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幼教网

全国站
幼教网

建国60年记忆:我家住房的5次变化

幼教网 2009-09-18 15:16:44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已过而立之年的我,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我家的第一套房子——那是靠着爷爷奶奶住的老堂屋的一间茅草房,面积不足十平方米,这就是爸爸妈妈当年结婚时住的房子。房子低矮狭小,没有窗子,冬冷夏热,因为时常漏雨,每年夏天都要翻盖屋顶,翻盖时经常掉下才鼠、麻雀甚至蛇等小动物来。

  70年代末期,随着姐姐和我的先生出生,房子越发显得狭窄。巧的是,当时村里一位本家因工作调动,家属跟着去了青海,我们就借住进了本家的两间瓦房。虽然房子很旧,但比茅草屋亮堂了不少,刚住进去时姐姐见人就指着房子说“大屋屋,大屋屋”,直到今天,已过花甲的爸爸还时常提起此事,每次都心酸的掉眼泪。这两间房子我们一家人既当卧室,也当厨房,我和姐姐就是在这个借助的房子里度过了小学生活,给我们贫穷却不乏欢乐的童年留下过温暖的回忆。

  家乡有句俗话: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意思是说借住在别人家,房子再好那民不是自己的,而且实在不是一件很光彩的事,爸爸就想盖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当时农村最好的房子是那种砖土结合的房子——一米以下的用砖累起来,中间填上碎砖或石块,上面再用混和着麦秸杆的泥土累起来。这种房子建造过程很长,因为除一米的地基以外,上面的泥巴要分阶段进行加高,一次只能加高一杈(约一米高),那墙厚度大约半米,等泥巴全部干透后再加高一次,如是者三。在我模糊的印象中,这套三间的房子断断续续盖了两年才最终建起来。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家里经济状况明显好转,我们兄妹几个渐次长大,因为要腾出一间放粮食和家什,三间土房根本就不够住了,父亲又有了盖大房子的计划。为了多攒些钱,家里十多亩责任田里基本都种上了收益相对较高的棉花,种棉花是什非常耗体力的活,一家人都很辛苦,几年下来,终于积攒了5000多元钱,在我初中毕业那年,五间宽敞明亮的砖瓦房终于盖了起来——这是我们村里第一套纯砖瓦的“明三暗五”式的房子,盖起后在十里八村引起了很大反响,成为许多人家赶超的榜样,我们一家为此自豪了很长时间。后来,村民越来越富裕,砖瓦房越来越多,一些人家还盖起了两层小楼,我们家的房子也失去了昔日的光彩。

  房子盖起后,我们兄妹四个先后读了高中和大学,花费不菲。为了增加收入,爸爸承包了村里的大窑厂,凭着辛苦和智慧,把我们几个都供应到大学毕业。去年,爸爸说这套房子用了二十多年了,地基略有下沉,有两间还漏雨,想把房子翻盖一下。爸爸说的是实情,但我们几个都不同意,因为我们兄妹都在外地工作,很少回去,老家只有他和妈妈两人,前几年又新盖的四间东屋就足够他们住的了,实在没有翻盖老房的必要。但爸爸没听我们的,不声不响地就把当年给我们一家带来荣耀的老房子扒了,用别人给他的15万元劳务费(爸爸为一家窑厂做厂长)在原地基上盖了套300多平方米的别墅——包括他的孙子辈在内,每人一间!别墅里还装上了土暖气,铺了瓷砖地板,买了新沙发,别提多气派了!我们家再次成了邻居们羡慕的对象!

  不经意间,时光流过了三十年,我们家的房子五度变化,它们和我们“70后”这代人一样,经历了一个家庭的巨大变化,铭刻了一个时代的沧桑络印。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