续。
1952年8月,在南京师范学院担任院长的陈鹤琴,主动要求将私立南京鼓楼幼稚园捐给国家,南京市教育局接办后更名为南京鼓楼幼儿园。
然而在十年“文革”中,他却一次也没能去看一眼他亲手创办的鼓楼幼儿园,也不能和他热爱的孩子们在一起,直到1977年的6月1日,他才第一次重返南京鼓楼幼儿园。
原南京鼓楼幼儿园主任姚稷珊:这棵树是陈老创办鼓楼幼儿园时栽下的。他来了以后一看,说这个地方原来我栽了一棵绣球花,还有杏子树,都没有了,好像很惋惜的样子。
陈鹤琴和鼓楼幼儿园﹑和孩子们的情感也许是难以用言语来表达的。
原南京鼓楼幼儿园主任姚稷珊:有一次陈师母告诉陈老,明天天不好,好像要下雨了,幼儿园我们不去了,陈老说:不行,下刀也要去!
原南京鼓楼幼儿园职工李秀英:他老了不能走了,用轮椅推着,他都想到幼儿园来,和小朋友在一起玩玩看看。
原南京鼓楼幼儿园主任姚稷珊:有时我们请他到幼儿园来参加孩子们的联欢会﹑“六一”儿童节,不能提前告诉他。提前3天告诉他就兴奋﹑激动,在家里几天都不安稳。
陈鹤琴生命中的最后6个“六一”儿童节,都是和南京鼓楼幼儿园的小朋友们一起度过的。
这首《小兵丁》由陈鹤琴改编作词﹑也是他最喜爱的歌舞表演节目。几十年来不知有多少代孩子唱着这首歌长大,也不知有多少代学生看过自己校长﹑院长的表演成为了幼教园丁。
1929年至1939年,陈鹤琴在上海担任了工部局华人教育处处长,先后开办了7所工部局华人小学及幼儿园。
陈鹤琴的小儿子陈一心:我们当时每一天早晨来就举行升旗﹑升国旗仪式,当时这里是租界,所以在学校生国旗很不容易。实际上当时是父亲为中国的教育争取了自己的主权。
陈鹤琴的次子陈一飞:因此得罪了日本人﹑汪伪,所以要暗杀他。
陈鹤琴的长子陈一鸣:他就不能不离开上海,到江西实现他的愿望。
1940年初,陈鹤琴来到了大后方江西泰和,他要在文江村的大岭山上构筑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多年的夙愿:办幼儿师范学校,为中国化的幼儿园培养教师和人才。
原江西国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学生楼鸣燕:我想我们校长是伟大的,他目光远得很,他在这个时候,这样困难的时候,他就想到我们将来抗日战争胜利了,(国家)要建设的,建设要人才的,这个人才是从小的时候培养起的。
陈鹤琴的次子陈一飞:他说要象鲁宾逊一样,荒山辟乐园。)
原江西国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学生楼鸣燕:房子自己造﹑路自己筑﹑农场自己开……
陈鹤琴的次子陈一飞:大岭山的南边,整个的山岭的有大概30﹑40栋40﹑50栋房子
原江西国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学生楼鸣燕:这些房子都是校长自己设计的图形,命名也是他。
原江西国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学生楼鸣燕:这许多的房子我们只用了一年多时间。都是平房,很漂亮的,前面还有走廊,可以坐坐晒太阳的地方。
1940年10月学校开学的时候,因校舍﹑设施等建设均未完成,陈鹤琴作为一校之长,带领全校师生边教学边劳动。
原江西国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学生楼鸣燕:很多辅助工比如抬石头﹑挖烂泥﹑编草这些劳动都是同学老师一起干。
原江西国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学生张丽婵:我们还参加劳动,到后边农场种地,我记得种茄子﹑缸豆,种好多菜。
原江西国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学生楼鸣燕:我们“五一”劳动节下田,去农场,他一早就来了……一面唱歌一面劳动。
陈鹤琴的次子陈一飞:劳动号子我现在还记得,他自己编的,我试试看,我父亲说“幼师:”,这边说“好!”,“幼师﹑幼师:”“好!好!好!”这就成了劳动号子。
原江西国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学生楼鸣燕:手上血泡都有我们没叫苦,饿着肚子干我们也不叫苦。
原江西国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学生张丽婵:当时不理解,后来知道从中学到很多东西。
原江西国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学生楼鸣燕:校长告诉我们,现在还只有小学﹑一个师范,我们还要办婴儿园﹑幼儿园,还要办大学,校长把学校的发展讲给我们听,所以我们大家都奔一个目标。
原江西国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学生吴玲:虽然很艰苦,但是很愉快。
原江西国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学生楼鸣燕:活教育造就了我们这一代能吃苦的人,这种坚强的意志是校长教的。
原江西国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学生张丽婵:“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还教我们“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他这些的教育贯穿了整个教学当中。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丁明宽:他在江西的时候,他开始进行了活教育实践,正式提出活教育基本框架,并进行长期实践后,经整理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一个思想体系。
陈鹤琴认为活教育是与生活结合在一起的,在师生中提倡“手脑并用,文武结合”,他要实验活的教育,把学校变成活教育的乐园,同时也把校园变成生活的家园。
当年江西国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学生楼鸣燕:我们学校没有围墙,也没有校门,两棵松树中间一个横牌子,上面写上“国立幼稚师范学校”,下面是一个红色的小狮子,小狮子上山了!
陈鹤琴的次子陈一飞:他说我们的幼师就像一头觉醒小狮子。
原江西国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学生段世林:清早校长就起来了,他在院子里跑步了,我们做早操,那个时候的早操不像现在的广播操,(那时)比较简单。
原江西国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学生张丽婵:(唱:打铁呀,打铁呀用力打呀)
原江西国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学生段世林:校长站在前面和我们做得很起劲。
原江西国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学生张丽婵:穿着工装裤﹑白衬衫,满脸红光﹑精神抖擞,带着我们,又唱又做。
原
江西国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学生段世林:50多岁就像个老儿童,山上山下和学生奔上奔下。
原江西国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学生楼鸣燕:我们同学喜欢漂亮,校长也喜欢漂亮。我们就弄毛竹筒,这么高的毛竹筒,上面插了些鲜花,山上有的是花,到山上找了些花插在那里,老师的讲台上我们也给它装上一盆花。
原江西国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学生吴玲:宿舍要很美丽,房间里怎么美丽?我们采野花装饰,剪窗花。
当年到过江西“幼师”的人都对校园的美丽和师生的精神面貌惊叹不已。当然“幼师”的魅力更体现于师生之间浓厚的生活情趣和高尚的人生理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