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学问
“吃”是人基本的生理需要,饥饿的人需要吃,谗嘴的想要吃。对幼儿来说,“吃”是生长发育的需要,是保育目标实现的最根本的保障。“吃”还有着独特的教育价值。
“民以食为天”,人天生是“贪”吃的,幼儿更是如此。因此,美味的食物幼儿总能积极“响应”。在享受美食的同时,自然地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吃”充分调动了幼儿感官的参与。视觉上的,触摸觉的,味觉气味觉等。如看到西红柿红红的有光泽的外表,用手摸到光华的外皮,品尝到酸甜的口感,香香的气味。因此,我们经常把“吃”用在科学教育中。
“吃”的教育价值要在教学活动体现,吃的量的把握是关键。生活中的吃或是以止饿、或是以享受为直接目的的,并没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在科学活动中运用“吃”必须恰当。不能为了调动幼儿的情绪这一浅层次的目标而迷失了根本。
1、“浅杯小酌”中有所收获。
我们知道,过度兴奋的情绪是不利于幼儿思维的。而“吃”有时很容易让幼儿“疯”。因此,我们提倡“浅杯小酌”式的品尝方式,即数量少,时间短。目的是让幼儿通过观察、品尝等,了解物品的外形、味道。如大班系列活动《马兰》,教师先准备一些现成的凉拌马兰让稍微品尝一下,把幼儿的胃口“吊起来”。幼儿没有因为吃而停留在“吃”,而是产生了了解这样东西的渴望,从而去猜测、实地挖掘、动手制作……
2、“开怀大吃”中交流提升。
“开怀大吃”时,幼儿的情绪是激动的。此种方式适宜在小组活动或是集体活动的最后环节。幼儿的人数少,教师就能更好地了解幼儿的感受以及相互间的交流。在最后环节,目标已基本实现,教师的引导重点是提出新的问题,引发幼儿进一步的思考。如小班活动《好吃的酱》,前面有两次不同目标的“浅杯小酌”,最后的这一环节,让幼儿用不同的材料蘸不同的酱来品尝。教师可以关注幼儿对酱的不同味道的喜爱程度,引导幼儿比较不同味道的酱。
尽情体验品尝的乐趣,交流的畅快。除了吃的“量”外,吃的对象的选择也不可忽视。不是所有可以吃的东西都能在教学中使用,要注意卫生、方便,便于目标的实现。如大班的活动《水稻与米饭》,在幼儿了解两者关系后,用电饭煲现场做饭,非常方便,又能让幼儿闻到饭刚刚烧好的香味。在这种气氛的渲染下,幼儿会觉得米饭特别好吃。爱吃米饭、爱惜粮食的目标,就自然实现了。而同样,“面粉”的内容也涉及吃,但如果现场制作,时间上不允许,还有技术上的问题,卫生方面,幼儿的品尝效果会大打折扣。倒是可以结合生活中吃馒头、面条,效果会更好。
生活中“吃”的环节我们可以好好利用。午餐时,让幼儿说说菜的色、香、味,了解一下营养,交流一下口感。点心时,做做“吃一口,变小船;吃两口,变蛋壳”的游戏等等。让幼儿吃得有乐趣,有长进,身体、头脑,均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