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的实质与教师的支持性策略(2)
四、教师的支持与幼儿好奇心的发展
(一)环境的支持性
幼儿是知识的积极探索者与建构者。一方面,幼儿的好奇心可谓与生俱来;另一方面,环境的支持将有助于诱发和促进幼儿好奇心的发展。其中,幼儿园教育是人生第一次接受的、由专职教师按照一定的教育理念对环境影响加以选择,组成一定教育内容,采取适当教育方法,对个体心理产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影响的过程。这种影响对个体最初的成长具有一定的主导性。班级的物质环境与心理氛围对幼儿获得人生经验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可以说,这个环境同时就是个体的学习环境。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环境是学习发生的地点与空间。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学环境的控制性与指导性,而现在的教学倡导用学习环境代替教学环境,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被刺激和支持的地点”。在这一地点,“学习者在追求学习目标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可以使用多样的工具与信息资源,并互相合作与支持”。[6]
幼儿的学习环境包括教师、幼儿、学习资源等。由于幼儿年龄小,心理发展不成熟,活动与思维的独立性差,这就决定了教师在创设环境中应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幼儿成长需要精心设计学习环境,同时广泛利用各种资源,调动家长、幼儿积极参与学习环境的创设,组成幼儿学习共同体。
首先,应创设具有新奇性、变化性与神秘性的物质环境。这种新奇包括了幼儿少见的、由物质材料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变化带来的新奇性。它容易引起幼儿情感与认知的倾向性。教师应及时观察幼儿行为变化,并及时提供支持性材料,以提高幼儿的好奇心水平。
其次,应创设积极的心理环境,提供积极的情感支持。心理氛围是一种情感活动状态,这种情绪状态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主要有两种:好奇与焦虑。这两种情绪在性质与过程上是相反的,但它们相互作用,可以共同激发幼儿的探索或回避行为。教学中应该创设积极的心理氛围,包括自由、民主、积极的情感互动,如教师热情洋溢的讲述、回答、鼓励性评价等言语行为和微笑、点头、凝视、倾听等非言语行为都会对幼儿的探索活动产生积极影响。幼儿可能会由此产生惊讶、兴趣、微笑、专注、适当的焦虑等情感呼应行为。在这样的情绪互动中,幼儿更多体会到安全、宽容、接纳、信心与勇气,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更能产生好奇心与探索行为。
(二)策略的支持性、
如前所述,好奇心是一种内在动机,主要由外界刺激物的新异性所唤醒。好奇心也反映了个体的认知需要,主要由外界刺激物与预期的不一致所唤醒。这种唤醒具有情感的力量。不同的个体面对同样的认知信息,会产生不同水平的好奇心,这是由个体对当前认知信息的兴趣、信心与期望不同造成的。好奇心的强度与个体对相关信息的了解程度有关,与个体的信息缺失产生的不愉快感有关。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创造条件诱发幼儿的奇心,使其从静止状态变为活跃状态;另一方面要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好奇心既具有认知性特征,又具有情感性特征,为此,我们提出促进个体好奇心发展的三种策略:好奇陷阱策略、心理匹配策略和开启问题箱策略。
1、好奇陷阱策略。
好奇陷阱是通过设置悬念,如不和谐性、矛盾性、新奇性、惊奇性、复杂性、不确定性等,使之超出幼儿预期,从而引发幼儿的惊奇心,并使幼儿保持一种对刺激物的注意与探索,使惊奇转化为兴趣情绪。
好奇陷阱一方面可以引发惊奇与兴趣的情绪反应,另一方面由于行为结果与个体预期不一致,个体往往会感到出乎意料,感到困惑、紧张、不适,也就是心理失衡。这种失衡感是一种认知冲突,可以使幼儿形成注意的焦点,头脑保持警觉,激活已有知识经验,并对相关信息迅速作出选择和有目的的加工。
好奇陷阱策略实施的基本步骤如下:第一步,设计悬念,超出幼儿预期;第二步,引起幼儿认知冲突;第三步,创造条件,支持幼儿解决冲突。
2.心理匹配策略。
心理匹配策略主要指当前刺激(教学内容)与幼儿的认知结构(水平)相一致,从而使幼儿心理上感到满足,由此激发幼儿求知需要的一种策略。当教学内容与儿童个体需要有关时,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即学习心向就能很好地调动起来。因此,教师要尽可能把现有的教学内容与要求变成唤醒幼儿内在学习动机的诱因。这就要求教师对现有的教学内容或信息进行加工,包括情感加工与认知加工。这种加工的核心在于外在需要一方面与幼儿的认知、情感需要具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另一方面又要略高于幼儿自身的需要,能够帮助幼儿在原有基础上跳一跳。通过加工,调动幼儿学习的内在动机,使幼儿的好奇心由静止状态变为活跃状态,由缺乏状态变为启动状态,让幼儿在愉悦的情绪中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从而促进幼儿心理的整体发展。
心理匹配策略实施的基本步骤如下:第一步,了解幼儿的需要;第二步,找到教学内容、方法与幼儿需要的匹配点;第三步,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3.开启问题箱策略。
开启问题箱策略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幼儿发现问题,通过讨论、实验或头脑风暴等方式主动探索的一种策略。我们知道,好问是幼儿的特点,也是幼儿好奇心的主要表现。一般来讲,幼儿提出的问题有年龄差异和水平差异,有的是为了了解事物的表面特征与属性,有的则希望进一步深入了解事物,还有的会持续一段时间,以了解一类事物的特征与功能。与成人相比,幼儿的问题意识较强,通常会表现出强烈的积极理解事物和寻求新信息的倾向性,但是由于幼儿认知能力有限,自发提出的问题水平比较低,有些幼儿甚至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景,通过设疑等方式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发幼儿观察、操作和思考,调动幼儿学习的心向,促使幼儿认知能力发展。
开启问题箱策略实施的基本步骤如下:第一步,让环境和材料激发幼儿提问;第二步,不要急于给幼儿提供问题的答案,而是通过及时点拨,引导幼儿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第三步,在活动区开设小问号,使幼儿有机会继续自己感兴趣的探索。
总之,幼儿好奇心作为内在动机与主要的学习情绪之一,应当得到尊重与引导。利用多种途径,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行为一方面可以满足幼儿成长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促使教师深化教学改革,为培养个体的创造性品质提供最初的基础。教师的情感支持、材料支持与策略性支持在保护幼儿好奇心、培养其创造性品质方面具有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