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幼教网

全国站
幼教网

案例:关注健康,倾听心声

网络资源 2009-11-08 21:34:58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教育要使儿童成为一个有幸福体验的主体,必须给儿童交往与对话的机会和权利,同时给予关注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人际交往技能,真正促进个体社会性化。

  一、主题内涵

  作为一个内向、不和群的孩子,在一次偶然的自发游戏中突然出现主动找同伴游戏的行为。这其中除了孩子体验到了同伴交往的乐趣,获得了交往的满足和成功;更需要教师尊重幼儿的人格和个体差异,站在孩子的认知特点理解他们的行为,在保持幼儿兴趣的前提下恰当介入,正确引导孩子的生成活动,帮助孩子提高人际交往技能,真正促进个体的社会化进程。

  二、背景及案例描述

  (该部分应一家长要求已经删除,不便之处,敬请原谅!)

  三、分析

  如果孩子趴在地上学小狗是偶发的游戏,那么孩子们在老师阻止之后就不会再次出现此现象。然而,从天天在玩耍中所表现出来的异常兴奋可以推测,一向喜欢独自活动、不和群的天天,在饭后可能是在偶然的学小狗爬时与同伴玩在了一起,并从中体验到了与小朋友们一起玩的乐趣,获得了同伴间交往的成功体验,从而产生了与同伴交往与共同游戏的需要。当我在孩子睡觉前,轻声询问天天为什么要当“小狗”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时,孩子高兴地告诉我:“我做小狗很快乐,这样有很多小朋友来和我玩,我就不孤单了……”

  由此可见,对“扮演小狗”活动的情有独钟的天天在活动中获得了交往的“满足”和“成功”,致使孩子在老师两次干扰之后,仍然“一如既往”的继续她的自发游戏。而我一开始只把孩子学“小狗”玩,当成了是孩子们在“欺负”天天,从成人的角度去理解这一发生在孩子们之间的“游戏”,甚至有些误解为是对孩子“人格”的不尊重,于是接连两次给予阻止。幸亏我的“好奇心”和所学的教育理念,激发我对孩子的行为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并从天天与同伴们快乐的交往中得到启示,适时的对孩子的行为给予了肯定和保护,当然肯定和保护并不等于放任不管。很显然,孩子在以前的活动中,多为“单兵作战”,对于身心各方面均处于发展之中的幼儿来说,这种状况对她的个性、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当孩子偶然在“小狗”游戏中体验到交往的成功时,作为教师——我必须掌握好介入的方式与时机,采用情绪感染、行为暗示,群体影响等方式来达到介入、干预的效果。并以满腔热情关注幼儿的所有游戏行为,有意识的表现出对游戏的浓厚兴趣,直至以游戏者的身份加入到活动之中,进行正确引导,促使孩子形成健康、积极的交往观。而且在此基础上,生成了“我们和动物是朋友”的主题活动,进一步扩大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知识范围,增进天天和同伴之间的交往。

  人的个性是他自己的生活史的产物,起源于儿童同周围世界的积极主动的相互作用。天天的个性比较固执,有些内向,在这之前一直表现为不和群。根据皮亚杰的心理学发现,儿童的意识产生于他们对自身动作的反思:儿童因为动作而认识了世界,儿童也因为动作而意识到那个发出动作的“我”。所以,一切的一切,都起源于儿童的动作,都起源于儿童同周围世界的积极主动的相互作用。天天就是在扮演“小狗”动作中认识到了与同伴一起玩耍的乐趣,体验到了同伴们围在一起游戏的快乐,由共同的“小狗”游戏产生了同伴间交往、合作的需要。同时这表明孩子们之间是平等的,是一种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出发的小群体活动,它指向个体发展基础上,表现出的性格、兴趣、能力、表达表现和适应性等各方面的差异。小班年龄阶段的孩子大多数处于个体活动,具有好模仿的特性,教师在观察的基础上,应充分利用小群体环境使孩子间互动交流成为有价值的教育资源,让孩子能更好地进行个性化的发展。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