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幼教网

全国站
幼教网

浅谈符号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网络资源 2009-07-15 22:54:57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内容提要:

  幼儿园音乐教学主要包括歌唱、韵律活动、打击乐、欣赏、游戏五大领域,在一些音乐活动特别是欣赏乐和打击乐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如果不借助一些教学辅助材料如变通图谱,幼儿要理解、表现一些音乐材料是有一定困难的。也就是说,与有着丰富的感性经验、思维水平已发展到较高程度的成人相比,幼儿由于受到年龄、生活经验等方面的限制,他们缺乏各种必要的感性经验,他们的思维发展也尚处在直觉形象阶段,这些局限使得他们不可能用成人的思维去理解或再加工那些复杂的音乐材料。这时,象图谱这样的视觉符号就起到了把音乐材料简单化、形象化的作用。由此也说明,在幼儿音乐教学中运用符号辅助教学是可行的,而且将会是有效的。但我们发现,以往在教学中符号的运用大都只限于一些图谱之类的视觉符号,而且图谱也是老师在充分吃透教材之后创作出来的。而从幼儿“学”的这一头看,符号化活动也只限于一些动作的表演。可以这样认为,在现行的一些教学中,符号这一辅助手段的使用是非常有限的,幼儿的学习也比较被动。本文作者立足于符号这一点,从语言符号、视觉符号、动作符号等方面论述了符号在音乐活动中的辅助教学作用。

  正文:

  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乃是一种使人迷恋善良、美和人道主义的最美妙、最精细的手段……”人们爱音乐、孩子们更爱音乐,他们在唱唱跳跳中受到熏陶、形成活泼开朗的个性,在演演奏奏中感受和表现音乐的美,产生愉快的心情,使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

  幼儿园音乐教学主要包括歌唱、韵律活动、打击乐、欣赏、游戏五大领域,在一些音乐活动特别是欣赏乐和打击乐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如果不借助一些教学辅助材料如变通图谱,幼儿要理解、表现一些音乐材料是有一定困难的。因为成人在欣赏音乐时,可以通过无外显行为的内部操作来设置期待和追求期待的满足,而缺少音乐经验的幼儿,只能通过外部可见的操作来产生期待和追求期待的满足。也就是说,与有着丰富的感性经验、思维水平已发展到较高程度的成人相比,幼儿由于受到年龄、生活经验等方面的限制,他们缺乏各种必要的感性经验,他们的思维发展也尚处在直觉形象阶段,这些局限使得他们不可能用成人的思维去理解或再加工那些复杂的音乐材料。这时,象图谱这样的视觉符号就起到了把音乐材料简单化、形象化的作用。由此也说明,在幼儿音乐教学中运用符号辅助教学是可行的,而且将会是有效的。

  符号化活动,是指人作为主体有意识有目的地根据某种理由,将某一事物作为另一事物的替代物的过程。艺术符号化活动的基本心理转换机智,主要就是类比思维。而类比思维的基本机制是用替代事物的某种特性来反映被替代事物的某种特性。我们知道符号化活动的的材料有声音符号、视觉符号、动作符号、语言符号等等,在以往的一些教学实践中我们比较多地使用了图谱这一视觉符号,如《单簧管波尔卡》图谱中表现反复旋律的旋转的花朵和表现轻柔旋律的飘动的树枝;如《狮王进行曲》图谱中表现狮王出场的由小至大的脚印和表现吼声的弧形锯齿;再如打击乐《土耳其进行曲》图谱中表示小铃的“,”、表示串铃的“”和表示木鱼的“·”。这些符号对幼儿理解和再现乐曲的特性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提示作用。但在这些教学中我们也发现,从老师“教”的这一头看,符号的运用大都只限于一些图谱之类的视觉符号,而且图谱也是老师在充分吃透教材之后创作出来的。而从幼儿“学”的这一头看,符号化活动也只限于一些动作的表演。可以这样认为,在现行的一些教学中,符号这一辅助手段的使用是非常有限的,幼儿的学习也比较被动。这给我们探索如何运用更丰富、新颖、多样化的符号辅助教学,并以此为手段促进幼儿音乐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留出了一个很大的空间。笔者就此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语言符号在教学中的运用

  结合幼儿的学习特点,语言符号在幼儿动作表演的学习活动中运用得比较多。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曾提出:个体的自我控制可以通过语言的自我指导来实现,并认为儿童言语思维的发展需要经历外部社会言语、自我中心言语、内部言语三个部分。

