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幼教网

全国站
幼教网

创造型教师在音乐活动中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来自网络 2009-07-12 23:11:14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随着时代的发展,培养具有创造才能的人已成为教育中的一个重大问题,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造就能创新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所做过的事的人,这种人能有所创造、发明和发现。许多研究也表明,儿童、青少年身上存在着创造力,他们身上的创造潜力经过培养与开发就能向高层次的创造力发展;反之,如果得不到及时适当的教育,这种创造潜力不仅难以进一步发展,而且还会萎缩甚至泯灭。

  音乐是一门艺术,它在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上起着特殊的作用,因为音乐活动本身就需要丰富的想象及创造力,因此教师要有意识的为幼儿提供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机会,以发展幼儿的创造力。音乐活动中创造力的培养除表现在应尽量启发幼儿联系已有的感性经验、随音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进入歌曲的意境之外,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培养:

  一、营造有利于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心理环境,对于培养幼儿创造意识的萌发和初步创造

  能力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1、教师本身要有创造精神,创新意识,首先是在体现他能否在多方面正确地对待幼儿的创造性表现。例如:在音乐活动中,让幼儿进行表演,孩子们没有根据老师所规定的动作而进行自编自唱,我们老师的态度该如何呢?如果我们常以淘气、不听话和破坏老师原定的计划为由,否定孩子们在各种活动中的探索创新,这实际上是扼杀了幼儿创造性的萌芽,等于给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设下障碍。

  2、在选材和教法上教师有否考虑给幼儿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和环境,允许有多个答案共存。例如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原计划是让幼儿听出是小兔来到草地上采蘑菇,但孩子们欣赏后,有的说是小青蛙蹦蹦跳跳地在田里捉害虫,有的说是小松鼠跳来跳去在树上玩捉迷藏游戏,也有的说是小狗在玩球,此时如果全部否定孩子们的意见,强迫孩子们跟随老师的原计划而进行活动,长期这样,孩子们的心理一定受到影响,势必禁固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其实,音乐作品具有可变性,我们听同一首曲子就会产生不同感受,对一个音乐作品的共同理解只是相对的,而理解上的差异是绝对的,因此,音乐欣赏没有统一的答案。就以上例子,我们可根据孩子们的想象灵活进行教学,允许多个答案存在,在求同的基础上,激发幼儿的求异精神,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3、创造型教师善于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进取心,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创造型教师会经常对幼儿说“当然可以”“相信你能行”“让我们来试一试”一类的话;多鼓励、多支持、多表扬、多接纳、多容忍、多欣赏,坚持正面教育。她们还会适时扮演一下“弱者”,让幼儿积极想办法帮助老师解决问题,获取成功感,幼儿就会知道老师是非常理解和尊重他的,他们也就会形成不自卑、不胆怯,不呆板地模仿和随从他人,勇于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的良好心理素质。孩子们有这样的心理素质为基础,才能产生创新意识,创新行为。

  诚然,我们幼教者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正确地科学地引导幼儿,使自己具备有创造精神、创造意识,成为创造型教师。真正做到站在幼儿的角度看待幼儿,对幼儿的“五花八门”、“稀奇古怪”的想象,应敏感地捕捉他们创造思维的“闪光点”加以科学引导,对于富有探索精神的幼儿,要及时加以肯定,使其刚萌发的创新意念,以延续和发展。所以,只有创造型的教师才使创造型的幼儿如鱼得水。

  二、创编歌词:

  奥尔夫体系的核心观念之一就是在不断创新中获得新的生命力。奥尔夫认为,儿童主要是通过在范例和老师启发引导下的集体创造过程来进行音乐学习的。因此,让幼儿给熟悉的歌曲增编新的歌词或改变部分歌词,这既能提高幼儿唱歌的兴趣,也有利于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如针对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所选的歌曲每段歌词一般只含有一种形象,而且词句中有较多有规律的重复,以减轻幼儿的记忆负担。在引导小班幼儿创编时,只要求幼儿改编个别名词、动词或象声词,并用新词代替原歌词中的相应词汇即可。如《小猫叫》一歌中,可引导幼儿将“叫我洗洗脸”改编成“叫我刷刷牙”“叫我拍拍球”等等。在活动过程中最初可采用集体讨论,在老师帮助下集体将新词填入曲调唱出;逐步熟悉后,对能力强的幼儿可要求想出新词,独立地将新词填入曲调唱出。在这种活动中,教师应把注意力放在保持和增强幼儿对创造性活动的兴趣方面,特别要用多种方法来帮助能力较差的幼儿获得成功。

  中、大班幼儿选择歌曲的原则基本与小班相同,但改编的成分比小班稍多一些,对大班的要求也可适当增加难度。创编时需要的有关生活经验等可事先在其它活动中进行准备,以便幼儿能将注意力集中于音乐的要求和创造的乐趣上。如《颠倒歌》是首风趣的歌,讲的都是一些颠倒的事情,大班幼儿对颠倒的事完全能有所理解,也正因为如此,才感到风趣、好笑。当他们会唱这首歌后,我就启发幼儿自己想一些令人发笑的颠倒的事情,有的幼儿说:“飞机水里开,轮船天上飞”、“小鸡呷呷叫,小鸭叽叽叫”,还有的说:“白天出月亮,晚上出太阳”等等。我将幼儿所想的内容加以整理,代替原有的歌词让他们唱,引起了幼儿欢乐的笑声。

