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幼教网

全国站
幼教网

论新纲要与幼儿艺术教育

来自网络 2009-07-13 22:51:27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在重视素质教育的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幼儿园意识到艺术教育对开发孩子的智力、陶冶孩子的情操、激发孩子的自信、锻炼孩子的意志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艺术对一个人生理和心理的调节,受益于终身的好处。因此我们有必要尝试通过对孩子的艺术启蒙来教育孩子,发展孩子,使之健康、和谐、全面地成长。《纲要》中指出,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幼儿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一、传统的艺术教育与新纲要中幼儿艺术教育的新取向

  审视幼儿园艺术教育,我们清晰的发现这样一种现象:老师辛辛苦苦地教,孩子们认认真真地学,加上家长的业余陪练和督导,两三年教育下来,孩子们童稚得令许多大师自叹不如的表现能力几乎丧失殆尽,有的幼儿甚至在小小的心灵里刻下对艺术活动的“敬畏”。这是什么原因呢?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我们经过认真地思考,也初步寻找出《新纲要》中艺术领域的基本精神向传统的艺术教育挑战的硬道理。

  1、重视技能的模仿和训练,忽视创造力培养

  在传统的艺术教育中,不能不承认,我们是沿着反儿童绘画发展规律之道而行的,从入园就把孩子置入“依样画葫芦”的写实樊篱,老师常常在黑板上画个范例,要求照葫芦画瓢,稍有出格,便加以制止和批评,过分强调知识技能的掌握,如圆画得圆不圆,线条画得直不直。这种艺术教育的后果是幼儿艺术感受能力下降,直觉整体的审美方式遭到破坏,审美经验极度缺失。一个名为“邯郸学步”的历史故事是模仿画弊病的最好注释。一个燕国人到赵国邯郸,羡慕邯郸人走路姿势优美,便专心致志地模仿。过些日子,新步伐仍未学会,而自己原有的走法竟被忘却,无奈只好爬行回国。幼儿的模仿画教学,恰如“邯郸学步”,不但掌握不了绘画技巧,反而失却了儿童特有的生动画法。

  《纲要》指出:幼儿艺术教育必须“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倾向”,以免把创造性的表现活动降格为机械的训练,使幼儿在被动地服从和模仿中丧失自信心和对艺术活动的热情,泯灭创造力的指导要点。《纲要》在目标定位上注重培养幼儿对艺术的喜爱,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激发他们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使幼儿真正喜欢艺术教育,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独特价值。

  2、重视灌输知识技能,忽视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

  长期以来,幼儿园艺术教育由于受到功利主义教育观的影响,教育的基点基本上定位在知识和技能的层面上。在艺术活动中,幼儿感受到什么,有什么情感体验,他们喜欢怎样表达往往被忽略。如何发挥艺术的审美功能常游离于教师的教学视野,有的甚至把情感培养、审美能力视为附属目标,这导致了量化结果,注重知识技能的结果。

  《纲要》对艺术教育的目标明确提出:“要让幼儿能初步感受并喜欢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画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这样的目标强调了艺术与生活的联系,明确了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引导教育者在艺术活动中注重幼儿的感受、体验和情感表达方式,从而培养幼儿的艺术能力。但知识和审美两个层面要相互渗透、交融,才能构成艺术教育的完整性。

  3、重视教师对艺术活动的评价,忽视幼儿个体差异性

  完整的艺术活动包含艺术感知、艺术创作、艺术反思或评价。感知为创作提供了前提,创作基于感知和反思,反思评价有助于梳理感知。传统的艺术教育评价,往往以教师评价为主,幼儿评价为辅,许多老师总是低估他们的孩子,认为他们不具备表达和评价的能力,即使评价总以提问“好不好、美不美”来让幼儿作划一的评价,束缚了幼儿自己独特的审美观。《纲要》中指出:“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往、相互欣赏、共同提高”这一要求,必将使艺术反思与评价在幼儿园艺术教育中得到强化。

  在传统的艺术教育中,教育者经常以同一个主题要求每一位,不考虑幼儿现有水平,不知道怎样去接纳和赏识,在评价中把幼儿作品作横向比较,挫伤了幼儿自信心,增加幼儿自卑感,最终使幼儿逃离艺术。《纲要》指出:“在艺术活动中面向全体幼儿,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对有艺术天赋的幼儿要注意发展他们的艺术潜能,严格区分幼儿艺术教育和艺术专业教育的界限,艺术接纳各种不同智力水平的儿童,给他们提供表现自我、发挥所有的机会,它不会让幼儿做“陪读生”而浪费时间和智力资源。

  二、幼儿艺术教育中该如何体现《新纲要》理念

  新纲要把艺术教育定位在审美教育范畴内,强调对幼儿的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新纲要把艺术教育放在普通教育的范畴内,强调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创造个性的培养,要达到这一目标,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发展幼儿的艺术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会像催化剂一样,激发幼儿不断去实践,去探索。法国教育家卢梭非常强调教育应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来进行。他说:“你必须好好地了解你的学生之后才能对他说第一句话。”对幼儿来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因此,兴趣培养是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前提。

  由于幼儿的兴趣具有偶然性、不稳定性等特点,他们自发的兴趣多属于浅层兴趣,往往带有情绪色彩,容易停留在“好玩”“我喜欢”的水平上。艺术教育激发兴趣应该贯穿于艺术活动的始终。开始阶段应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在进行过程中的兴趣激励着眼于激活思路、启进智慧。在结束阶段要把幼儿的兴趣引向自我欣赏和获得满足感上,兴趣延伸到对新的艺术活动的需求和期待。孩子的兴趣还来自教师积极的评价,每个孩子都有被老师肯定的心理需要。如:在艺术教育中我常用赏识、赞扬的口气肯定幼儿独特的构思,奇异的想象抓住作品中某一闪光点加以肯定、表扬,常以“你进步了”“要是你……,那会更棒”的口气来培养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

  2、创设良好的艺术环境

  幼儿艺术教育是一种操作教育,是培养幼儿手、眼、脑协调活动的操作教育,也是感受和创造美的过程,儿童需要手、眼、脑的协调活动,他们需要用脑去想象、理解、加工审美意念,用语言表达感受、用手操作材料等,所以必须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操作机会,创设良好的艺术氛围和环境。我们在教师里有意识设置艺术角,提供油画棒、颜料等绘画材料,提供录音机磁带、打击乐器、文学作品、故事书等,给幼儿充分的自由度,为他们创设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氛围,让他们自由思索、大胆想象。

  另外,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也为幼儿提供了自由空间,《情绪心理学》中指出:“情绪和情感像是一种侦察机构,监视着信息的流动,它能促进或阻止工作记忆、推理操作和问题解决。我们也经常感到,在心情良好的状态下工作思路开阔敏捷,解决问题迅速,而心情低沉或忧郁时则思路堵塞,操作迟缓,无创造性可言,所以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要创设游戏化的练习,创设愉快积极的情绪,要尊重不同寻常的提问,尊重不同寻常的想法,要向孩子表明他的想法,为自发的学习提供机会并给予肯定。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