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中我走进孩子
我从事幼教工作已有十多年了,多年来,在幼教的天地里,在孩子们的嬉笑声中,我饱尝了教育工作的艰辛,也领略了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的乐趣。并且在带班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带班经验,形成了一定的教学模式。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工作中,我也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困惑。此次,在二期课改的实施中,我认真学习以幼儿发展为本的课改理念,努力探索课改精神,并在实践中尝试、运用。在成功与失败,收获与反思的交织中,我逐渐感悟到:再当前的信息时代,我们应更好地了解孩子的需要,使自己从一个一味的“知识输出者”向学习型、研究型角色转变。
一、课改让我走进孩子的世界,体会孩子们的感受
二期课改的理念是以幼儿发展为本,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总是想方设法地把知识传授给孩子。然而,孩子们对丰富多彩的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喜欢通过自己特有的方式认识世界,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和创造力。那么在课改的实践中如何根据不同的幼儿激发衙门的自主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这成了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我深深体会到,教师的脑海中应该树立“孩子比我强!”“孩子能行!”的观念,大胆放手,适时帮助,及时鼓励,用孩子的眼光去理解孩子的所作所为,去体验孩子的兴趣爱好,去接受那些成人不能接受的“发明创造”,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认识蚕豆》的教学中,我没有采取以往直接出示蚕豆——教师讲授——幼儿观察、复述的方式,因为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我深深体会到这种呆板的教学模式,是无法孩子内心对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和认识的愿望的。显然,主要的问题出在我们对孩子的了解、尊重不够,脱离了孩子的年龄特征、生活经验兴趣爱好,教师只是把所认识的东西硬生生地灌输给孩子。通过学习课改理念,我尝试着以一盆蚕豆花的出现,引发幼儿猜猜,想想,说说的一系列探索性思考活动,并在剥豆,吃豆,说豆,玩豆的过程中,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轻松愉快地认识了蚕豆的外形和生长过程,掌握有关蚕豆的一系列知识。由此可见,教师只要用心去碰撞孩子的心灵,真正以孩子的感受去感受,那么,孩子们的自主意识就会得到发挥,自主能力才会得以提高。
二、课改让我以独特的眼光发现孩子,真正了解孩子的需求。
随着课改学习的深入,我看孩子的眼光在改变,一些旧的教学观念逐渐淡化。在生活中,能及时地捕捉孩子们关注的热点,并通过引导,启发幼儿生成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从而锻炼培养孩子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我总是这么提醒自己:把答案吞进“肚子”,多说几个“为什么”,“这么会”,“想一想”,“试一试”,以此,打开孩子们的思维。
例如,在一次节后的谈话中,钱瀚林小朋友告诉大家:节日里,他和爸爸去了常州恐龙园,这引起了班里孩子的谈论高潮。于是,我利用孩子们对恐龙的关注,及时组织大家讨论:世界上到底有没有恐龙?对此,孩子们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在“有”与“没有”的争论中,孩子们到处寻找答案证明自己,最后,韩雨婷在母亲的帮助下从网上找到了“恐龙过去有而现在已灭绝”的答案才结束了争论。然而,通过此次活动,孩子们丰富了对恐龙的认识,知道了许多恐龙的知识,还自发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恐龙玩具展。而作为老师,我只是及时发现了孩子们的热点并对活动进行了启发性的引导,在孩子们需要的时候进行了组织。而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尝试找到了答案,这不仅帮助孩子们建构了知识,且真正培养的是孩子们的团体精神,探索精神和发现能力。看到孩子们在活动中投入的热情和智慧,我就更明白教师只有懂得如何去观察,去发现,在等待和参与中理解儿童的拙稚,这样才会慢慢走进孩子的心灵,发现属于幼儿自己的独特世界。
三、课改促我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
通过在课改中的实践,我有一种感觉,那就是对教师自身素质与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了。教师在幼儿面前会有危机感,这是因为“以幼儿为本”的课改理念提倡关注幼儿的生成,这就需要教师有极强的观察力,观察幼儿的实践活动,观察幼儿的言行,观察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关注幼儿的“寻常时刻”,关注幼儿发展的“机会之窗”。此外,教师还应有较强的协调组织能力。如,预设与生成的协调,直接与间接活动的协调等等。
此外,在实践中,我学会了反思。我反思旧教法带给我的困惑,也反思课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如,大班家长中出现的重智力轻能力现象等等,而每次反思后,总有许多难解的困惑,再实践再反思,就这样轮回。不断地失败,不断地成功,不断地积累经验。成功是建立在失败基础上的,只要自己不懈地努力,在课改精神的指引下,我会在幼教工作的岗位上越干越好!
课改,让我真正走进了孩子们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