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间游戏与农村幼儿园课程的融合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的一生发展打好基础。”我们幼儿园是一所农村幼儿园,在课程改革中坚持立足农村实际,巧用资源,将民间游戏融入到幼儿园课程中,努力创设具有农村特色的幼儿园课程内容,促进了幼儿的发展。
一、民间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的作用
游戏是课程的内容,是课程实施的背景,也是课程实施的途径。民间游戏是游戏的一种形式,它渊源流长,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玩法不一,乡土气息浓厚。大多数民间游戏配有琅琅上口的童谣,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而且民间游戏的玩具材料简单,玩法易学、易会、易传,游戏开展具有很强的随机性;游戏中具有很强的挑战性、竞争性,符合幼儿好奇、好胜、好满足的心理,深受幼儿的喜爱。幼儿在民间游戏中是主动的、自由的、有序的、快乐的和创造的。因此,民间游戏作为农村幼儿园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民间游戏有利于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民间游戏具有较强的竞争性,幼儿在游戏中能够体验到成功与失败的不同体验,锻炼抗挫折能力,分清正确与错误,学会合理评价,形成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而且,民间游戏一般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幼儿合作进行,这就为幼儿协商、合作、交流创造了条件。同时,民间游戏一般具有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它们很看中伙伴是否遵守规则,因此,要想继续参加游戏,幼儿必须相互协调,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并能够理解他人,学会解决矛盾,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保证游戏的顺利进行。通过矛盾的解决与规则的改进,幼儿形成了集体意识和责任感,更好地融入集体,积极交往,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其次,民间游戏有助于扩展幼儿的经验,发展智力。
民间游戏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包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民间游戏的童谣和儿歌,贴近生活,广泛流传。幼儿边游戏边朗诵儿歌,增加了游戏的兴趣,又了解了社会生活的知识,丰富了幼儿的词汇,还发展了幼儿的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幼儿在参与民间游戏的过程中,对游戏需要认真观察和高度集中注意力才能迅速作出判断和反应,也锻炼了幼儿的观察及注意力,培养幼儿专注做事情的习惯。而且,民间游戏的玩法具有很大的创造性,在无形中锻炼了幼儿的想象、思维、创造能力。
再是,民间游戏能促进幼儿身体动作技能的发展。
民间游戏中包括很多体育游戏,有助于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并能促进幼儿的力量、速度和耐力的发展,以及平衡、协调等能力。如“弹杏核”“拾卜菇”可以锻炼幼儿的小肌肉;“跳皮筋”“打沙包”能发展幼儿的大肌肉动作;“打瓦”、“抽陀螺”可以发展幼儿手臂的力量及手眼协调能力;“跳房子”“盲人摸瘸子”能够促进幼儿身体的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等等。
二、将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做法。
1、发动教师和家长,广泛收集民间游戏素材。
民间游戏虽然内容丰富,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家长对民间游戏有些偏见,他们开始不喜欢幼儿玩民间游戏。同时,现在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善于对幼儿进行特长培养,带领幼儿参加各种特长兴趣班学习;家长或者从幼儿的安全考虑,将幼儿“圈”在家里,自己玩家长为他们购置的各种高档玩具,幼儿没有玩伴,缺少与同伴的沟通与交流,导致民间游戏濒临消亡。为此,我们召开了幼儿家长会,向家长宣传民间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重要性,引导家长对民间游戏形成正确的认识,支持幼儿玩民间游戏。然后,发动教师和家长,带领幼儿一起玩大人们小时候玩的民间游戏,极大地激发了幼儿的兴趣,调动了家长的积极性,通过多种渠道帮助班级收集民间游戏素材,并将搜集到的民间游戏内容记录整理带到幼儿园,我们对收集到的民间游戏重新进行了筛选整理,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民间游戏打印装订,印制了“民间游戏集锦”一书,对各班开展民间游戏进行具体的指导。
2、分类开展,与幼儿园课程互相融合。
为方便幼儿进行游戏,我们将收集到的民间游戏分为四大类:民间体育游戏、民间智力游戏、民间美术游戏和民间童谣说唱,密切与幼儿游戏活动结合,在幼儿区角活动时间,渗透开展民间游戏。如益智区投放了翻绳、各种民间游戏棋(考状元、老虎吃小人、过大梁、憋死牛等),在科探区投放了“捻捻转”、“绕饶转”,在美工区增加了泥塑、剪纸,在音乐表演区,投放了彩绸、旱船、民间表演头饰、绸扇等,在体育区投放了高跷、沙包、皮筋、跳绳等,并结合共同生活的教育目标,将一些民间游戏设计到集体体育活动中,既丰富了幼儿游戏内容,又扩展了幼儿游戏空间,为幼儿创造了动手动脑、锻炼身体的条件。
3、引导幼儿改编与创新,赋予民间游戏新的活力。
幼儿是民间游戏的主人,也是民间游戏的创造者。民间游戏的材料、玩法、规则等本身又具有很大的可变性。我们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能力,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引导幼儿在游戏中进行创造改编。
