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6的加法 反思活动
我们要努力探索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和形成幼儿主动学习的教育行为策略,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提高!
在第二次的课例中,冯巍老师注重了第一次老师在个别化活动中所欠缺的内容,如:1、在材料的投放上注重了层次性和丰富性,让幼儿能够从多个侧面来寻找数字宝宝“6”的秘密。2、在活动中老师更加注重观察,激发幼儿对数字的兴趣,培养幼儿合作的意识和积极思考的能力。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和图形无处不在,对于成人来说要发现它们的存在这不足为奇,但相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他们并不能理解数和图形的抽象思维,因此我们通过开展这一活动来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现总结出以下两点体会:
1、数和图形的结合
旧的教学模式是把数和图形两者分开教的,而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凡是单纯地教幼儿学数或是认识图形,孩子们都表现出并不乐意接受的态度,但是当我在组织开展“找朋友”“图形游戏”“有趣的房子”等活动时,利用了数和图形结合的方法,从形象的几何图形入手,把抽象、理性、枯燥的数学启蒙变为丰富生动的数学活动模式,这不但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而且还能激起幼儿自己从生活中挖掘数和图形的求知欲。
2、存在问题和改进方法
由于孩子们的认知特点和图形组合的多变性的关系,孩子们对图形的理解都不相同,因此有碍于我的教学,如:在超市购物,大部分孩子会说卖了多少钱,但是和自己的记录不相符。
在幼儿回答出问题以后,老师把相应的图片来进行演示,使幼儿看到了两个数的合并过程,又看到了合并的结果。具体了理解了加法的含义,也就将具体的情节转化成了数学问题,最后转化成了算式。
反思:
转化的本身是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实现转化,既能促进幼儿把握数量关系的实质,又培养了幼儿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要引导幼儿逐步掌握转化的方法和要求。转化训练,一方面是符合幼儿思维的水平和特点,另一方面要让幼儿参与转化的整个过程。从而提高幼儿抽象、概括的能力。
第三次反思
在第三次的课例中,陈晖老师注重了在个别化活动中,老师怎样的介入是适时的,适宜的?老师应该怎样介入?材料的投放怎样能够体现出数的概念?如:排序、分类、集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