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真谛
导读: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配合实施教育。我们应惊醒、应反思、应探索,什么才是真正的爱。
爱是人类一种伟大而高尚的情感,是人类借以维持自身发展和繁衍的基本力量。尊老爱幼,天下为公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现状往往使人们感叹:现在的孩子不如以前了。
今天的儿童,将是21世纪的主人,是我们民族兴旺发达,我们的事业继往开来的希望之所在。他们在“爱”的情感体验和培养方面程度如何,将是决定整个民族素质高低的重要方面之一。我们曾一度坐井观天地认为:只有在我们这个文明古国里讲关心、帮助他人。而别的国度是不讲这些的。这其实是一种偏见。现在的孩子会享受爱,但却吝啬地付出爱。这种现象在我们这里已不再罕见,而在日本、美国“道德”教育早已摆在比文化教育更重要的地位。因为心中充满爱才会对周围人和事具有探索精神。
当前我们忧虑的焦点之一,就是我国这一代儿童,特别是独生子女,敬爱之心、友爱之心、同情之心缺乏。这已成为普遍性问题。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家庭教育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已超过、抵消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影响。现在物质条件也相当丰富,使父母们误以为给孩子创造丰富的物质环境,使他们吃穿不愁。包揽他们生活上的一切,使他们少动手、少受累、少受委屈、少难过。也就是在“爱”那么充裕的家庭中反而造成了孩子的任性、易发脾气、只会索取不会付出。他们感觉那是天经地义的。不要说爱祖国、爱集体、爱别人。就是自己的父母,他们也会表现地漠不关心。我想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主人公就是我们班上的小朋友---函函。记得第一次家访看到他时,他正在“爬书架”,奶奶则在一旁护着,嘴里不停念叨着“小心,别摔了”。父母亲在饭桌前。说到这,大家可能也大致了解了函函的家庭环境:三代同堂,父母亲工作繁忙,奶奶对宝贝孙子关爱有加,关键人物函函是个调皮好动的角色。自那以后我和函函父母就很少有机会碰面。通常都是奶奶接送孩子。奶奶相当准时,可有一天意外地迟到了。奶奶边跑边喘着粗气见了我不停打招呼“不好意思,,今天看病去了。本来算好时间的,可路上塞车,我跑了两站路才赶来的。”接着就对正气乎乎的孙子说“对不起,来晚了,下次注意。”函函委屈地断断续续哭诉“小朋友都回家了,下次不许去看病嘛”不等老师开口,奶奶陪着笑脸拉上孙子往外走“好,一定不去了……”事情过后,我纳闷:平时对老师恭敬有理的孩子在奶奶这却成了霸王?
直到有一天放学,我正忙着送孩子,一转头看见函函正对奶奶拳打脚踢。奶奶转过脸去,任他为所欲为。我忙跑过去拉开函函,函函却哇哇大哭起来。象是受了多大的委屈。奶奶摇摇头,很无奈地说“我今天出门时,忘带了足球,他就不开心,发脾气。”等函函平静下来,我没多说什么,只是询问奶奶伤到哪里没有。函函见我没搭理他,一溜烟跑了。奶奶就象是遇上了救星般吐出苦水“这孩子就是这样,在家也爱冲我和他爷爷发脾气”嗨……老人的这句话该是包含了多少的无奈和失望,她还能指望下一代什么呢?