一是创新游戏材料的用途,鼓励幼儿一物多玩或多物一玩。如一块小石子,有的幼儿用它在“老虎吃小人”的游戏中当作棋子,有的用它在“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中当作小米,有的用它在“打瓦”游戏中当投掷器。又如“下棋”,幼儿可用杏核、贝壳、树叶、小棒、花生皮、废旧的彩笔帽、果冻盒等十几种材料当棋子,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赋予材料多样的角色,创造性地使用各种材料。
二是创新民间游戏的玩法。民间游戏是民间孩子们自己创编的游戏活动,从游戏的选择、材料的利用,到角色的分配和情节的发展,都由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特点来完成。因此,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会自由商定一些新的规则和玩法,使游戏满足不同幼儿的水平,让每个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快乐与发展。如“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原来的玩法是“小鸡”被捉到后就被罚下场,有的幼儿由于在游戏中跑的慢或躲闪能力差,很快就被捉到罚下场,然后被关在“鸡笼”里等待游戏结束,失去了游戏的机会。幼儿发现这种现象后,改变了游戏规则,就是场上的“小鸡”在躲闪跑的过程中只要用手碰一下被罚下场的“小鸡”,他就可以重新上场游戏,从而为伙伴创造了多次游戏的机会。
三是创编民间游戏的童谣或儿歌内容。由于民间游戏产生于民间,流传于口头,幼儿在吟唱儿歌童谣的过程中会感受到部分内容的局限性。我们注重从幼儿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反映现代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的变化编入民间游戏的新童谣中,赋予新的含义,使民间游戏的名称、内容、角色、情节、儿歌、童谣等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增加了民间游戏的魅力。如民间游戏“推小车”,原来儿歌内容是:“吱吱吱,小车叫,推上小车卖甜糕,谁要?谁要?(我要,我要)娃娃吃得咪咪笑。”幼儿在玩的过程中提出,推着小车太慢,不如开着汽车快,因此,他们把儿歌进行了改编:“笛笛笛,汽车叫,开上汽车送蛋糕(雪糕),送给你,送给他,大家乐得笑哈哈。”幼儿在改编民间游戏童谣的过程中,体验到了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拉近了民间游戏与幼儿生活的距离,真正体验到民间游戏的乐趣。
三、将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课程的体会
1、丰富了幼儿园一日活动内容。
民间游戏种类丰富,取材方便,而且一般不受时间、场地、人数等条件的限制,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我们可以有效选择,优化一日活动质量,保证各环节过渡自然,减少幼儿等待。在来园、离园、饭后等零散的活动时间,可选择一些发展幼儿小肌肉群或手眼协调能力的民间游戏,如“弹杏核”“转陀螺”“挑小棍”“翻绳”“东西南北”等,幼儿自由选择玩伴和游戏场地,在自由的氛围中得到发展。在户外活动时间,可以选择一些运动量大、发展幼儿大肌肉动作的民间游戏,如《猫捉老鼠几更天》、跳大绳、跳皮筋、跳房子等游戏,培养幼儿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还可以将民间游戏与集体教育活动有机结合,根据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和需要,生成主题性教育活动,丰富课程内容。如我们根据幼儿的兴趣,生成了《有趣的民间游戏》主题活动,引导幼儿探究了民间游戏的丰富性、民间游戏的玩法、民间游戏的创编等,并引导幼儿表征记录了自己了解的民间游戏和创编的民间游戏,发展了幼儿的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
2、形成了平等、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
一是形成了和谐的师幼关系。在民间游戏的开展过程中,老师带着热情、带着兴趣、带着爱心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适时地给幼儿提供交流与创造的平台,自然地发挥着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作用。当幼儿获得成功时,老师为他们鼓掌喝彩;当幼儿创新游戏玩法时,教师虚心向幼儿请教;幼儿需要帮助时,教师适时点拨;幼儿需要合作时,老师是他们的伙伴。在平等的交往互动中,幼儿感受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伙伴,形成民主、平等、尊重、理解、亲密、友好的师幼关系,幼儿在一种人文关怀氛围中快乐发展。
二是形成了和谐的伙伴关系。民间游戏的开展为幼儿创造了积极交往的环境。幼儿在民间游戏中共同商定主题,制订规则,互相影响,互相监督,增进了幼儿间相互理解,发展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养成了活泼开朗的性格,形成了和谐的伙伴关系。
三是促进了亲子关系的发展。民间游戏极大地感染了家长,他们充分利用时间与孩子一起玩民间游戏,家长与孩子成了平等的参与者,在游戏中自然地进行情感的沟通与交流,家长与孩子成了游戏的伙伴,知心的朋友,建立了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
3、密切了家园联系。
民间游戏是经过几代人不断传承下来的,给各个年代的幼儿带来了欢乐,许多家长小时侯都玩过。在民间游戏的收集与开展过程中,家长积极参与收集记录整理,并和自己的孩子一起玩民间游戏,既唤起了家长对自己童年的回忆,也促进了亲子关系的改善,更帮助家长了解了幼儿园的课程,民间游戏成为了幼儿园与家庭沟通的桥梁。
民间游戏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园课程建设的重要资源,在幼儿素质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愿我们不断研究和探索,从幼儿的生活中挖掘有益的素材,构建更加适合幼儿发展的幼儿园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