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德育调查及思路
导读:因此,提高教师的德育意识,提高教师的德育素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加强教师自身的政治素质,同时,创设德育环境,德育氛围,形成一种大的社会舆论,促使教师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对德育工作的紧迫感,把德育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的工作来做,从而使学前幼儿的德育工作更有成效。
我们对学前儿童德育方法进行研究,就是为了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而幼儿家长对德育的认识、态度、经验等也是影响德育工作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对我园不同年龄段的十个班的幼儿及家长做了调查,以了解幼儿德育的现状及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观点,找出幼儿德育存在的问题,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揭示幼儿德育的规律,探索幼儿德育的方法,打开提高幼儿德育工作有效性的思路。
一、家庭教育的主要倾向
我们对大一班44名幼儿家长做了如下两个调查:表1(略)
表1对家长调查的问题是:“您认为在幼儿园期间,发展孩子的智力、多方面能力、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哪方面最重要。”
表2(略)您对孩子的投资,主要在哪方面。A:智力投资;B:吃穿;C:玩具;D:认为智力投资并重吃穿的家长。
从调查中看,独生子女比率大,入园幼儿95%是独生子女。许多家长盼望孩子成才心切,把心放在孩子身上,把钱花在孩子身上,把对孩子的培养作为家庭的头等大事来抓,这可以说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却步入了另一个误区:对孩子片面强调特长教育、智力教育,而忽视了对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培养,特别是不注重幼儿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如:玩具是孩子的天使,玩是孩子的天性,家长却把更多的精力、物力投到了发展孩子智力上,剥夺了孩子玩的权力,剥夺孩子自主发展的权力。
二、幼儿整体素质状况及原因分析
提高幼儿的整体素质,主要是指幼儿体、智、德、美、劳的全面和谐发展。它们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而现在由于家庭教育的误区,家长的教育思想,教养态度存在着严重的偏颇,因而导致“重智轻德”现象,使幼儿的整体素质在思想品德方面产生了许多特殊而又有共性的问题。
(一)“自私心理”严重
测查中二班到园幼儿人数34人。问题:如果小朋友打你了,你怎么办?小朋友回答的做法可以归纳为表中的四类。表3(略)老师对孩子们的回答失望之余还有一丝欣慰,因为还有唯一的一个孩子说:“我告诉老师,老师批评他,打人不是好孩子”。老师用多少几歌、故事对孩子进行的友爱教育,只在这一个孩子身上看到效果。查其原因孩子大都是说:妈妈(或爸爸)告诉我,在幼儿园里不能吃亏,谁打你,你就打他。就这样,我们老师所做的大量工作,费煞苦心所取得的成果往往被家长的一言一行所否定。由此可见。孩子的自私心理主要是家庭教育的影响造成的,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又是幼儿园与家庭教育不一致的结果。
(二)情感意识淡薄
当前的独生子女倍受家长的宠爱。可以说做父母的都对孩子倾注了无限深沉的爱,但孩子往往把得到了一切关怀都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从孩子那里,父母却得不到应有的孩子的爱。
在调查孩子是否“知道疼爱父母,吃东西能想着父母老人”时,小班26名幼儿只有4人在吃东西能想着父母,比例15.38%;中一班33名幼儿只有9人在吃东西能想着父母老人,比例为27.27%。而更多的孩子却不知道关心父母和他人。这些孩子,久而久之,就只知道获取爱,要求别人的关心爱护,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却不知道体谅父母的难处与痛苦。这些孩子在幼儿园里也就会缺少爱同伴、爱班级、爱集体的情感。长大以后自然缺乏社会责任感,也就谈不上爱集体、爱祖国了。这些现象表明,我们在爱孩子的同时,应让孩子明白,爱应该是双向的。帮助孩子理解别人爱他,关心他,同样他也应该爱护关心别人。以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爱的情感。
(三)依赖性强、自立性差
我们对大班三个平行班的108名幼儿进行有关自理能力和良好习惯技能的调查,如:自己起床、穿衣;自己吃饭、不挑食;饭前便后洗手;自己洗手帕;有礼貌等。有95%的幼儿能达到这些指标(因为,在小班、中班都已对幼儿进行这些能力的培养)。而向家长调查的结果,只有33名幼儿在家里能做到,占31.48%。咎其原因,主要是家长仍然事事代劳。对孩子娇生惯养,助长了幼儿的依赖性,自己能做的事也依赖于成人。
从幼儿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的角度看,幼儿到了三四岁,自我意识初步出现。这个时候,幼儿就需要也应该有一个自我活动、拓展独立思维的外部环境。家长此时要给予幼儿一些参加锻炼的机会,让幼儿吃点苦、受点累、受点难,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自己能解决的事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些对于幼儿来说,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能承受得起,但是,有些家长却不能承受。事事包办代替,从而淡薄了幼儿的自理、自立意识,剥夺了幼儿锻炼的机会。这样就致使孩子缺乏独立性、创造性、自立性,遇事不能主动想办法解决,处处依赖别人。长大后就难以适应各种生存环境,难以承担重任。
三、幼儿教育的误区和幼儿德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很不一致,尤其在德育方面的不一致是当前幼儿德育的一大误区。正如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所说:“儿童与你母相关的爱力深,想处时间长,他们对于儿童的影响从而也大,往往在学校得到的一些好处,却抵挡不住家庭环境的坏处”。
