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60年记忆:父亲与皮夹克
我的父亲是一名工人,在我记事以来,父亲总是忙忙碌碌,这种忙碌的习惯直到退休未变.但在父亲忙碌的影子中,给我影响最深的是父亲的服装.
我是六十年代出生的,当时三年困难时期刚过.那时的人们生活顾及温饱就倍感幸福了,营养?想都不敢想。何况父亲是一家之主,是一家人生活的经济来源之主.在我的印象中,父亲整日穿着蓝色的劳动布衣服,虽也换洗,但换洗的还是同样的质地,同样的色彩,同样的款式。不一样的是,服装的颜色变淡了,有时还带着些小补丁。
有一次,母亲讲起父亲的爱好。父亲(山西人)曾经在张家口工作,那里气候寒冷,到了冬天人们要穿皮袄,戴皮帽。可是父亲与母亲刚组建家庭,生活拮据,每月工资刚够消费,买不起皮袄,只能穿棉袄。他想着以后生活富裕了买件皮袄。不,哪怕买件皮夹克也好。可是,之后因为孩子们的出生,家庭消费渐多,生活水平也日渐下降,父亲再也不提夹克的事情了。
听了母亲的介绍,我把夹克的事情放在了心底。
父亲是全家最辛苦的,有他的付出,才会有我们姐妹的成长,然而父亲却不是全家最宠爱的。新衣服给女儿添,新鲜食品让儿子吃。父亲从来没有一句怨言,我们也从来没有发现家庭生活的不公平,坦然的接受着,幸福的享受着。
在我上中学时,父亲的服装终于有了改观,开始穿上了的卡,的确凉的衣料。虽然他不说有多喜欢,可是从母亲的埋怨中可以感受到。母亲常说:你看你,好衣服穿上身就不脱,都发黑了,你也换换吧。在母亲的再三唠叨下,父亲不情愿地换下来。
时间过的好快,姐妹们渐渐长大,相继出嫁,而我也参加了工作。我与父亲在一个单位工作。在一起才发现父亲是工作能手,单位里有新任务时,他常常担任,遇到紧急任务还要加班加点。那时候,父亲开始在家里有了特殊待遇,平时可以喝点小酒,抽点好烟(两、三块),但那种消费还是有计划的。不过父亲的服装也有了大变化,穿上了呢子大衣。你看他的得意劲儿,就象个大小孩。那呢子大衣,一冬天都不下身,直穿个过瘾!
九十年代初,我成家了。有了自己的家,就要过自己的小日子。
春节眼看着临近,要给老公买新衣服时,无意间看到一间皮货店。我随意走进去观看,那琳琅满目的服装,令人眼花缭乱。当走到男装区,我看着看着,突然想起母亲曾经讲过的故事。我想:父亲,黄土埋半截的人了,辛劳一生,到现在还没有实现当年的愿望,真是遗憾!作为女儿,如果不能帮父亲实现这个愿望,那我会遗恨终身!
思考再三,我决定为父亲了这个心愿。经过精心挑选,我花去一个月的工资,为父亲选了件棕色的夹克。
当父亲看到夹克,乐得合不拢嘴。可是,还说:我老了,穿这么好的衣服浪费......
浪费吗?当看到父亲的笑容,我觉得自己不是浪费,而是大赚。赚到了老人的开心,顺心,称心!
之后,每年的冬天,父亲都要拿出那件皮夹克来穿。直到小妹为父亲添置了羽绒衣,父亲才穿的少了。
前年,听说父亲给皮夹克换了主人,把他送给了老家的叔叔。
父亲如天下所有的父亲,他们不停地为家人创造,改善家里的生活状况。他们对自己一向很吝啬,而对家人无所求。他们满足于子女的一条烟,一瓶酒,一件衣服,一个电话......他们的幸福很简单。而这种简单的幸福,我们往往却忽视了,造成老年人苍凉的孤独生活。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愿天下老人都有一个幸福,安康的晚年。儿孙满堂膝前绕,欢声笑语窗口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