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幼教网

全国站
幼教网

教师的课程组织对幼儿不当行为的影响

来自网络 2009-08-17 22:15:14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导读:课程组织是指将构成课程的各种要素科学地加以安排、联系和排列的方式。一般认为课程组织包括静止的观念层面的课程组织和实践形态的课程组织,也就是说课程组织可以理解为两个不同的内涵,即包括活动开展之前的活动设计和正式的组织活动过程。

  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幼儿常会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不当行为。然而,面对幼儿的不当行为,却鲜有教师意识到幼儿的不当行为与自身教育教学之间的密切关系,主动从自身的课程组织来反思、调整和改善其教育教学过程。笔者通过对北京市3所不同性质幼儿园的3个中班进行了为期9天的观察,发现教师的课程组织对幼儿不当行为的重要影响作用。

  课程组织是指将构成课程的各种要素科学地加以安排、联系和排列的方式。一般认为课程组织包括静止的观念层面的课程组织和实践形态的课程组织,也就是说课程组织可以理解为两个不同的内涵,即包括活动开展之前的活动设计和正式的组织活动过程。

  一、从课程的组织实施过程看

  案例16月28日16:10

  活动情境:过渡环节(户外活动前)

  事件:喧哗、吵闹

  要出去户外活动了,助教老师在给小朋友讲故事,小朋友们在走廊里靠墙的鞋柜上坐着认真倾听。16点09分,主班的黄老师请全体小朋友到楼梯口排队。大部分小朋友都很快站好了,可是后边有4位小朋友还未站好。老师径直从队伍的最前面来到后面,批评这几位小朋友。前面已经站好队的小朋友回头观望,不一会儿,前边本已经站好的队伍变乱了,小朋友开始说话、喊叫,一转眼的功夫,走廊变得喧闹起来。老师见状,马上回到队伍前面,批评前面小朋友不会站队伍。“中x班小朋友,立正!”小朋友:“一二!”。排了近5分钟的队伍终于整齐了,16点14分,老师带小朋友下楼。

  活动组织的时间问题是课程组织实施中的重要问题。研究发现,在收集的有关课程组织的53个案例中,涉及活动组织的时间问题的有28例,占课程组织的52.8%,活动组织中的时间问题成为导致幼儿不当行为发生的最重要的课程组织因素。

  消极等待是活动组织中的一大时间问题,幼儿好动和缺乏耐性的特点,使他们不可能长期处于一种安静等待的状态,幼儿的许多不当行为都是在无聊的等待中发生的。有研究者还指出(邱玉婷,2001),当教师要求的任务越具体且课程越生动有趣时,个案产生越多的任务行为,而学童在课堂中无具体任务则容易引起非任务行为。研究发现,65.5%的时间问题是消极等待的问题。案例1中,在户外活动之前教师组织幼儿在班级门口排队,从开始排队到最后下楼的时间一共花费6分钟,在这6分钟内,教师没有组织任何形式的过渡活动让幼儿专注于一件事情,整个过程中幼儿你等我待。尤其在教师单独处理队伍后边的状况时,前面已经排好队伍的幼儿又开始等着老师结束“整顿”,幼儿在无所事事的消极等待中开始“生事”。

  案例2年5月1008:53

  活动情境:教学活动

  事件:不专心

  从8:30开始,老师组织小朋友播报新闻和天气预报,先请小朋友给全班讲自己带来的新闻,小朋友都仔细地听着。后来由值日生播报今天的天气,并送给全班小朋友一句温馨提醒。从8:53分集合到现在已经过去了20多分钟,还有3位值日生没有播报天气,教室里虽然还比较安静,但许多小朋友都东倒西歪坐不住了,眼睛也望向了别处。

  活动组织的时间问题除了消极等待之外,还有一类为活动时间过长。在观察中发现,教师所组织的教育活动的节奏比较松散,大部分教育活动的持续时间都过长。研究发现当活动时间过长时,幼儿开始表现出坐不住,甚至是喧哗、吵闹,无法专注于活动。

  活动组织的方式方法是活动实施中的另一重要问题,Kounin的研究指出,成功管理的教师在活动一开始就能够激发儿童的兴趣,并注意在整个活动中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使儿童的活动一直围绕着教学。如果教师只是采用简单的教学方法,活动过程之中又没有辅以任何教具时,就不难理解儿童为什么会表现出不当行为了。本研究发现,组织活动的方式方法是影响幼儿不当行为的重要的课程组织因素。研究共收集与组织活动的方式方法有关的案例13例,占课程组织因素的24.5%。