那么,当前的幼儿德育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呢?一是社会道德环境(主要指家庭环境)与幼儿品德教育取向严重脱节;二是缺乏有效的德育方法;三是幼儿老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德育意识不强。
四、幼儿德育的思路
学前教育是一个人成长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教育阶段,这个阶段的任务不是要教给孩子多少知识,学会写多少字,算多少计算题,更不需要去搞什么“早期定向”培养,而最重要的是健康的心理素质、优良品德的培养以及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例子,一位获得诺贝尔奖金的外国科学家在回答记者提出的:你在哪个受教育的时期受益最大时,他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是在幼儿园时代美术的好品质,好习惯使他终生受益。可见,学前教育在整个基础教育中有着多重要的地位,良好品德的形成对人的一生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我们幼教工作者必须树立远大的教育观,从提高幼儿整体素质着眼,加强幼儿德育有效方法的研究,调动、协调一切教育因素,扎扎实实地做好奠基工作,探索出一条德育启蒙的新路子。
(一)加强小班德育工作是完成学前德育工作的基础
德育是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三岁前至关重要,遗憾的是,初做父母、祖父母的人渲染在家庭新成员诞生的欢乐之中,他们重视对孩子的“养”,而忽视了“教”。对幼儿在三岁前的迁就、溺爱引起很大的危害。幼儿入园后,教师就要对德育的某些方面做补偿性的工作,要花大力气稳定情绪,建立常规,想方设法吸引他们参加正规活动,放弃任性的要求。因而小班这一年承担了重要的基础工作,若能弥补三岁前家庭品德教育的不足,则可以为后一个阶段的教育的顺利进行开辟道路。
首先,做好新入园幼儿的摸底工作。了解幼儿的行为习惯,任性与否,情绪、状态,能否独立进餐、入厕、是否胆小、孤僻,在任性与自制这两个对立的品质上有何表现。方法可以通过家访、问卷、观察等手段。把结果作为制定德育目标的重要材料依据。
其次,帮助幼儿忙地习惯他在社会生活中的双重角色。即在家庭中独立的独特地位与在幼儿园里是集体中普通一员的角色。环境和人际关系的改变,会在幼儿的心理上激起很大的震动,与同龄伙伴相处时,欣喜与厌烦,好奇与惧怕,融洽与不和等心态,往往掺杂并行;而且情绪变化多端,行为反复无常。但幼儿的内心世界比在家里要丰富得多,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诱发他们心态中积极的一面,导向集体的规范之中。利用集体教育的环境和优势,为幼儿创设为别人、为大家服务的实践机会,让幼儿初步体验集体道德的情境。
(二)实现家庭、幼儿园教育的同向同步
提高家长的参与性,就是在幼儿教育的各个环节中,激发家长的参与意识,改变过去工作中存在的误区。即单纯强调让家长配合帮助幼儿园矫正幼儿的不良行为,把有缺点、毛病多的孩子推给家长的做法。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忽视了家长在教育中的作用。现在,我们把过去的单向交流改为双向交流,增强家长的参与感,如:针对孩子打架的问题,老师在家长园地“大家谈”栏目中,写出“宝宝打人了,怎么办?”的小文章,家长会在看文章的过程中,对于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引起深深地思考。我们还可以请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方面做得较好的家长在家长会上谈体会,写自己培养孩子的态度和经验。这样,家长成为主动的教育者,家长们自己的经验、方法也更容易在家长间沟通,从心理上也乐于接受。可见,家长的参与,是一种生活活泼的教育形式,是促使家长自觉地与幼儿园的教育保持一致的有效途径。所以,我们要利用多种形式,提高家长的参与意识,以便更好地实现家庭与幼儿园的同向同步。
(三)提高教师的认识,增强德育意识
当前的幼教改革首先就体现在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出以往的重知识技能传授转向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特别是认识到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习惯是身心发展的重要内涵。在调查幼儿园德育工作效果不佳的原因中发现,除了主要是因为“社会环境(主要指家庭环境)与幼儿园的教育不一致,没有形成一体化教育”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对德育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不强。我们应该承认,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是由教师和家长共同承担的。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幼儿园是专门的保教机构,对幼儿品德的形成应起积极的主导作用。教师更应该比家长更善于发现幼儿品德发展的优势,更善于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水平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因此,提高教师的德育意识,提高教师的德育素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加强教师自身的政治素质,同时,创设德育环境,德育氛围,形成一种大的社会舆论,促使教师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对德育工作的紧迫感,把德育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的工作来做,从而使学前幼儿的德育工作更有成效。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直第一幼儿园 都凤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