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我们去“购物”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同时还是一个学习者,应在与儿童重温与儿童共同建构的过程中了解儿童,除了担负着观察、记录、解答、协调等工作以外,还要善于为儿童创造能引起他们共同建构经验的机会。
班里有的孩子的口袋里经常装着一些散钱,1元的、5角的、1角的。他们不时地拿出来摆弄,或向同伴们炫耀:“我有‘很多’钱啦!”,“这是我陪妈妈去超市买东西,收银阿姨找给我的钱”,“我也能去买东西啦”……在孩子们的心里,他们渴望自己能成为象爸爸、妈妈那样的“大人”,想做一些“大人”们才能做的事情。在他们看来,自如地运用钱币买东西是“大人”们特有的权力,而孩子们对钱币的了解只局限在它是可以买东西的,对于它的价值、与物品之间的联系却是模糊的。基于这种原因,经由班级幼儿讨论,我们确定了“钱币”这个主题,希望能通过一系列有关钱币的探究活动,使孩子们对钱币有清楚的认识,了解到它的由来、发展、作用。学会正确的使用钱币。
为了满足孩子们的愿望,我们在主题进行中,开展了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去超市,自己拿钱去尝试对于他们来说真正意义的购物。为此,我们做了一系列的准备活动:1、孩子们集体给社区的华润超市写了一封信(幼儿口述,教师记录),并由孩子们选出联络员将信交给华润超市的负责人,并表明我们小朋友的意图——我们想来超市参观和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请超市的叔叔、阿姨给予支持与帮助。2、在超市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孩子们参观了超市。虽然他们对社区的超市已经非常熟悉,可每个孩子都很认真地观察着各种不同商品的价格,留意超市中顾客购物的情景及超市工作人员的服务方法。3、经由大家商讨,每位幼儿从自己的存钱罐中取出3元钱,用来进行自己的购物活动。4、孩子们自由组合,分成三个购物小组,并自创队名(如:探险队、星星队等)。同时制定本小组的购物计划,其中包括:小组收集多少钱?硬币有多少?纸币有多少?打算买些什么?如果钱不够怎么办?买回的商品想怎样处理?
一切准备工作就续后,孩子们带着自己的钱币开始了购物活动。在超市里,他们兴奋极了,拿着红色的购物筐,穿梭在货架之间,认真地挑选着自己想要买的商品,“这个饼干妈妈给我买过,很好吃的”、“不行,你不能拿这袋小食品,没看到它要很多钱吗?”、“找到了,蓝月亮洗手液在这里,”、“轻一点,不要把东西碰下来”……孩子们按照自己的计划选购到了商品,兴高采烈地去付款。在付款时,遇到了商品过多而钱不够的情况,经由孩子们同收银员的交涉,把多出的商品退回,直到买到与所带钱币等价的商品。看到孩子们认真的选购商品,互相提醒商品的价格,目不转睛的盯着收银台上的数字,小手一元元数着钱币,退货时忍痛割爱的模样,买到商品开心的笑脸,我真的感动了,为孩子们这种主动学习的精神感动了。就象瑞吉欧教育体系提倡的那样:“为儿童提供丰富的学习环境和机会,鼓励儿童去思考、去推理和解决问题”。作为教师,我们不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同时还是一个学习者,应在与儿童重温与儿童共同建构的过程中了解儿童,除了担负着观察、记录、解答、协调等工作以外,还要善于为儿童创造能引起他们共同建构经验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