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发黑的苹果羹(2)
就这样,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推翻了第一个原因。由于孩子们做苹果羹放入的作料不一样,使用的容器也不一样,因此第2、3条原因还是不能确定。我请孩子们再次回家做苹果羹,这次要求孩子们只放苹果,不放其他作料,分别用不同的锅去煮,并把用的锅和相应的结果画下来。
第三天孩子们带着自己的实验图兴冲冲地来到幼儿园,我把他们的实验图都贴在黑板上,通过讨论、分析、比较,孩子们终于发现苹果羹发黑和不同的锅有关系。
在尝试动手做的过程中,幼儿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他们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答案的能力是教师难以在其他教学中难以见到的,幼儿的潜能得到真正发挥,因为此活动是幼儿自己的活动,所探索的东西是他们真正想知道的东西。
从孩子们的谈话中我还发现了新的尝试活动:“加了橘子瓣可以做出酸酸甜甜味的苹果羹,你们能做出其他味道更好的水果羹来吗?”、“为什么用锅炒出来的藕会变灰呢?”、“为什么用锅煮苹果羹还会有腥味?”、“为什么高压锅会冒白烟,还会发出很大的声音?”……我和孩子们共同生成了“好吃的水果羹”主题活动,孩子们又兴致盎然地开始了新的尝试。
三、
活动反思:
1、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在这一生成的连续科学探索活动中,孩子们利用自己经常喝到的“苹果羹”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使他们切实体验和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通过亲自动手做“苹果羹”,他们获得了许多的直接经验(苹果羹不用把苹果放在锅里炒,而是切成小丁用水煮就做好了;苹果羹发黑与不同的锅有关系)和间接经验(藕放在锅里炒会变色;鱼在锅里煮出来的汤是白色的……),只有这样的科学教育才能培养幼儿真正内在探究动机,使幼儿获得真正内化的科学知识和经验。我相信通过这次活动,孩子们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苹果羹的做法。
2、科学教育活动应渗透于一日生活之中。
在一日生活中,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和疑问无时不刻不在发生。因此,幼儿科学教育应更多地在一日生活中随机生成。作为孩子人生的启蒙者——教师,要敏锐地觉察到幼儿随时出现的探究兴趣和关注的事物,生成系列的不断深入的探究活动(如:为什么藕在锅里炒会变成灰色?为什么用锅煮苹果羹会有腥味?怎样才能做出更好喝的水果羹?……)。
3、让儿童亲历和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孩子们首先通过感知提出了自己感到疑惑的问题(为什么苹果羹会发黑),然后分析面临的问题,充分运用已有经验作出猜想和假设(发黑可能与羹的制作方式;投放的作料;煮羹的器皿有关系);再带着问题通过多次亲自动手做来验证自己的想法,依据观察到的事实得出自己的结论,(制作方式不当被推翻;发黑与煮羹的器皿有关)并在同伴间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利用谈话;试验图表等进行分享交流)。
4、以幼儿发展为本。
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我们要以“感同身受”的方式对幼儿自己的科学乃至生活世界作出真诚的理解。在此基础上
,我们才能使自己的科学教育活动真正切合幼儿自身内在需求和心里特点,而不是武断地以自己的思维去规统孩子们个性纷呈的思维方式。要知道孩子们这些千奇百怪的想法及其方式正是幼儿科学教育的生命力之所在。
在与幼儿共同生成“好吃的水果羹”主题时,教师把幼儿放在主体位置,耐心倾听他们的讨论,始终以支持者的身份参与活动,借助开放性问题与幼儿有效的互动(如“你们还有其他意见吗?”;“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呢?”),注意观察幼儿的一言一行,理解他们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同时给予幼儿充分猜想、验证的空间,帮助他们发现新问题,持续不断地探索下去;在活动中还充分发挥家庭教育资源,使探索活动延伸至家里(如要求幼儿回家动手做羹,家长配合完成试验图表等)。
5、向孩子学习,和孩子共同成长进步
孩子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积极性,都是我们成人所无法比拟的。对于发黑的苹果羹,我们成人喝过无数次,可有谁去观察它的颜色并提出问题来呢?有谁会去探讨发黑的原因呢?有谁能那么积极主动去动手做一次次试验来验证其结果呢?又有多少成人真正知道苹果羹发黑与炊具的质地有关系?因此我们应该向孩子学习,做生活的有心人,和孩子一起去发现生活中的秘密,善于提出问题,积极主动去解决问题。和孩子一起在生活中积累经验,并持续不断地改造已有经验,和孩子共同成长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