  案例3年6月28日15:23

  活动情境:教学活动

  观察事件:不专心、随意离开座位

  15点15分,活动室的蓝线上,老师给全班小朋友讲今天下午要完成的练习题。老师将自己手中的练习册举高,然后开始一道题接一道题地讲解做题的注意事项。“这道题要看清楚题目……”起先,小朋友还能够集中注意听老师讲解,15点23分,时间过去了8分钟,老师仍然拿着练习册在和小朋友讲解注意事项,坐在蓝线上的小朋友开始东倒西歪,一女孩说:“黄老师,您能不能讲慢一点,我听不明白。”更多的小朋友开始聊天、嘻笑。一男孩调皮地模仿着动物的怪叫声,老师没有理会,紧接着又有3名幼儿学着怪叫起来。这时,老师点了这几位小朋友的名字,批评了他们,他们安静下来。可是,其他的小朋友也开始前后挪动,离开自己的位置。这时老师还在前边讲着注意事项:“做这道题的时候,注意是连线,不是要你画叉画勾……”直到15:30分,老师把所有的习题讲完,才请小朋友各自拿练习册回座位做题。

  案例3中,由于教师组织活动的方式方法不适当,使得幼儿无法专注于教师的活动。整个活动的持续时间虽然只有15分钟,但是幼儿却出现了很多的不当行为。教师为了让幼儿能够正确完成练习册,采用集体讲授的方式逐一讲解,单纯的讲授很难让幼儿集中注意力,因为幼儿并不能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很多幼儿表现出不专心行为,甚至有的幼儿离开座位。

  二、从静态的活动设计来看

  案例4年7月5日15:34

  活动情境:教学活动

  事件:不专心

  音乐活动上,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张人脸,脸上没有画嘴巴;准备了两段不同的音乐,一段快乐高兴的音乐,一段悲伤的音乐。活动要求小朋友仔细听完音乐后给小人画上嘴巴,表达听到这个音乐后的感受。首先老师请小朋友听了非常熟悉的《小猫跳舞》的音乐,音乐刚放完一遍,所有小朋友很快回答出这段音乐是“高兴的”,于是老师请了一位小朋友上前给小人画了一个嘴角上扬的笑脸。接下来,老师放了另外一段节奏相对缓慢的古筝曲。老师问:“这段音乐你们听完后觉得怎样啊?”“高兴的!”有小朋友回答。教师再次让小朋友回顾了《小猫跳舞》后,又放了古筝曲,可小朋友还是听不出悲伤的感觉。好几个小朋友开始左顾右盼,开小差了。老师再次播放第二段音乐时,班里大部分幼儿都在聊天、嘻笑、发呆。老师发现活动进行下去很困难,于是将话题转移到让幼儿直接给小人画不同的表情,幼儿的注意力又回到活动中……

  活动设计是在活动前教师制订的关于如何开展活动的一个既定计划,是保证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依据。活动计划虽然不是要计划活动的每一个细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依据当时的情境随机进行调整,但是如果活动设计在关键的要素和方向上出现了偏离,活动就会难以继续,这时通常容易诱发幼儿不当行为。在我们的观察中发现,因为教师的活动设计不合理、不完善导致教育活动不能顺利进行,幼儿频繁表现出开小差行为的案例并不少见。在音乐活动当中,老师本想通过此次活动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于是准备了两段不同情绪的音乐让幼儿听。小猫跳舞的音乐幼儿非常熟悉,而且音乐本身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因此在听完音乐后,幼儿很快表达出“高兴的”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小朋友的参与热情较高,老师给小人画表情的形式也让幼儿颇感兴趣,幼儿表现得很专注。当教师放第二段古筝音乐时,幼儿则表现出对这段民族乐器演奏的音乐不理解,虽然老师极力在引导幼儿,也反复通过放第一段音乐让幼儿比较,但是幼儿始终都不能听出悲伤的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开始不知所措,老师却迟迟没有放弃原有活动计划,想“继续努力”。于是乎大部分幼儿的注意力已经难以集中于活动,开始出现不专心等行为。直到最后教师认识到自己的“一厢情愿”已经无法奏效时,才调整原来的计划,改为请幼儿直接给小人画出不同的表情,此时幼儿注意力又回到了活动上。很显然,本次活动的目的并没有达到,分析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准备的音乐与幼儿对悲伤音乐的经验不够接近和吻合,因此幼儿无法说出悲伤的感受。

  研究发现,与静态的课程设计相比,课程的组织实施过程(活动组织中的时间问题、组织活动的方式方法)对幼儿不当行为的影响作用更大,这部分的案例数量占到了课程组织总比例的77.4%。

  由此可见,教师的课程组织对幼儿不当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当学习环境没有很好地回应幼儿的要求和兴趣时,幼儿就会表现出各种不适当的行为,而合理有效的课程组织则能够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满足儿童的学习需求,让儿童在活动中更多地表现出积极的恰当的行为,从而预防幼儿不当行为的出现。教师应该从自己的教育教学组织方面细致地反思,关注课程组织因素可能对幼儿不当行为造成的影响,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以引发更多恰当的幼儿行为,从而预防和减少幼儿不当行为的发生。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