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幼教网

全国站
幼教网

尊重孩子与师幼互动

来自网络 2009-08-24 21:19:31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导读:师幼互动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表现形态,存在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表现在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领域,并对幼儿的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重要影响。

  一、主题内涵:

  师幼互动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表现形态,存在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表现在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领域,并对幼儿的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重要影响。《纲要》中明确提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观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随着《纲要》的贯彻落实,教师的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教育行为不断改善,教师已有意识地通过积极的互动提高教育的有效性。但在深入研究、分析后,却发现在师幼互动中,教师更多地关注幼儿在建构等创造活动中的行为问题,而忽视与幼儿积极、有效的情感交流,从而使教师的教育和与幼儿的互动显得很消极和被动。在我国目前的幼儿教育实践中,还是有大量受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影响较深的教师,喜欢儿童听话守纪律,而且不善于捕捉幼儿感兴趣的问题,对幼儿行为的领悟能力不强,表面上是给儿童提供自由活动的条件和机会,但从心理出发,还是不希望孩子超出教师限定的范围去进行探索、发现和创造。这实际上就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现。

  二、案例描述与分析:

  主题活动《各种各样的汽车》刚开展不久,为了开展建筑区活动,中一班张老师请小朋友从家里带来了各种汽车玩具。张老师请幼儿用废纸盒做了楼房,用废塑料瓶做了小花,用绉纸做了草地,还投放了各种大大小小的积木。借这些材料,来引发孩子建构立交桥、交通岗等。

  分析:3-6岁这一时期的幼儿好动、好奇、好问,他们容易对外界具体形象的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富有幻想和想象。因此,幼儿园的物质环境不但要丰富,而且应具有趣味性。这个案例中教师非常注重环境创设的趣味性。另外,教师还注重利用废物布置环境,让幼儿在动口、动手、动脑中体验活动的快乐。其次,教师还注重让孩子参与环境的创设,充分体现孩子的主体性,发挥了孩子的主动性。

  孩子们看到各种各样的汽车,非常感兴趣,都想在建构区玩。孩子们在建筑区玩得热火朝天,他们不是把汽车开来开去,就是把小花、小草自由挪位。这时,张老师走过去进行引导:“我们能不能给汽车搭建车场,修建宽阔的马路,让汽车跑得更快?”孩子们对张老师的建议并没有太大的反应,他们还是自得其乐地进行着自己的游戏。

  分析:从案例描述中,我们也看到了孩子的兴趣点是各种玩具车。他们爱把车开来开去,不知厌倦地重复这样的活动。所以,不管教师怎么引导,孩子们不以为然,仍然玩着玩具汽车。从这里也看出张老师并没有真正地理解孩子的行为、理解孩子的兴趣所在。教师对幼儿行为的领悟能力最重要的一点在于理解孩子,结合幼儿的个性特征及其所处的场景对他们的行为做出全面的认识。以“平视”的眼光看待幼儿,要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从孩子的视角去看待他们眼中的世界。多关注孩子们那些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表现,并去考察一下他们行为的理由。案例中,当孩子感兴趣于把车开来开去时,当孩子经教师反复引导,还是无济于事时,教师就应该根据孩子的行为来分析孩子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中班孩子虽然看过马路,但对开车的规章制度却了解很少,更没有考虑到乱开车容易造成事故等后果。

  于是,张老师便加入了他们的行列,和孩子们一起搭建马路。

  “你们看汽车应该在哪里开呀?”

  “马路上。”

  “那我们先建马路吧。”“好吧!”只见浩浩小朋友马上答应了。其他孩子没有说,只是呆呆地看着张老师。张老师见小朋友没有反对,便开始与孩子一起搭建起公路来。在张老师的指挥和带动下,不一会儿,马路就初具规模了。张老师接着引导:“觉得这里还少了些什么,我们再建个交通岗好吗?”“好!”孩子们一起响应。“那好,我看你们谁能把交通岗建好!”为了不干预孩子们的活动,发挥孩子的主动性,张老师说完,就离开了建筑区。

