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幼教网

全国站
幼教网

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二)(3)

来自网络 2009-07-12 23:32:40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谁会木家搜集整理

  谁会飞?鸟会飞。

  鸟儿怎样飞?拍拍翅膀去又回。

  谁会游?鱼会游。

  鱼儿怎样游?摇摇尾巴掉掉头。

  谁会跑?马会跑。

  马儿怎样跑?四脚离地身不摇。

  谁会爬?虫会爬。

  虫儿怎样爬?许多脚儿一起爬。

  谁会走?人会走。

  人会怎样走?两脚一前一后还摆着手。

  9.感知声调的强弱、高低

  和歌唱一样,歌谣的朗读也可以表现出力度强弱、声调高低的变化,可以选择适合的歌谣帮助儿童感受和理解这些音乐要素。例如可选择并列句式的歌谣,配合着身体动作,进行一句强、一句弱的力度对比练习。配合动作时,可使力度强的一句用张开双臂的动作伴随;力度弱的一句用双手抱肩的动作表示。或是按照教师出示的力度符号的卡片(P或f)表现出力度的变化。例如:

  菜地里的歌寒枫

  豆角青青细又长,丝瓜身穿绿衣裳。

  茄子高高挂灯笼,萝卜地里捉迷藏。

  辣椒长着尖尖嘴,倭瓜越老皮越黄。

  利用歌谣进行声调高低对比、变化的练习。例如:

  大熊水飞

  大熊大熊,两手空空!春暖花开,爬出树洞。

  夏天捞鱼,玩水游泳,秋来偷蜜,惹惹小蜂。

  冬天冰封,爬进树洞,大熊大熊,两手空空。

  小燕子造房子潘仲龄

  小燕子,造房子。要衔多少泥?要飞多少里?

  没人催,没人逼,一口一口不容易。燕子垒窝有志气!

  配合身体动作时,用弯腰、低头读出表现大熊的粗低的声调;伴随着高举双臂读出表现小燕子的尖细的声调。

  10.感知速度的变化

  利用歌谣进行速度变化的练习时,可使同一首歌谣配合不同的速度朗读,在比较中使儿童理解相对的“快速”、“慢速”或“中速”。例如选用下例这首歌谣:

  小红马冯幽君

  小红马,快快跑,我骑马儿看姥姥。

  姥姥去喂猪,我骑马儿看姑姑。

  姑姑去纺纱,我骑马儿看二丫。

  二丫去割草,我骑马儿快快跑。

  帮她往回拉青草,让我的马儿吃个饱。

  或是根据歌谣的不同内容设计不同的速度,帮助儿童理解速度与内容、形象表现的关系。例如以下两首歌谣:

  蜗牛上学张秋生

  小蜗牛儿背书包,慢慢腾腾上学校。

  东看看,西瞧瞧,爬到太阳落,刚刚到学校。

  往里看一看,已经放学了。

  猫追老鼠逃张铁苏

  两只老鼠一只猫,猫追老鼠逃。

  追呀追,逃呀逃,只剩一只老鼠一只猫。

  一只老鼠一只猫,猫追老鼠逃。

  追呀追,逃呀逃,只剩一只大花猫。

  妙,妙,妙!

  歌谣的节奏鲜明、富有韵律,很接近于歌唱。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儿童熟悉的歌谣编配上流畅、朴实的旋律,使歌谣与歌唱结合起来。会加深儿童对歌谣和音乐的热爱,也丰富了儿童的音乐环境。这不仅使儿童有更多的机会接受音乐的熏陶,也启发了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让儿童感觉到音乐和语言一样,也可以和同伴进行交流,表达自己的情感、愿望。教学中逐渐引导儿童自己用所熟悉的歌谣即兴地编唱。开始时可以是一句、两句的练习。儿童编唱之后,教师给以适当的调整,并让其他儿童模仿歌唱,鼓励他们的即兴创作。由于儿童平时歌唱过许多儿歌、游戏歌曲,已经有了一定的音乐语言的积累,经过不断的引导、培养,儿童完全有可能为喜爱的歌谣即兴编唱完整的曲调,用音乐表达他们的情感、想象。

  二.基础的节奏能力培养

  节奏在音乐中具有重要的表现意义,也是儿童最容易引起兴趣和感受的音乐要素。柯达伊认为,节奏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主要方面。之后的学校教育中主要是通过丰富的节奏活动发展对于节奏的感知、分离、记忆、多声部的协调配合等,发展基础的节奏能力。

  基础阶段节奏训练的方法多种多样,以下是一些教学活动实例介绍。

  1.体验稳定节拍

  儿童的节奏感培养,首先是进行稳定节拍的训练。有规律地出现的律动,可以刺激儿童体验稳定、感受节拍,为以后学习节奏打下基础。

  1)根据语言和歌唱同样具有节奏和韵律的特点,首先利用儿童歌谣引入练习。前面我们已介绍过,匈牙利教学中非常重视歌谣在幼儿音乐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在感受、学习体验稳定节拍时大量使用歌谣配合练习。

  2)通过游戏活动、歌曲配合动作,加强儿童对有规律运动的感觉。对于儿童掌握稳定节拍更重要的一点是,不但要能够从动作上感觉到,而且要能够从声音上听到。所以常常以踏脚、走路、拍手、拍腿、演奏打击乐器等做稳定节拍,伴随朗读歌谣或歌唱。练习时,就是在歌谣或歌曲有休止、停顿时,稳定节拍也不停止,使儿童体验连续、均匀的节拍运动。这也为儿童以后理解、掌握休止节奏做了准备。

  稳定节拍的练习是最基础的节奏训练内容。

  2感知节拍与节奏

  儿童在能够独立、自信地伴随歌曲、歌谣表演出稳定的节拍后,就能够逐渐地意识到节奏了。

  1)利用象声词和动作帮助儿童感觉节奏的区别,在早期训练中非常有用。例如选择儿童已经会唱的歌曲,以有趣的象声词代替原来的歌词:

  象声词的相同声音可以比歌词更容易使儿童感觉到声音长短的区别。他们会发现有的拍里有两个“呱呱”,而有的拍里只有一个“呱”。还可以设计不同的动作,例如在一拍两个声音时做“蛙跳”,在一拍一个声音时做“蹲”的动作。这不仅是可以使儿童感到愉快的游戏,也使儿童从他们自己的活动中理解长音短音的区别,逐渐建立节奏感觉。

  2)在儿童可以没有困难地掌握了象声词替代的方法后,就可以进一步代之以节奏音节,用“ta”和“titi”等表示音的长短时值。实际在这时并不要求儿童理解节奏的时值比例,节奏读法在这时也只是具有另一种象声词的意义,但这是使儿童自然地、无困难地进入节奏学习的途径。例如上例的歌曲把象声词变换为节奏音节: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