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幼教网

全国站
幼教网

三句半的探索与实践

来自网络 2009-08-22 22:46:44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导读:民间艺术是美的、综合的、智慧的艺术,是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教师有必要、有责任做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者,让幼儿从小浸润在民间艺术的海洋中,吸取养料,并把民间艺术发扬光大,走向世界。

  民间艺术是美的、综合的、智慧的艺术,是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教师有必要、有责任做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者,让幼儿从小浸润在民间艺术的海洋中,吸取养料,并把民间艺术发扬光大,走向世界。

  如今外来文化的冲击使我们年轻一代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意识已日趋淡薄,就如“三句半”、“二人转”、“唱双簧”等一些民间文化的教育即将远离我们,然而在这些艺术文化教育的领域里,蕴藏着取之不尽的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因此,面临着这样的危机,我国许多艺术名人用尽一切办法来挽救即将要失去的艺术生涯。如:著名小品演员“赵本山”,他亲自开辟了“东北二人转”这一艺术之道,让全中国、全世界的人通过欣赏,充分体验艺术美,从而来领悟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艺术,中国民间艺术教育是那么的永保青春,发扬后人能继续延传下去。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电视上看到了这样一个文娱节目,有四位主持人串联在一起,前三人每人说一句,最后一位说半句,接着就敲锣打鼓走一圈,然后又往下说,挺有趣的。当时我不知道那是什么民间艺术,后来经打听,原来那就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三句半”。因此,通过观看了那次的精彩表演后,一个大胆的念头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决定向“三句半”挑战。

  三句半具有风趣、幽默、诙谐、滑稽等特点,是一种隐语的文学游戏,也是一种说话的技艺。可是对与学前儿童来说有点困难,它不久要有语言的组合,还要具备表演的技能。但是正由于有了这些压力,使我产生了动力,能让我得到了初步的尝试,在实践与探索相结合的过程中,有了一定的收获,孩子的语言表现力和创造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这学期中,我是这样开展的,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选择的内容、确定的目标要符合幼儿的年龄。

  语言来自于幼儿的生活,不同年龄的幼儿发展水平也不同,因此,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选材很重要,确定的目标也非常重要。内容要贴近幼儿的,是幼儿熟悉的,因此在我初次上三句半时,我就自编这样一个活动内容《去外婆》,整首儿歌朗朗上口,小朋友初次接触这种形式,非常高兴。可是在活动中,却碰到了许多的困难,要求过高,而在此活动中完全是文字,孩子难以接受。可是,我在一次听课的过程中,当时那位老师上的形式也是三句半,其内容是三句半《假如我是孙悟空》,我发现她的选材非常好,很切入幼儿的生活,而且幼儿对这里面的人物“孙悟空”这一形象了解的很透彻,因此,整个活动很轻松,孩子们的兴趣也比较高。

  两堂课的比较,我深有体会,任何一节课,首先考虑的就是自己所选择的内容和确定的目标是否适合幼儿,最好是来自于幼儿生活的,是幼儿所熟悉的。

  二、给与孩子自由发挥的空间,使每个孩子都能展现自己。

  每个孩子的语言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爱说,喜欢在集体面前表现,有的孩子很腼腆,害羞,不愿意在集体面前表现。正由于有这样的现象,我故意把有关三句半的内容图片张贴在墙面上,让孩子们去学习、去巩固、去表演。

  每次点心过后的那段时间里,就是小朋友高谈阔论的时候,他们有时三个五个就凑在了一起,开始朗诵他们的“三句半”了。就连平时不善于表达的小朋友也能在这个时候表现自己了。要是问起他们,你们怎么这么开心呀?他们就不约而同地说“老师,这“三句半”太好玩了,我们都很喜欢。”

  因此,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老师要给于每个孩子一个展示自己的小舞台,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一个可以尽情表现的机会,多留一点空间、多给于一点时间给孩子,从而来提高自己个方面的能力。

