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有效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教研方式
在《幼儿园工作规程》颁布15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颁布5年的今天,幼儿园教师在观念层面上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但在具体实践层面上,观念如何转化为行为仍然存在很大困难。因此,急需探索能有效引领教师自我发展和专业成长的教研与培训之路。
近年来,我们与不少园所合作,初步尝试和实践了一种扎根实践、以园为本的教研方式,其基本特征如下:以园为单位,建立研究和学习的共同体;教师成为自身实践的研究者,用科学研究的方式开发案例;教师得到有效的专业引领和促进。现细述如下,愿与有志于改进教研方式,切实促进教师自我发展与专业成长的同行分享。
一、以园为基本研究单位,建立研究和学习共同体
现阶段,任何幼儿园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都不应过多依赖外界,而应着眼于培养和打造幼儿园不口教师的自我发展能力,通过完成国家、地方、幼儿园内的各级研究课题,使教师在立足实践的研究中获得自我发展和专业提高。
当今的科学研究更多发明创造依靠的是集体协作。或许正因为如此,法国科学院院士雷纳在谈到实施“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计划的关键因素时强调,要有一个团结协作的教师集体,而不应孤军奋战。事实上,不仅“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如此,幼儿园在贯彻、实施《纲要》的教改中,开发符合《纲要》精神的优秀案例,制订适宜的教育策略,均需要集体的研究和共同学习,即建立研究和学习的共同体。
研究和学习的共同体不是几个人的随意组合,而应具有如下最基本特征。
1.骨干先行,全体跟进
实践表明,没有明确的预定目标和运作方式,就选择全员参与的方式开展集体教研活动或课题研究,只能流于形式。我们的经验是,最先选择那些乐于研究、能举一反三、求真务实、善于合作的教师,组成研究和学习的共同体,努力把他们培养成有一定教学研究能力的骨干教师,然后让其他教师分层分批直至全员跟进。
2.有基本相同的价值观、教育理念和研究范式
骨干教师共同体中的成员,应该有基本相同的价值观和教育理念,以便对教育现象、教育行为和教育效果进行判断和做出决策。一个研究的集体必须做出其成员都能够认同的选择,从而使集体的研究能够顺利有效地进行,这样,才不会被形式上的冲突和争议羁绊。
3.有明确的分工,能有效地合作与互助
在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和学习共同体中,应根据每一个人的特点明确角色定位,以保证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尽心尽责,成员间相互帮助、优势互补、形成合力。
4.实质性的互动与同构新经验
在学习和研究的共同体中,成员要想真正相互促进各自的专业发展,就必须平等、真诚地对话与交流。通过集体的互动,每个人能从多角度、多层面看问题,在各自看法的基础上达成初步的共识。以教育活动设计为例,初步达成共识的活动设计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两个或三个,在此过程中共同体的成员不可各执己见,而要根据以往的经验和相关理论的论证,找出一种或两种相对最佳的方案,等待实践的检验。各抒己见而没有概括提升,或设计方案后不再有实践检验,都是不了了之的研讨,都不会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5.以实践作为判断的依据
事实是最有力的证据,任何有争议的问题如不同的设计方案、教育策略是否适宜有效,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我们不应迷信权威,而要相信事实。教师在实践中的感受、体验,幼儿的行为表现、发展状况,是我们进行教育价值判断的可靠依据。
二、教师成为自身实践的研究者,用科学研究的方式开发案例
先进的理念如果不能表现为实践的形态,教师就难以真正理解。而体现先进理念的实践案例或行为,能让教师在模仿或创造性实施的过程中,将新理念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我们所说的幼儿园是研究的基本单位,不是让教师去研究理论,而是倡导教师以自身实践为研究的核心内容,以案例开发为主要研究方式。教师通过对自身实践的研究,开发出一个个适合本园特点和资源优势的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并提升为符合《纲要》精神的教育策略,不断实现具体教育活动和行为与《纲要》的对接后,才可能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理念与行为的一致与匹配。
然而,教师成为研究者要有一个相当长的发展阶段,要允许她<1]观念先到位、行为逐渐到位。我们发现,教师在进行以案例开发为依托的研究时,最初可能只是偶尔开发出一个好的案例,但还不能将这一案例中的闪光之处推广到其他教育活动中,他们需要积累相当数量的优秀案例后,才能达到行为的自动化。而且,老师们还可能在某一个学科领域做得好,而在其他领域未必能够达到同样水平。随着在某一领域理念和行为的对接和互换的日益娴熟和自动化,其他领域的变化才会逐渐发生。
实验研究以其实证性为突出特点,它包括选题、假设、实验、统计与结论等几个基本环节。将这样的方法引入到幼儿教育的案例研究之中,才能使教师关注事实,关注孩子们的真实反应、学习行为和效果,才能开发出高质量的案例。用科学研究的方式开发案例的基本环节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