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幼教网

全国站
幼教网

幼儿教师教科研问题意识的缺失

来自网络 2009-11-06 16:48:04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导读:教师糟糕的生存状态使得教师缺乏以自己教育活动为思考对象的反思过程,因此既不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也影响了她们专业上的自主成长。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教师自己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师对自身的教育行为进行认识、归纳、批评是发现问题的首要途径。

  在参加成都市2004年幼儿园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简称《纲要》)优秀论文评审过程中,市幼教协会收到894篇论文,数量以往增加了三四倍,篇幅长短不一,水平参差不齐。对这894篇教师科论文进行分析,笔者发现,当前幼儿教师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具普遍性的困难,是老师们不知道为什么要进行研究,从哪里开始研究,乏从事科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科学研究的首要节,可正是教师问题意识的缺乏使得他们在研究时无从下手,而且很得到有较高价值的科研成果。

  缺乏问题意识的具体表现

  当代西方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在《社会科学的逻辑》一文中写道:“就人们能够说科学或知识始于某个事物而言,可以说下面的话:知识并非始于感觉或观察或数据或事实的收集,而是始于问题。”问题是旧的思想和看法的终点,也是新的思想和看法的起点。问题是现实状态与理想状态之间的桥梁。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有思索和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教师从事研究的问题意识,指的是教师在一定的教育经验和教育能力基础上形成的,发现并提出需要研究的问题的意向和能力。教育科学研究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能够选择好要进行研究的问题,因此教师从事研究首先需要具备的就是问题意识。当前幼儿教师从事教育研究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问题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许多教师拥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可是当他们准备从事教育研究时,却不能发现并提出适当的问题。从收到的论文来看,有这样一些选题,《音乐——滋润幼儿心灵的乳汁》、《幼儿园环境——幼儿生活、游戏、学习的乐园》、《浅谈我对幼儿美术教学的看法》、《关于幼儿教育的看法》、《浅谈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影响》、《怎样做一名幼儿教师》等等。其实,就教育现象而言,可以研究的问题很多。根据问题的外延,可以将问题分为大问题和小问题。大问题一般是包容范围比较宽泛的宏观问题,比如“我对幼儿教育的看法”、“浅谈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影响”、“如何评价幼儿教育”等等。小问题是直接针对教育现象中某一方面的矛盾和疑难的微观问题,比如幼儿园如何贯彻《纲要》的大问题中就可以寻找到许多有价值的小问题。大问题并不表明研究的价值就一定大,小问题并不表明研究的价值就小。幼儿教师从事研究时,大多喜欢提出一些大的问题,这原本无可厚非,但是受制于单薄的学识基础和有限的研究能力,她们往往无法驾驭大问题的表述和研究,因此大多只能写出空泛的、一般性的深度不够的小作品来。适合于幼儿教师的研究方式是“小题大作”,也就是深入到教育实践中的某一个方面,提出一个能够触及问题实质的小问题。比如少数老师也能恰当地选择一些有价值的小问题来研究,比如《含着眼泪学<纲要>》、《幼儿教育如何基于经验并挑战经验》、《浅谈表演游戏中教师的适度鼓励和适度引导》等等,以此为基础,通过研究提出有新意的解决问题的观点和方案,并进行重点的、深入的论述,从而完成针对小问题的大作品。

  许多老师提出的问题不具有时代性,回避了当前教育实践中那些真正值得研究的问题。教育是一项古老的事业,同时也是伴随时代不断发展的事业。不同时代的教育有着一些相同的问题,比如在幼教领域的师生关系的问题、游戏的价值和游戏的指导问题、幼儿教育的内容方法问题,等等,应该说是各个时代都在探讨的永恒话题。当然,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变革,一些新问题也不断涌现出来。比如随着幼儿教育的市场化,越来越多的民办幼儿园的出现,幼儿园的管理正在面临新的困扰和挑战;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幼儿教育如何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具体说来在《纲要》中就有大量的问题需要探讨,如“城乡各类幼儿园如何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幼儿园教育如何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什么样的内容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教师如何才能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等等。教育现象中有老问题,也有新问题。老问题不是不可以继续探讨,但是这些老问题已经被过去许多人研究过,现在再对它们进行探讨,应该是站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的对已有研究的继承和发展,应该体现出发展性和创新性。可是,不少论文所选的主题,却让人感觉到放在任何时代、任何背景下去讨论都是可以的。比如,《幼儿园环境及区角材料之浅谈》、《尊重孩子,以人为本》、《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的必要性》、《游戏——幼儿的良师益友》、《家长参与的力量》、《积累经验,因材施教——对大班美术教育的一点想像》等等。老问题没能有新的突破,新问题、新的困惑被放置在一边,许多论文难免落入俗套,成为过去研究的模仿和抄袭,失去了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从事研究的老师能够发现一些问题,但是不能对问题进行准确的表述。作为论文的题目,原则上要求它简明,能够概括地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够提示研究的方向和领域。但是,在参评论文中我们发现,不少论文题不对文,甚至从标题上根本看不出它研究的是什么问题。比如,《我们演川剧》、《信念·方法·事业》、《健康、丰富、有趣》、《关爱你、我、他》、《培养一双慧眼》、《下雨了》、《从线条到心灵》、《怎样培养胆小孩子》、《如何培养特殊幼儿》、《幼儿的快乐是我们最大的成功》等等。这些不像问题的问题、理解起来有歧义的问题,确实没有反映出研究者的思考和兴趣。研究和工作总结还是不一样的,工作总结可以上升到研究层面,但是这样的工作总结应该是基于实践中面临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难点问题或者是教育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并且提出了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研究的本质是创新,教育研究一定程度上是对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变革,其总的目的是提升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缺乏问题意识的原因