  幼儿增编、改编歌词,不仅有助于创造力的培养,同时对增强幼儿自信心、发展幼儿语言等也起重要的作用。

  三、创编动作:

  意大利著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在《高级蒙台梭利法》一书中指出:应该让儿童通过对音乐材料所进行的独立操作来发展自己对音乐的感觉水平和理解水平。她认为:要让儿童通过各种模仿的和自由的随乐身体动作来发展儿童的动作能力,以及身体在运动中的平衡感、空间感、节奏感;发展儿童使身体动作与音乐相一致的能力;发展儿童对各种音乐的旋律、节拍、节奏,以及情绪特点的认识能力。

  边唱边动作比较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不但用歌声来表达感情,更喜欢用动作来加以补充,如果歌词是很具体形象的,并易于用动作来表现的话,幼儿常常能自己想出一些动作来表达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如《手指歌》中,唱到“姐姐拍皮球”,幼儿自然而然就会用生活中排皮球的动作来表示;唱到“爸爸开汽车”,幼儿很快就用生活中曾见到的揿喇叭动作来表示;……。中、大班的幼儿这方面的能力就更有所发展了,如在为《猴》一歌配动作时,幼儿用各种各样的姿势来模仿小猴窜东窜西,对歌词“红屁股上打一针”这一句所表达出的无奈、痛苦更是深有体会,孩子们一个个都皱着眉头一副“痛苦不堪”的样子,刚打完针马上都“哎哟哟”叫了起来,逼真地表现出了小猴调皮、贪吃,结果只好去看医生等复杂的情感变化。

  同时幼儿对自己所想出的动作还特别有感情,如在为《春天来》一歌配动作时,我班的范文婷一手叉腰,一手反掌置于头顶上(表示荷花),当她创造性的想出这一动作后,转头同旁边的黄雨婷说:“你看我的荷花好看吗?”语气里充满了自豪感、充满了想象,也充分流露出对这一动作的欣赏。

  可能从成人的眼光来看,这些动作都非常简单、幼稚,可这都是幼儿自己想出来的,我们应该从他们的年龄、知识经验、动作发展水平等方面去衡量和评价。何况有些动作竟那么逼真、恰到好处的表现出某种特定的情感,这恐怕还是一些成人所不能及的呢!在让幼儿为乐曲配动作时,一方面教师可多让幼儿直接观察自然、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从中得到启发;另一方面可给幼儿示范一些动作、观看哥哥姐姐或同伴的优美动作等。

  总之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给幼儿提供自由创造、充分表现的机会。

  四、曲调的改编和创编:

  美国教育学家格林伯格认为:音乐创造性表现是一种统一的综合性体验。这种综合包括:孩子们使用他们熟悉的音乐元素去创造新的音乐作品并使自己从这个过程中获得满足;同时,许多的音乐技能也在这种创作过程中被孩子们在他们自己的水平上所利用。

  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个健康、活泼、开朗的幼儿在自由活动或情绪愉快的时候,嘴里就哼哼唱唱起来,有的唱的是幼儿园里学的歌,有的唱的是从家里、电视里听来的歌曲,也有很多时候他们唱的是自己“创作”的歌曲,这是幼儿根据自己的水平和自己所掌握的材料、以及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发表的需要来进行的。如果老师未能予以应有的注意与重视,就会失去许多培养与发展幼儿创造能力、表达能力的良机。

  那么作为教师应如何引导幼儿进行曲调的改编和创编呢?

  1、可采用唱歌对话。教师用任意即兴的曲调发问,幼儿回答时可用教师所唱的最后一个音的同音反复唱答句或用与教师完全相同的曲调唱答句。如:

  3566|5-|3566|5-||

  (师)小手在哪里?(幼)小手在这里。

  2、改变曲调的节奏。改变原有熟悉的曲调的节奏对于发展幼儿的节奏感有好的效果,但选用的原始材料应较为单纯。如:《手指歌》中,“我在敲小鼓×××”的节奏可引导幼儿创编出其它敲鼓的节奏:××××|××××|或××××××|×××××|等等。

  3、自由的歌唱式讲述。教师为幼儿提供美术或文学作品,请幼儿自由的用歌唱的方式来讲述他们看到、想到的事。在进行这种活动时,教师不要对幼儿的缺点进行评论,也不要对幼儿进行横向比较,而可以多给他们一些建议或一些便于掌握的方法,对于能力较差的幼儿,教师应鼓励他们大胆地唱,并以热情的态度承认他们的努力。

  曲调的改编与创编对激发幼儿的想象、创造的热情及发展音乐的能力等方面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应为幼儿创造条件,使幼儿愿意更多的开展这项在促进创造力发展上具有特殊作用的活动。

  教师设计组织创造性音乐教育活动,主要是为了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我们更应将创新意识的培养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上。为此,教师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以保证每一个幼儿能不断地从活动中获得成功;教师必须根据幼儿的实际需要给予其必要的暗示和帮助,以保证幼儿能不断的切实有所收获;教师必须坚持正面鼓励为主的评价方式,以保证幼儿获得正面的观念和积极的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在音乐活动中真正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