培养孩子的同情心、爱心,家庭的影响也很重要。连家人都不爱,他还会去爱谁?下面是一份令人痛心的调查“你最喜欢谁”。美国、日本的学生都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父母列在最前面的一、二位。而中国的学生却把父母的位置排列到第10位以后。这的确不能不承认父母对孩子单方面的爱,为孩子所付出的无可比拟的牺牲并没有为孩子们所理解,并没有得到孩子相应的爱这一严酷的事实。爱父母是其他一切爱的情感基础。道德教育的基本要素是儿童对父母的爱。
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配合实施教育。我们应惊醒、应反思、应探索,什么才是真正的爱。
要对幼儿进行爱心培养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体会和睦,友爱的气氛
许多宗教信仰要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做坏事、不吵架、不行骗。
这样的环境使这个圈里的人都很善良。这就是氛围的作用。
家庭氛围中父母、祖父母、亲戚朋友之间关系亲密,相互尊重、关怀、照料。孩子置身于这种和睦融洽的气氛中耳闻目染,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会养成尊老爱幼的品行,与邻里互帮互助,友好相处。对于他人的疾痛、困难,乐于相助。即便遇上不公平、不讲理的邻居,也能心平气和。长此以往,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就会逐渐学会与人和善相处,就会效仿去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总之,在这样和睦、友爱的氛围中成长的孩子,既会接受爱,又善于给予爱。
幼儿园这个大集体中,没有长辈,只有同年龄的小朋友。老师一份爱要分给每一个孩子。孩子往往不适应这种情况。同样的玩具,你想要我也想要,争执通常在这时产生。特别是小班的孩子。在家当惯了“小太阳”,他们始终认为“你们应该让我”。老师作为“法官”只有在这时毫不偏袒地告诉他们:学会谦让才能玩。故事、歌曲都成了很好的阵地。唱着“你帮我来我帮你”以榜样的力量教育孩子:谦让才是爱小朋友的表现。希望小太阳们能互相容忍对方的“光芒”。
目前,社会发展影响了家庭的和睦。为什么这么说呢?赌博、婚外恋使原本充满爱的家庭随之破裂。孩子遭遇了这么大的变故,造成了心理上的不健康。他们或者是在棍棒型家庭,或是在放任型家庭。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儿童也会形成爱心的淡薄和残缺,幼儿园应重视这群特殊儿童爱心的培养,让他们身心健康发展。也要引导小朋友对这些特殊的伙伴给予帮助、关心。曾经有过这么一件事,令我重新审视这些孩子。班中有个小年龄的小朋友,刚来时总爱哭,对小朋友也不熟悉,许多自称是哥哥姐姐的孩子拿来玩具,递上餐巾纸,还一个劲地哄着“别哭了,别哭了,妈妈下班就会来了”在一旁看着这幅情景,不免为孩子们这些大人般的关心感到欣慰。可能是孩子在这种友好的气氛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帮助弱者的情感,也或者是这群孩子本身就相当乐于助人的,只是以往没有很好表现。
2.培养儿童对师长、父母的尊敬
儿童对师长、父母的尊敬、热爱行为的培养,应从儿童早期对其进行浅显、通俗而又细致的教育开始。
首先,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离不开父母、长辈。衣食住行处处都必须有家长的关怀、照顾和帮助。要让孩子在享受的同时也学着做家务、了解长辈们的艰辛。让他们从小就了解家长的工作情况。告诉他们长辈们为了抚养孩子,每天除了工作以外,还要完成大量的家务劳动。不仅要使儿童学会体谅父辈的艰辛,更要培养他们尊敬长辈的情感。千万别让他们觉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习惯成自然,孩子遇上困难首先想到父母。遇上享受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这是“孝子孝女”的现代版——“孝父孝母”。角色的错位使一个家有些不自然。优越的物质条件与养身有道使现在“三代同堂”甚至“四世同堂”不再稀奇。这种家庭中的孙辈往往被宠得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父母即使要实施正面教育,也被老人护着。别说做家务,就连穿衣、梳洗都一概由大人包了。这份沉甸甸的爱也未必会得到回报。因为孩子们会觉得这一切都是应该的。一旦生活有所变化,就怨天尤人,毫不在乎家长曾为他们付出了多少。
