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的歌和听会的歌——谈幼儿园唱歌活动的目的
“孩子们唱的歌儿是教会的还是听会的?”面对这个问题,有的老师也许会说:“当然是教会的,因为幼儿园音乐活动中就有‘教新歌’这个内容!”有的老师也许会反问:“动画片里的歌谁教的?那在班上可经常是‘一呼百应’:一个孩子刚冒一个音,全班孩子都能跟着唱!还不是天天看电视,听会的?!”
的确,有的歌是“教会”的,有的歌是“听会”的。“教会”和“听会”只一字只差,但仔细分析,会发现有许多的不同:
●歌曲来源不同
教会的歌多来自幼儿园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一定的教育目标所选择的。幼儿听会的歌多来自电视节目中的动画片、电视剧的插曲,幼儿凭喜好选择,比较随意。
●学会的过程不同
先来看一个比较典型的“教新歌”活动中学唱歌曲的基本过程:
1、教师范唱歌曲。
2、提问幼儿歌曲内容。
3、教师带领幼儿学说歌词1-2遍。
4、幼儿随老师完整学唱歌曲2-3遍。
5、幼儿在没有老师的带领下,完整演唱歌曲。
听会的歌多是幼儿每天看相同的电视节目,而歌曲是其中的一部分,一部动画片或电视剧,少则十几集,多则几十集,相同的旋律每天响起,幼儿很快就“听会了”。近年来随着网络歌曲的丰富,一些网络中流行的歌曲也被幼儿从身边的人那里学会。
从两种学会歌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到,“教歌”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容之一,有很强的目的性、计划性,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对比较强,幼儿更多的是在听从老师的安排,按部就班地学会一首歌曲。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会掌握一些正确的唱歌方法,节奏感、表现力及对音乐的理解能力等音乐素质会有长足的发展。“听歌”是幼儿通过反复收听,有意无意间学会歌曲。
●幼儿的反应不同
仅从幼儿演唱歌曲时的表现来看,唱自己听会的歌,几乎每首都是神气活现,不唱到脸红气短不罢休。虽然其中有的歌的歌词或旋律并不适合他们,但即使唱不清词,记不全调,孩子们还是很热衷,在班上很多时候是幼儿自发的唱起这些歌,而且是一人起头,全体合唱。在放松、随意的演唱中,幼儿的身心得到最大限度的放松。而老师们对这种现象多采取一种比较中性的态度,既不制止也不会轻易提议:“来,唱个《波斯猫》吧!”
唱老师教的歌,表现不尽相同:有的歌唱得无精打采,有的歌唱得中规中距,也有的歌唱得兴高采烈。但演唱老师选择的歌曲不仅在唱歌技巧上能得到锻炼,在社会、认知方面也会有所发展,如幼儿从《雪花》的歌中知道雪花有六个花瓣,从《山羊踩痛小公鸡》的歌曲中懂得了要团结友爱。。。。。。
“教”和“听”这两种学唱歌曲的方式,通过以上的比较可以看出各有优劣,可不管是“教的”还是“听的”,孩子终究是会唱了。但是,难道我们幼儿园的唱歌活动仅仅以会唱为目的吗?我们来看一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艺术教育的目标:1、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2、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3、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这三条目标引领着我们在进行艺术活动时要关注幼儿的感受、体验和表现,活动中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
由此,我认为:幼儿园的唱歌活动“会唱不是唯一目的,情感体验最为重要。”
为什么孩子们唱起动画片里的插曲,一个个神采飞扬,歌声有时愤怒,有时俏皮,有时坚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歌曲能唤起他们对动画片中情节的回忆和联想,能让他们的情绪与动画片中人物的情绪同步,歌曲表达了他们心中的感受。而在幼儿园唱歌活动中,一个误区一直存在,即把对歌曲的理解简单的等同于对歌词的记忆和解释。于是,我们用各种方法帮助幼儿记忆歌词:如把歌词做成幻灯片,一句歌词一张图画,孩子看着画面很快就能记住歌词;或把歌曲内容编成故事讲给幼儿听,幼儿根据情节的发展,也能较快地记住歌词。而我们始终追求的孩子们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就演变成了在唱《毕业歌》时,老师唱得泪流满面,而有的孩子却无动于衷甚至埋头偷笑的尴尬场面。这就是因为孩子没有被歌曲打动,我们的唱歌教学没能带动孩子发自内心的唱歌。