  分析:张老师见自己的引导失败了,想借参与幼儿的活动来激发孩子建构活动的兴趣。从这里也看出,她非常注重幼儿的兴趣激发而不强迫执行。但从她的指挥行为来看,她有些急噪。见幼儿没有积极响应,她便采取亲自指挥孩子建造公路来达到建构目的。虽然孩子暂且跟着教师的思路开展活动,但孩子最终没有什么获得,被剥夺了一次自主创造的机会,孩子的依赖性在教师一次次的代替中会悄悄滋长。其实,幼儿的创造行为随时都可以发生,作为教师不能急于给予孩子、代替孩子,而应该有足够的耐心“等待”着孩子在活动中主动学习。要通过细致的观察,及时发现幼儿游戏活动过程的需要,尊重孩子的意见、想法,允许不赞同老师的提议而按自己的想法进行游戏,通过对幼儿活动中的环境、材料以及根据幼儿兴趣点等,给予幼儿隐性指导。

  十几分钟后,张老师回到建筑区,眼前的景象却让她大失所望:孩子们不但没有建交通岗,反而把已经建好的马路、公园全掀翻了!孩子们依旧快乐地玩着汽车。

  分析:张老师的离开是为了发挥孩子的主动性,但最终孩子没有跟着张老师的意愿进行建构。而这次建构活动也失败了。

  三、体会与反思:

  从案例中,张老师能根据主题开展活动,而且注重物质环境的创设。为充分利用环境隐含的教育内容生成活动,她利用废旧物品做了许多建构辅助材料:小花、小草等,意在引发孩子的建构兴趣。另外,张老师开展区域活动时注重创设一个安全、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这种环境能使幼儿的先天潜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实现;能有效地发展幼儿的创造能力等。几次的引导失败后,张老师依然非常耐心,没有任何责怪孩子的心理,而进一步想通过自身的参与来促进建构活动的进行。但我们发现,这次建构活动最终失败了。寻找其问题根源,我们也看到了一些问题。

  首先,我们看到张老师虽然也注意到对孩子的引导是失败的。《纲要》中明确提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观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张老师虽然几次给予积极的引导,但却没有真正地激发幼儿的动机,原因是她没有真正了解、关注孩子的兴趣和需要,没有以“平视”的眼光看待幼儿。成人对于玩车,首先想到的是开车的道;而孩子对于“车”却只是车的造型车的声音以及开车的声音,而对于开车的一些交通常规没有直接体验。因此,不管教师怎样引导孩子进行建构活动,孩子们只顾着把车开来开去,没有跟着教师的预定目标走。

  其次,在案例中,张老师发现自己的引导并没有引起幼儿的兴趣,又想借助共同参与来激发幼儿建构活动的兴趣。虽然张老师意识到发挥孩子的主体性,但在建构活动中却不经意地流露出原有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她没有征求孩子的想法,只是引导孩子照着自己的想法进行建构。有些孩子似乎是按照老师的意愿活动起来了,但那仅仅是服从老师的权威而已。因此,老师一离开,孩子们又回到他们原来的游戏上了。从这里也告诉我们:当教师要参与到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中时,促进真正的师幼互动,就必须以幼儿的“合作伙伴”的身份并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幼儿的行为,并给予积极的引导和帮助。这里要强调的是帮助孩子并不是包办孩子的活动,而是适宜的引导,给孩子提供支架,促进孩子探究活动的延伸。

  由此,我们想到教师在设计任何形式的教育活动时,都要建立在“以人为本”、“尊重幼儿”这一教育观、儿童观的基础上。只有建立在真正尊重孩子的前提下,来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才能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关系。

  一、关注、尊重他们的兴趣、需要。

  兴趣是幼儿学习活动的助推器。有了兴趣,幼儿才会主动探索学习。教师要尊重幼儿的兴趣,只有当教师真正做到关注孩子们的兴趣点,并能适时适宜、机智巧妙地激发、引导幼儿对周边熟悉事物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让教师的教育目标与幼儿的兴趣一致。那么,我们的生成活动才有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案例中,幼儿的兴趣是“开车”,教师不能直接中断孩子感兴趣的活动,而应该在尊重孩子的已有兴趣的前提下,巧妙引导和激发幼儿新的兴趣点。

  二、抓住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为幼儿提供“脚手架”