  提出问题是从事研究的基础,研究是需要问题来推动的。问题意识的缺失是制约和影响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一个关键因素。生活于教育实践场的教师有天然的从事教育研究的优势。教育的本质是实践的,教室就是实验室,教师就是实验者。面对当前开放性的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比如“多元智能钓课程”、“瑞吉欧的方案教学”、“蒙太梭利教学法”,还有我国本土的诸如陶行知、陈鹤琴的“生活教育”、“单元活动教学”等,教师需要根据自己教学和幼儿园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她们需要研究。同时面对一些颇有争议的问题,比如“全语言教育”、“幼儿双语教学”、“珠心算”教育、“读经”教育,还有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误解干扰着素质教育的落实等等现实问题,她们需要形成自己的看法并采取行动。更为迫切的是,全国范围内正在推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需要教师从观念到行为的巨大变革。面对这些困扰着幼儿教育发展的问题,教师不去研究,谁来研究?教师不去回答,谁来代替她们回答?教师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研究充分行使自己的发言权,获得对教育实践问题的话语权,可是我们的教师怎么就可以置这些问题于不顾而言他呢?细细想来,教师问题意识的缺失还是有深层原因的。

  幼儿教师职前缺乏足够的理论学习。从事研究,发现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是需要系统的理论知识支持的。波普尔在论及知识与问题时这样说道:“人们可以说,没有问题就没有知识,但是没有知识也就没有问题。”可是从事幼儿教育的教师在专业发展上的一个不容回避的缺陷,就是理论基础功底先天不足。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与我国一直以来的幼儿教师教育体制有关。目前我国幼儿教师队伍的主体是来自各级各类幼儿师范学校和职业高中幼教专业的毕业生,她们一般是初中毕业后经过考试进入学校学习,学制一般为三年。在这三年里,她们既要学习文化课(语文、数学等),又要学习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等),还要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音、体、美、手工等)。在学习的侧重点上,幼师和职业高中学生一般都有轻文化基础和理论学习的倾向,她们把大量时间投放于弹琴、做手工等技能技巧的学习上。我曾经对幼师的学生做过一些调查,发现她们在文化课、技能课、专业知识课三类课投放的时间和努力程度差别很大。虽然随着教师教育大学化的趋势,各地幼儿师范学校大多已经升为培养大专层次和本科层次学生的学院,但是学校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轻文化和专业知识重技能技巧的倾向并没有出现大的转变。这种理论知识学习的不足妨碍了许多教师专业发展的历程,使得她们在以后的工作中难以形成自己独特的专业思想,很难完成从一个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转变。

  长期工作在教育实践战线上的教师缺乏与理论的亲密接触,她们对实践中的行动司空见惯,失去了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教育行为的批判意识。没有理论支持的实践是没有生命力的。教育实践也不可能自然而然转化为教育研究,试图从事研究的幼儿教师有必要经常让自己的大脑遭遇理论的激荡。与理论亲密接触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与理论研究者直接接触,一种是通过阅读与理论文献接触。现实中的幼儿教师这两种接触理论的机会都不多。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研究领域都存在着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的分离。通常研究活动的主体是专家,场所是大学、研究所这些学术机构,成果主要表现为艰深的学术论文或著作;而实践活动的主体是教师,场所是学校和课堂,成果主要是不成文的经验。其结果必然是理论研究成果往往解决不了实践者的具体问题,而实践者又常常苦于没有理论的支持,他们很少进入研究领域,他们将研究视作高不可攀的“圣地”。另一方面,当前幼儿教师能够安心静下来读点书的人很少,尤其是经常抽出时间读点专业方面的书和其他文献的人就更少。我们身边就有着这样一群教师,他们要么是对理论学习不感兴趣,要么是看低幼儿教育的学问,认为无须深入、系统的学习,甚至有老师告诉我:“我现在什么书都喜欢看,就是不看专业方面的书。”其实正是缺乏理论的刺激和冲击使得许多老师在工作上遭遇倦怠,感受不到教育工作的幸福和价值。

  教师糟糕的生存状态使得教师缺乏以自己教育活动为思考对象的反思过程,因此既不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也影响了她们专业上的自主成长。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教师自己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师对自身的教育行为进行认识、归纳、批评是发现问题的首要途径。我在与许多幼儿教师的交往中发现,幼儿教师是普遍缺乏教育反思的,而这一点与教师当前的生存状态不无关系。有老师告诉我说:“每天早上7:40就上班,下午6:30才下班,下班后我什么都不去想,动都不想动,还反思呢!”还有的老师说:“一个班四五十个人,能够按部就班地把课上下去,一个都不要出事故就已经谢天谢地了,哪里有时间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呀!”如果再想想幼儿教师的低微的社会和职业地位,借用著名儿童教育专家丽莲·凯兹的话,“我一向认为除非服务幼儿的成人能有良好的工作的环境,否则不可能提供幼儿一个良好的学习和发展的环境”,再扩展开去,我们便不准理解那么多幼儿教师为何只顾埋头拉车,勉强应付日常工作,而没有心情、能力、时间去进行研究,当然也很少有机会对自己的工作和自身成长进行反思和总结了。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刘胜林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