  根据维果斯基的理论,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编制一些描述性的以及有明确提示作用的儿歌来启发、控制幼儿的行为。如中班韵律活动《小老鼠和泡泡糖》重点乐句“113┃531┃706┃5‐‐┃”中,我们可以编制这样的儿歌“小老鼠┃东跑跑┃西‐看┃看‐‐┃”将儿歌的节奏和乐曲的节奏匹配起来,首先可以由老师朗诵儿歌来指导和控制幼儿的行为(外部社会言语),然后让幼儿自己边朗诵边动作,即采用出声言语自我指导的方法进行自我调整(自我中心言语),最后再配以音乐过渡到由幼儿自己对自己进行不出声的言语指导(内部言语)。在这样的语言和音乐的配套练习下,幼儿就能很清楚地了解“在什么时候看”,并能比较准确地掌握在“看看”处分别向左右张望一次的动作了。再如大班幼儿学习进退步,我们可以设计“前点后点”提示语言,帮助幼儿明确主力腿“点”和动力腿“前后”的动作要领,以此来指导和控制幼儿的行为,同时还可以加上图案(即视觉符号)的提示,如在地板上贴一个五星,让幼儿的主力腿始终“点”在五星上,以此来帮助幼儿分清两腿的不同动作要领,使整个学习活动变得轻松而简单。

  二、视觉符号在教学中的运用

  首先谈谈在歌唱活动中的运用。第一,图片展示歌词内容这一视觉符号可以帮助幼儿理解记忆歌词,如《迷路的小花鸭》、《粗心的小画家》等等,这对于几乎所有的歌曲学习活动都有用;第二,用绘画的方式让幼儿创编歌词,再把图片按歌词循序展示,可以使创编活动更容易、更生动有趣。如《小鸟》,让幼儿就“在哪里有阳光?”、“在哪里有花香?”进行绘画创编,展示后幼儿就可以很容易地看着自己的图画学习歌曲的

  演唱了,如图:??即将自己创编的绘画贴到?

  处;第三,用色块表示乐句和歌曲表现上的要求。如《国旗国旗红红的哩》中的,我们可以用蓝色块表示乐句前半部分轻柔的演唱要求,用红色块表示乐句后半部分跳跃的演唱要求,以此更形象地展示每个乐句不同的演唱要求。正如文章前面所提到的,视觉符号作为一个辅助“教”的手段已被比较多地运用到欣赏和打击乐活动中。这里谈谈作为一个幼儿“学”的手段的运用,主要是用图式表现对乐曲的理解。我们欣赏的很多曲子都为“ABA”式的三段体曲式结构,如《水仙花圆舞曲》、《瑶族舞曲》、《口哨与小狗》等等,我们可以让幼儿画画他们对“ABA”曲式的理解,比如他们会画出“乌龟/兔子/乌龟”来表现《瑶族舞曲》,他们的这种替代很好的表现出了他们对三段体中缓慢轻快再缓慢的结构特征的理解。另外,我们还可以让幼儿画画他们对音乐的速度、高低、力度的理解,诸如此类的学习,完全可以让幼儿自己主动地、积极地、并伴随着各种快感自然而然的启动展开和完成。

  三、动作符号在教学中的运用

  普通心理学的感知觉研究早就表明:人在感知一个特定事物时,开放的感知觉越多,对特定对象的把握(理解、记忆)就越全面、越丰富。另外,音乐教学心理的研究也反复证明:音乐感知活动不仅仅是一种听觉感知的活动,而且应该是多感知通道协同工作的感知活动。而其中运动对于音乐感知的效果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持、强化作用。第一,在歌唱活动、打击乐活动中,老师的动作暗示有利于幼儿更好地演唱和演奏。如在《小鸟》的演唱中,老师可以用波浪和轻点的动作引导幼儿唱好连贯和断顿的“啦”字部分。我们还可以用柯尔文音高手势把音高关系直观地表现出来,通过视觉感受帮助幼儿加深对音准的理解。同样,在打击乐演奏活动中,通过看指挥演奏和指挥同伴演奏,幼儿与人沟通、合作和协调的能力得到提高。第二,在韵律活动、游戏活动中,可以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示音乐的特性。如《苹果丰收》的表演中,我们可以让幼儿听辩音的高低,分别用摘苹果和捡苹果来表示;听辩3拍子和2拍子的不同,分别用开轮船和开汽车运苹果的动作表示;听辩歌曲快慢的不同,分别用摘苹果和休息尝苹果的动作表示。如《卷炮仗》中,我们可以让幼儿用相同的舞步来表现乐句的重复。再如《请你跟我跳个舞》中,我们可以让幼儿边听旋律边撕报纸,听到一个乐句就在报纸上撕开一条,最后数数一共有几个撕口就是有几个乐句,这个活动比单纯的听编乐句要有趣得多。

  音乐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它能直接影响任命的感情,触及人们的心灵深处。《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在齐国听到《韶》后,三个月都不知道肉的滋味的故事。高尔基也在他的自传体小说《人间》中谈到倾听音乐时人的体验愉悦,奇妙的音乐在心灵深处引起的强烈感情可以使人忘记一切。学前期正是个人情感逐步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在这个年龄阶段,富有情感性的音乐活动对幼儿的情感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潜力。我们知道,现代的音乐教育越来越重视让幼儿亲自到音乐活动中获取表达、交流和创造的经验,探索发现音乐的意义所在,并发展各种技能。在《纲要》中也强调了“要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想和想象”。符号的运用很好地贯彻了新《纲要》的精神,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幼儿更好地学、更主动地学。让幼儿在探索中发现,在感受中体验,最终促进幼儿音乐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和谐发展。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