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幼教网

全国站
幼教网

小议大班幼儿音乐素质的培养

来自网络 2009-07-17 11:07:09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当前,让每一个孩子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音乐素质是构成各方面素质的重要一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它可以增强孩子对生活的感知力,提高孩子对生活美的认识。在多年来的教学工作实践中,我发现大班的幼儿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已具备接受音乐力度、速度及音色等各方面训练的条件,只要我们灵活运用各种音乐教育的手段,就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训练其音乐感知能力,在感知能力的基础上,提高音乐素质,从而达到早期教育的目的,为其以后音乐素质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幼儿对音乐的感知,首先是通过听觉来实现的,因此,要提高幼儿的音乐素质,首先必须开拓和发展幼儿的听觉,对音乐节奏的感知是最基本的听觉训练。课堂上,我在学歌曲之前,都要和幼儿一起进行有效的节奏训练,很自然地运用拍手、拍腿、跺脚和捻指等动作“奏”出鲜明动听的节奏。早期的训练,应该采用某些固定的节奏,并且通常是在同一速度、同一力度的情况下进行,使幼儿通过自身的活动去感知、去体验。但是,我们不能总是停留在这一固定的方式上,如果不能分辨不同音乐的不同力度、速度和音色,就不能使幼儿去真正理解乐曲,去体会乐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应在幼儿掌握了某一节奏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施加力度、速度和音色变化的训练,以加深幼儿对音乐的体验和感受。

  音乐力度的感知可以通过同一首歌的训练进行。在欣赏东北民歌《摇篮曲》时,为训练幼儿对音乐力度的听觉,我先是以较重的手法且随便地演奏了一遍,没有强弱拍的区分,这时观察幼儿的反应发现:他们大部分只知道安静地听,有的还在轻轻地跟着节奏拍手。第二遍演奏时,我注意了通过力度的恰当表达传达感情,强弱拍比较分明,这时发现有的幼儿开始慢慢地晃动着身体,垂下眼皮,露出想要闭眼睡觉的样子。这说明在音乐演奏中,幼儿感受了力度的变化,并且引起了响应的动作反应。

  为培养幼儿对音乐速度的感知能力,我尝试着上了一堂比较课。我先演奏了幼儿已经熟悉的《摇篮曲》和《运动员进行曲》,就发觉听《摇篮曲》时,幼儿都很安静,有的把头俯在桌子上听,当演奏《运动员进行曲》时,立刻都活跃起来,坐在座位上双脚不由自主地踏着节奏,做齐步走的动作;有的还干脆站起来,踏着旋律,情绪激昂,俨然像一名小运动员入场。演奏完后,我问:“这两首曲子小朋友听起来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许多小朋友回答:“《摇篮曲》听起来感觉很慢,《运动员进行曲》听起来感觉很快。”虽然幼儿还不能确切地表达这快和慢的含义,但说明了他们对音乐的速度已有了初步的直觉,接下去为加深幼儿的认识,我又弹奏了印尼民歌《宝贝》和舒伯特的《士兵进行曲》并且要求幼儿拍手。我发现拍《宝贝》的节拍时,好多幼儿的手都不想动,只是静静地听。而拍《士兵进行曲》时,全体幼儿都很活跃,拍得又响又脆。我紧接着问:“为什么小朋友拍《宝贝》的节拍拍得不OK?而拍《士兵进行曲》的节拍拍得OK呢?”一个幼儿站起来回答说:“听《宝贝》时,我们一点也不想动,听《士兵进行曲》时,我们都很想动,所以我们就使劲地拍手。”这说明幼儿已经能从不同的音乐速度当中体会出静和动了,这较之“快慢”的感觉又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对于音区的感知,比较而言更抽象一些,也就更难一些,但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还是能够感知的。如我将一首幼儿学过的拍手律动曲放在高、中、低三个音区演奏,并加进不同的力度,在高音区轻快地演奏,幼儿也轻轻地拍手,很活跃;在中音区演奏,力度稍强,幼儿的拍手声音也随之加强;在低音区演奏,速度放慢,音乐滞涩,力度较强幼儿的拍手就显得不活跃,气氛低沉。这说明幼儿感知了音乐、音区和力度的变化并用拍手的动作做出了相应的反应。

  以上事实可以充分说明,只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努力去探索,有意识地组织大班的学前幼儿音乐活动,体会音乐中不同高低、长短、强弱的声音,感受他们的各种变化,并让幼儿用语言来谈谈自己的想法,以身体动作来表示对音乐的情绪,必将使幼儿各方面的音乐听觉能力大大提高,为他们接受以后的音乐教育乃至走向音乐的殿堂开辟出更为广阔的道路。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