加强孩子间的体验。孩子之间也会交流,说说爷爷买的奥特曼,奶奶做的狮子头。他们平时享受惯了反而麻木了。在有关敬老的教育活动中,可以让孩子说说我和爷爷奶奶的小故事。发烧时,奶奶日夜守护。下雨了,爷爷背我回家。在相互交流中体验爷爷奶奶的爱。比一比,谁都说:我的爷爷最爱我。使孩子恍然大悟:有爷爷真好。再让孩子交流我爱爷爷奶奶的小故事。比一比,谁最会体贴爷爷奶奶。有这种比较的参与,孩子对爷爷奶奶的爱也会满满的。通过教育收获也是可喜的。在歌曲活动《好娃娃》的第二天,好几个奶奶都来感动地诉说:孙子帮她倒茶,孙女帮他捶背。老师及时表扬、鼓励。使孩子找到了方向,知道自己该做的事。
及时把握有效的教育时机。把一些生活现象搬进教室。有的孩子在冲奶奶发脾气,有的让爷爷背着,有的哭着要买玩具。孩子置身于情景中,他们的身份是旁观者。他们会很公正地评判孰是孰非。这时候,用些暗示的话语。只需暗示,孩子早已心领神会。暗下决心:再也不这样了。孩子洋化了,过上圣诞节了。在重阳节来临时别忘了提醒孩子。这是中国传统的老人节,该为爷爷奶奶做些什么。抓住教育的有利资源,请爷爷奶奶来作为课外辅导员,讲讲过去的事情。生活的艰辛,时代的落差。。。。。让孩子们尝试一下窝窝头,米汤度日的时代。让他们也知道没有老一辈的打拼就没现在的好日子。忆苦思甜,把一次的动画片时间换成一部抗战时代的电影,或许深奥,却也能引起孩子的注意。思考草根与面包,牛奶之间的差异。
其次,要让孩子尊敬老师的工作。老师对孩子来说是神圣的。他们会对家长无礼,但绝不会在老师面前耍赖。孩子有什么缺点,家长没办法解决的,总会求助于老师。许多家长说“你们老师的话顶用,他们肯听”。老师哪来那么大魅力?这主要也是因为老师对孩子的要求从一开始就是严格的。对每个小朋友都是一样的。告诉他们其中的原因,体会老师的用心良苦,可能孩子还不能很好体会到,但这种教育就是为了使孩子能快些懂道理,理解老师。
3.在实践中进行爱的行为的训练
培养儿童的爱心,必须在实践中让他们进行爱的行为的练习。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抓住一切机会培养他们的同情心、怜悯心;另一方面,有意识地创设良好的环境,对他们进行练习。
孩子一般较喜欢小动物,小白兔、小花猫……在玩弄小动物时,适时教育他们对小动物应爱护,引导他们产生保护弱者的意向。
利用童话、故事等手段培养儿童的爱憎分明。同时,激发他们对一些善良、弱小、悲伤的人的同情心。进一步引导他们产生对这些人与事表达自己爱心的愿望,并教给表达的方式。
比如:奥特曼。这是小朋友的最爱。奥特曼哪来的饿这么大的吸引力呢?奥特曼是英雄,他往往会在人类最需要他时出现,帮助弱者使奥特曼形象高大。许多小朋友喜欢模仿奥特曼的动作、语言,因为他会帮助别人,是英雄。讨厌怪兽,因为它们给人类带来灾难。从中可以看出:孩子是天真的,喜欢美好的事物。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去引导孩子。告诉他们除了打打杀杀还有许多的方法去帮助别人。让他们知道如何去爱善良的事物,如何去宽容对待曾经不美好的事物。
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指导孩子在实际行动上做一些具体事。如:父母下班回家,递上拖鞋;当孩子想吃水果、糖时,教育孩子应先发给在场的所有的人,最后才能自己吃。当邻居或亲友的小孩来家时,应让孩子拿出自己心爱的玩具与小客人共同游戏,也可将其喜欢的食品分给小朋友共享。当父母做家务时要教育孩子做小帮手。小朋友生病没来时,要予以关心。对能力较差的小朋友应予以帮助。使儿童逐渐养成利他主义的行为习惯。
总之,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利用点滴机会并设定环境训练儿童表达爱心的行为。如果我们的儿童既被爱,又会付出爱。从爱父母,到爱祖国,爱这个地球。那么,我们祖国的新一代将不仅是个爱国主义者,而且还将是国际主义者。那么,我们的社会将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