因此,我认为要达到艺术教育“应注重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的目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充分挖掘歌曲中的情感内涵
要让歌曲打动幼儿,教师就要先被歌曲打动。在选择一首新授歌曲后,教师要做的不仅是把琴弹熟练,把歌唱顺畅,也不仅是考虑用什么样的游戏吸引幼儿的注意,重要的应是在反复吟唱的过程中仔细体会歌曲的情绪特点,细心体味一个空拍、一个附点、几小节旋律以及一句歌词所表达的情感内涵。如:歌曲《堆雪人》生动描写了小朋友在下雪天里堆雪人、做游戏的欢快情景。歌词富有童趣、拟人化强,如用“圆脑袋、大肚皮,白胖的脸”,准确地描绘出小雪人的形象,另外,三拍子活泼、欢快的节奏特点更增加了雪人的可爱及孩子们堆雪人时的愉快情绪。再如《树叶》这首歌曲平滑舒展的旋律,给人以优美平和的感觉,表现了树叶飘落时轻柔摇曳的样子,表达了幼儿对秋天美丽景象的喜爱,抒发了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因此,教师准确把握歌曲的情绪情感,就能在设计新歌教学的时候,有目的的引导幼儿感受歌曲的情绪情感。
二、情感体验从学唱歌曲前开始
我们习惯在幼儿开始接触一首歌曲的同时,引导幼儿理解歌词的含义。其实,幼儿对艺术作品情感的理解是需要过程的,这个过程时间的长短也因人而异,让所有孩子在短短的一个“学会”唱歌的时间里,感受到歌曲的情绪情感,并比较恰当地用自己声音、表情进行表现是很难的。因此,情感体验在学唱歌曲之前老师就应有意识的进行引导。如:学习《秋天》的歌曲前,就可以在秋风吹起,树叶飘落的日子里,和幼儿一起在树下观赏落叶的美景,看一看树叶飘落时的那份飘逸,听一听踩在树叶上的沙沙声,拣拾几片自己喜欢的树叶做成树叶画……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对“树叶到处飞呀飞”有了真切的感受,从而发自内心的感叹“秋天多么美”!
三、学唱歌曲的过程是情感迁移的过程
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在学唱歌曲的时候,老师就要引导幼儿将这些体验迁移到对歌曲内容的理解和感受上。如在学习《秋天》的歌曲时,老师就可以通过讨论,引发幼儿回忆和老师、小朋友一起看落叶、踩落叶、做落叶画的情景,唤起幼儿在活动中身心愉悦的快乐感受,这样幼儿就能带着一定的情感进入到新歌的学唱中。
四、声情并茂的演唱,感动自己感染他人
幼儿在带着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学会歌曲后,“有表情、带感情”地演唱歌曲就不是什么难事了,他们不再需要老师“笑着唱,高兴点儿唱”的要求,不用强装笑脸地唱歌。他们就会在唱起《我爱家乡我爱祖国》时小胸脯挺得高高的,稚气的小脸上带有一丝的神圣,他们知道“源远流长的长江”、“奔腾万里的黄河”是祖国的象征,爱国之情通过一首歌植入幼小的心灵。而在开展一系列的“我要离园了”的活动后,再唱起《毕业歌》,难舍之情就会油然而生,有些哽咽的歌声会表达出孩子们对幼儿园的留恋,对老师的眷恋,对小朋友的想念。动人的场景会打动来参加毕业典礼的每个人。
这样教会的歌会和幼儿自己听会的歌一样,受到孩子们很高的“点唱率”,而且它比听会的歌更能打动幼儿的心灵,不仅愉悦身心,更能潜心立志,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对于幼儿听会的歌,也应积极的引导,既满足幼儿对唱歌的兴趣,又赋予这些歌一定的积极意义,如用流行歌曲的旋律,填入适合幼儿演唱的新词,利用动画片中的插曲和人物、情节引导幼儿创编童话剧等等。
总之,在深入理解《纲要》精神的前提下,要准确把握唱歌活动的目的,注重唱歌活动的情感体验,引导幼儿有个性的表现,那么教会的歌、听会的歌都会成为孩子抒发情感、展现自我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