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弹性入学困难重重
日前举行的国际儿科精英论坛上,有专家提出建议制定更加灵活的入学制度,变规定6周岁入学为家长在医生指导下,根据孩子的心身发育成熟度,自主选择让孩子在5岁到7岁之间入学。“弹性入学”的建议提出后,引起了家长、医生、学校和教育专家的热议。
“弹性”多数支持
“如果孩子可以自由选择5岁、6岁还是7岁上学,你是否赞同并如何选择?”随机采访时,孩子们众口一词:“晚一年好!幼儿园‘白相’多好,小学太累了!”
家长们普遍对“弹性制”表示赞同,但对于“提前”还是“推迟”,意见不一。多数家长认为孩子早上学合算,将来早毕业,谋职有年龄优势;也有部分家庭则赞同推迟入学,孩子心智更成熟、接受能力强,学习负担会相对减轻,“上学将变得更愉快”。
从事小学教育40多年的阳浦小学校长张治认为,入学年龄不该一概而论,而与教材难度密切相关。一年级课程要求如果“低幼化”,孩子学起来很愉快,那5岁上学也无妨;但目前一年级语文识字量、数学计算技能要求较高,孩子入学后不适应的地方可能较多,适应周期普遍延长,为了适应教材,可以推迟入学。
“弹性”困难重重
虽然赞同居多,但不少专家指出,在现有条件下实施“弹性入学”,困难重重。
首先,如何衡量孩子“具有能够入学的成熟度”?新华医院儿保科主任张劲松说,这种“成熟度”绝非可以识多少字、会做多难的算术题来量化,而是一个综合的评估体系,包括:智商,指理解、记忆、注意力以及空间知觉等认知能力;生理条件,如大小肌肉的发育程度,对孩子能否长时间握笔写字有一定影响;社会适应性,一些孩子虽然很聪明,但无法和同学们建立起良好的伙伴关系,对小学比较严格的行为规范也不适应;最后还有情绪的调控能力,即通常所谓情商。但目前国内尚无通行的标准可以考察孩子的入学能力,即使建立或引进了标准体系,如何与现在的课程体系衔接、由教育部门还是医生来进行测试也是个问题。
张治担心,如果马上推行“弹性入学”,容易成为不执行《义务教育法》的借口,造成入学混乱,影响义务教育的实施。静教院附校校长张人利说,“弹性入学”可能引起每年入学人数的不确定,学校师资、校舍等教育资源难匹配。
专家最大的担忧是,大量家长“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误区,会造成“扎堆”提前入学。家长高先生的说法很有代表性:“人家的孩子都5岁入学,我家的7岁才去,除了白白耽误2年、错失很多良机外,还是明显‘示弱’的表现!”目前,多数家长在孩子幼儿园时就提前学习小学课程,以便超越同龄人。在这种心态的驱动下,实行“弹性入学”可能变成5岁入学,让孩子更早地承受学业压力,而有违“弹性”的初衷。
“弹性”是教改方向
“弹性入学”虽不可能马上实现,但专家认为,这个建议的提出,体现了社会各界正逐步树立“以孩子为本”的理念,值得充分肯定。
儿童入学年龄问题,不仅是一个挑战性的医学课题。专家指出,发育儿科医生应主动和教育界人士加强合作、共同探索,尽早提出一个基于儿童发育水平的、与现有课程体系相衔接的儿童入学能力测试。医生还负有指导家长的责任,帮助他们更加理性地根据孩子的发育水平选择入学年龄。
对教育界而言,“差异”化教育代表着教育改革的方向。张人利提出,目前的教育体系中,还有很多“一刀切”、“齐步走”应该改变。如课程设置,不同学校生源不一样,应寻求最合适学生的实施方案。如课后作业,有些同学“吃不饱”,有些同学做不完,应该因材定量,提高效率,减轻负担。
推而广之,推进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应更多借鉴“弹性”的智慧。虽然“弹性入学”目前全面实施不现实,但是否可以允许少数地区的学校,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进行小范围试点,通过实践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推进“弹性入学”这一先进理念的中国化?同样,学生冬季长跑、“晚托班”等,许多问题并非只有唯一答案,何妨给学校预留点探索的“弹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