  以幼儿为本,要求教师不但要关注、尊重孩子的兴趣点,还要关注了解他们的原有知识经验和发展水平。依据孩子的“最近发展区”来创设环境和提供材料,让幼儿有更丰富的感性经验。幼儿只有具备一定的认知经验,才能充分发挥孩子的创造行为。在让孩子在建构活动前,我们首先应该组织幼儿观察城市公路,了解“为什么要有立交桥?”“为什么设交通岗?”“交通警察怎样指挥”等一些常识问题,给予感性的认识。然后在建构区提供公路图和公路建筑图,利用丰富的环境和材料为幼儿搭建“支架”,从而促进积极的师幼互动。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幼儿内在动机,促进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

  教师是促进幼儿创造活动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当幼儿出现问题时,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帮助和引导,使幼儿的探究活动顺利进行。“以幼儿为本”,就是要帮助幼儿成为学习、发展的主人,注意学习过程中激发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这是促进师幼互动的关键所在。当孩子在玩车时,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其中,给幼儿提出具有挑战性、能引发幼儿新旧经验之间冲突的任务:“这么多车开来开去,会撞车的,怎么办呀?”引导幼儿意识到问题和冲突,以引发、促进幼儿更有价值的主动学习和创新行为的发生,即将幼儿兴趣点引导到建构交通岗或者立交桥上来。

  四、教师应增强对自身行为的反省能力。

  研究者发现:在教师众多的自身特征中,对教师与幼儿关系状况最有影响力的不是教师的学历水平或性格倾向,而是教师个人所具备的反省能力。如果一个教师能够在教育实践中注意思考幼儿园内发生的每一件事情对幼儿发展的意义,留心自己的行为对幼儿情感体验的影响的话,那么,教师使会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对幼儿采取积极的支持性的行为,从而与幼儿形成和谐的师幼关系。如果教师只单纯着眼于某项教学任务、工作计划的完成,那么教师可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做了大量的总结,也不可能给师幼互动的状态带来明显的改观。案例中,当教师多次引导,孩子仍然投入玩车活动时,教师就应该进行反思:孩子对建构活动是否感兴趣?幼儿是否已具备哪些关于交通的感性经验?应该有哪些方面的前期准备?环境创设是否存在着缺陷?提供的材料是否恰当等等问题。

  四、相关问题思考:

  1、关于“尊重孩子”的涵义。

  “尊重孩子”包括的内容很多:尊重孩子的想法;与孩子平等交流;赏识孩子的才能;尊重孩子看法和观点等等,它不能单纯地理解为不用粗话骂幼儿,不用冷漠、厌恶、鄙视的表情看幼儿,不阻止孩子的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尊重幼儿要走进儿童世界,倾听孩子的心声。”教师要作到真正的尊重孩子,首先把儿童看作是与自己平起平坐的人。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幼儿阶段是人一生中的重要时期,有许多不同于成人的身心特点及学习和认识的方式。另外,教师要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2、教师的角色定位问题。

  教师的角色定位直接影响积极师幼互动的建构。在师幼互动中,教师决不是简单的管理者、指挥者或裁决者,而是良好师幼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往机会的提供者、积极师幼互动的组织者和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只有对自己的角色进行正确的定位,才可能在实际中更多地关注幼儿的实际情况和主体发展,关注幼儿的情感需要。首先,要把握好教师的自我定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如果把握不清角色的界限,便会在角色串位。教师始终不能超越“主导”,成为“主体”。案例中,张老师超越了“主导”越组代疱,活动中指挥孩子建构活动,结果适得其反。其次,要做一个“听众”和“观众”。即全神贯注地关注孩子,倾听他们的言语,观察他们在各种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分析他们的心智发展,找出他们当时所遇到的问题,把从孩子那里听到的信息或者是观察到的具体行为方式认真地记录下来,以作为日后和孩子家长共同做某项决定时的第一手参考资料。再次,要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并为他们搭建一个合理的支架。3、反思应成为教师的需要。

  新的时代,呼吁新型的教师。提高教师的业务素养是当务之急。幼儿园总通过多种途径让教师进行理论培训。可以说,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论并不缺失的,但在实践过程中,却无法把新课程理论转化为课堂的实践。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在平时教育教学活动中,不习惯于反思。总是追求即时效应,不善于针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获得的经验进行思考。有些教师为了取得高学历而不断进修,最终理论知识如何扎实,都无法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实际上,教学反思,是获得教育教学经验的最好途径,是提升思想的最佳方式。我们不仅要做好一个教师,更重要的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