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德育回归生活
导读:家庭是幼儿心灵的栖息所,在家庭中,幼儿面对的是疼爱自己的家人,他们常常处在一个自我独尊的世界中,幼儿在幼儿园所接受形成的认识,常常会在家人的“谦让”、溺爱中而变得扭曲,因此,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离不开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的渗透,更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只有实现家园共育,幼儿德育才会收到实效。
幼儿需要道德教育吗?陶行知先生作了很好的回答:“人生最重要的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在六岁以前养成,因而幼儿时期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人格的核心即道德品质,幼儿阶段是儿童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阶段道德品质的发展对人的一生具有重要的影响。如何在幼儿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打好品德基础,是广大幼教工作者和家长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幼儿道德教育现状与存在问题。
1、幼儿园“规矩”太多。
幼儿园老师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是“不”“不要讲话”“不能打人”,老师在组织活动时常用这样几句训练有素的对话:
老师:一二三 幼儿:坐坐好
老师:三二一 幼儿:快休息
老师:小嘴巴 幼儿:闭闭紧
老师:小眼睛 幼儿:看老师
这些常用的口令,听上去一唱一和整齐划一,看上去孩子们秩序井然、服服帖帖,这样的班级还常能得到夸奖,“老师管班有经验”“孩子守规矩,老师省心多了”,但这些“规矩”的背后又意味着什么?老师是怎样的角色?孩子们得到了什么?孩子们屁股不能乱动必须坐好,小手不能乱动必须放好,嘴巴不能乱说必须闭好,眼睛不能乱看必须看老师。试想,他们被限制了自由行动、表达、探索、认识的机会和权利,一切要以老师的“省心”为中心,他们已不再是自由的人,又怎么会有积极的道德情感体验,怎么能形成积极的道德行动。我们的道德教育总是要让孩子遵守这些数不尽的“规矩”,我们的道德教育常讲着孩子们似懂非懂的大道理,我们总是想把他们塑成我们成人希望的模样,我们的道德教育背离了孩子们天真活泼的天性,远离了他们的生活。
2、家庭教育存在误导。
每年九月份开学,幼儿园大门外总会有一大群向里窥视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当备受关爱的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走向社会的第一道门槛——幼儿园时,我们的家长有着太多的不放心:“老师是不是喜欢孩子?孩子能吃饱吗?午睡时会不会蹬掉被子?孩子会不会被欺负?”于是,每天放学总会不厌其烦地问“今天老师批评谁了?有没有孩子打你?”有时我们的家长还会教孩子几样高招:“有谁打你,你就使劲打他”;“小朋友和你抢玩具,你就抠他”。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要让孩子做强者,这是家长共同的愿望,但我们的家长是否意识到:我们为孩子提供了越来越优越的物质生活,却使孩子从小缺乏艰苦奋斗的意志,表现出缺乏吃苦精神;我们事事围着孩子转,让他成为家庭的中心,却影响他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中正确扮演自己的角色,只能演“主角”,不能演“配角”,自我为中心,缺乏协作精神;我们从小灌输“不吃亏”的教育观念,让孩子产生先入为主的错误观念和不良思想意识,使孩子从小就产生了排他的“抗体”?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幼儿德育观。
1、要理解孩子。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幼儿有他们自己的生活,有属于自己年龄群体的关注对象、关注热点,还有着不同于成人世界的接受能力和认识特点,我们不能用衡量成人的标准去对待孩子。当在孩子身上发生一些事情时,我们要习惯换位思考,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一想,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声音。
2、要贴近孩子。
让孩子接受教育的关键是贴近孩子,只有在和孩子的心理距离最近的时候,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我们要让孩子感受到关爱,让他们觉得幼儿园这个集体是温暖的、安全的,老师是可以信赖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只有发生在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发生在心灵深处,教师只有走进儿童的心灵,才会有魅力,甚至有魔力。”
3、要相信孩子。
幼儿在实际生活中,在与伙伴交往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问题,产生利益冲突与矛盾。例如,玩具只有一个可是两个人都想玩;自己想玩的玩具别的小朋友先拿走了怎么办等等。实际的交往可以帮助幼儿体验与理解社会生活的基本规则的意义,伙伴的不同反应,帮助幼儿选择适宜策略并且给适宜的策略以积极的反馈,使幼儿把它当作一种有用的经验积累起来,运用到以后的交往过程中去。我们应尽量避免充当“法官”的角色去评判谁对谁错,应相信孩子有解决他们自己问题的办法。
三、实施以幼儿为主体的道德教育。
1、在生活中感受。
陶行知先生大力倡导“生活教育”,他认为“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我们的德育正是在幼儿的生活中渗透的。在游戏活动中,幼儿通过角色的扮演,积累“做人”的经验。
2、在实践中体验。
幼儿的道德教育要重视孩子的实践体验,这种感性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培养孩子积极的行为倾向。社会实践活动是让幼儿走出幼儿园,走进社区,置身于社会大环境之中,去感受、体验。
3、在环境中熏陶。
环境是无声的老师,它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幼儿园,我们常利用活动区和布置墙饰渗透教育的内容。有一段时间,幼儿有乱扔纸屑的现象,我们就在垃圾楼的墙边设置了一个“卫生角”,贴上了“垃圾入桶”的图案标志,小朋友们发现后,纷纷议论,最后知道了这是叫大家把垃圾放入垃圾桶的标志,并逐渐养成了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
4、在家园中共育。
家庭是幼儿心灵的栖息所,在家庭中,幼儿面对的是疼爱自己的家人,他们常常处在一个自我独尊的世界中,幼儿在幼儿园所接受形成的认识,常常会在家人的“谦让”、溺爱中而变得扭曲,因此,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离不开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的渗透,更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只有实现家园共育,幼儿德育才会收到实效。
江苏省如东县实验幼儿园 唐锦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