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幼教网

全国站
幼教网

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读书有感(三)

来自网络 2009-07-13 22:52:45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本学期,我终于读完《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一书,本书是楼必生、屠美如等同志在完成国家教委下达的“八五”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研究课题“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改革与研究”成果总结的基础上撰写的。联系上学年学习的经验,我有以下的观感:

  审美教育是培养幼儿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教育。人类生命的发展史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部审美实践的发展史。社会实践是人类生命得以诞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审美实践则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完善的标志和象征。人类的生命愈完善,其审美标准就会愈提升,人类的审美实践活动就会愈丰富多彩。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不能忽视审美教育。

  长期以来,审美教育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即使专门艺术专业教育也因为工具理性的张扬而往往失去其本来面目。这固然与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导下,只重视考试科目的学习而忽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有关(比如缩减美育课程的课时,在其它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唤醒学生的审美体验)。更为重要的原因则是人们对审美教育的认识存在着偏差,没有意识到审美教育对人生的重要意义。

  世人公认的第一位全面论述美育的美学家、德国诗人席勒,把美育提高到哲学的高度加以阐述。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人的人格”和“人的状态”两种基本因素。前者代表人的理性冲动,后者代表人的感性冲动。所谓完满人性或人性的理想境界,就是这两种冲动的和谐统一。但这种和谐统一必须经由第三种力量或冲动的形式来实现,也就是审美。通过审美达到“完美人性”。于是他认为:“如果要把人变为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就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王国维也认为教育的宗旨在于通过“体育”和“心育”(包括智育、德育和美育)而培养“完全之人物”,“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情感发达,以达到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而在古代美学体系中中国的孔子和古西腊的亚里士多德都充分肯定美育的作用,如孔子认为,向“完人”的境界攀登的必经之路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而艺术境界就像纯青的炉火,可以使人在狂热中得到改造。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可以净化内在精神,使其进入一种和谐与愉悦的状态。

  审美既然是人的实践的必然结果,那就说明审美具有普遍性,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只是艺术家和高雅人士的专利。事实上,只要注意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美无处不在。这也决定了我们的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即如何培养、唤醒人们的审美意识。使人们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地创造,在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中感受幸福和快乐,而不是在极度的空虚中,在宗教中寻求解脱。

  长期以来,我们的审美教育只注重外在的形式而忽视了本质的内容。其突出表现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把艺术教育等同于审美教育。把审美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开设一些美术课、音乐课之类,甚至许多教师并不明白为什么要开这些课程,开这些课的意义何在,他们只是认为这些课程是课程标准中规定开设的,就应该开。实际上,这些课并不被大家所重视。

  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审美体验,培养孩子具有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当然,艺术类课程的开设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形式,但并不能把审美教育等同于艺术课。除了开设艺术课之外,审美教育还有很多其它形式,并不是独立于其它教育之外的,在其它课程、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也完全能让孩子有审美的体验。教学是一门艺术不就说明了这一点吗?如果一堂课教师不是以一种美的方式呈现给孩子,孩子丝毫没有美的体验,难道说这是一堂好的课吗?如果孩子在教学过程中感受不到美的存在,感受到的只是枯燥的知识的组合,孩子学习的兴趣从何而来呢?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无论哪一种形式,最终目的都是让孩子拥有良好的审美体验。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