  三、接纳孩子的意见,满足他们的需求。

  孩子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着好奇,爱问也是他们的专长。因此,在三句半《逛公园》这一活动中,有这么一句话“看见烟头真讨厌”时,陈超小朋友站起来说:“老师,我有个问题,我觉得“讨厌”这词不好听,我想改为真“可恶!”我就问他:“为什么?”他说:“觉得这样好念一点。”接着,高鑫宸小朋友也提出了问题:“老师,什么是操劳呀?”于是,我就直接告诉了他:“操劳就是辛苦的意思。”“噢!那干嘛不叫“辛苦”呢?当时白了他一眼,又不耐烦地说了一句:“你烦不烦呀,怎么老是打岔呀。”接下来的活动中,小朋友再也没有问了,而高鑫宸小朋友的情绪很不好。其他小朋友也是如此,一节活动也就草草了事。

  在我们的任何一节活动中,经常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因此,教师因改变“白眼”这种不良的行为,这样会给孩子带来情绪低落、失去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采纳孩子所提出的宝贵建议,同时还应表扬、鼓励这种敢说、敢问的孩子,增强他们的自信性。如果当时我能用正确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话,我想那次活动一定是非常成功的。

  四、利用身边资源,积累知识和经验。

  孩子的知识积累往往来自于幼儿的生活,因此,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是不可缺少的。孩子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家庭,来源于整个社会。他们从自己身边走向周遍地区,走出家庭,走向世界,从而来不断积累自己的知识经验,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库。就如三句半《夸石庄》来说吧,他们是土生土长在这个美丽的石庄小区,对石庄的面貌有着很深的了解,可是要让他能用三句半的形式来描述的话,那是一难点。为了能提高幼儿的兴趣和积极性,进行了以下的措施:

  1、发动家长收集一些有关本家乡(石庄)的照片(一些景点),让幼儿通过认认、说说、讲讲,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2、发动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游石庄”这一活动,让家长向孩子讲讲石庄的变化与新面貌,从而来丰富幼儿的词汇。

  3、带领幼儿走进社区,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说说我们家乡的变化。

  4、发动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活动,一起来学习仿编属于我们自己的三句半。如:我班根据幼儿的一日生活常规,进行仿编三句半。幼儿对自己的一日生活是非常熟悉的,因此,在孩子们的语言讲述与家长们的记录相结合下,孩子们创编出来的三句半还真的不错!

  另外,在我们的平时教学活动中,无论是一件事,一个故事或一首儿歌,在他们熟悉的基础上,我们都会用三句半的形式进行创编,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有时也能编上一段。

  五、“三句半”应贯穿于其他艺术领域之中,从而来培养幼儿对民间语言艺术的兴趣。

  “三句半”她它的特点就如上述所说,它具有风趣、幽默、诙谐等一些特点,它是一种语言艺术,而仅仅处于这种艺术领域里是不够的,孩子们刚刚接触它,对它的结构还不够了解,久而久之,孩子会失去积极性的,导致没有兴趣。因此,在每个教学活动中,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幼儿,让幼儿的兴趣再次提高。

  1、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来帮助幼儿,从而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孩子们对文字比较陌生,他们往往是通过图片来帮助自己,让自己获取更多的知识。为了帮助幼儿对儿歌的掌握和理解,我就把儿歌内容分解成若干份,每一段三句半画成一张图,让幼儿边看图谱边学习儿歌,孩子的积极性很高。在熟悉的基础上,我就把这些图片张贴在易于幼儿看得见的地方,让幼儿有事无事地去看一看、读一读。

  2、将三句半贯穿于音乐之中,提高幼儿对语言艺术的兴趣。

  孩子们喜欢音乐远远胜过与语言,如何来提高幼儿对民间语言艺术的兴趣呢?这也许是我们只得讨论和研究的问题。

  我们可以借助一些民间乐器(如:锣、鼓、拨等),通过观看成人上台的精彩表演三句半,然后来熏陶幼儿的情操,从而来提高幼儿对民间语言艺术的兴趣。在此,教师要给于幼儿表现的机会,为幼儿创造空间,创造条件,鼓励幼儿人人参与。

  以上这些是我在这学期中对“三句半”的一些探索与实践,虽然孩子们对“三句半”这种形式的结构有了初浅的了解,但是,这远远不够,由于教师——我缺乏有关这方面理论的支撑,所得的信息是寥寥无几,因此在平时的实践过程中出现许多的不足,还希望各位同行姐妹们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能多多帮助我,让我们朝着共同的目标去奋斗——把我们的民间艺术教育搞得有声有色!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