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幼教网

全国站
幼教网

儿童绘画"写实期"教学的研究

来自网络 2009-11-17 14:11:32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

  导读:艺术美是一种只能通过自我才能感受的重要品质。教师指导的重点是帮助儿童克服学习活动上的种种障碍,获得心理上战胜困难后的满足感。"因而,教师在指导时必须注意把对象形象化,使之具有新的感染魅力,以明确主题意识,重要的是让孩子体验到对表现的自信和完成的喜悦等自我感受。

  一、前瞻

  儿童美术是儿童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智力程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尽管儿童美术具有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等为成人所喜欢的特征,但儿童美术毕竟是儿童发展过程的一种表征和产物,因而只能算是一种"阶段性"成果。根据美国世界幼儿教育协会儿童研究会麦卡德教授的关于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的划分研究:小学高年级学生处在绘画"写实期",这是儿童绘画发展的最高阶段,他们已经开始注意了透视、明暗、结构等方面,并追求一定的审美性,但儿童美术向以写实为表征的成人美术发展史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这一阶段教师教学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学生将来在美术方面的发展。

  绘画"写实期"一般出现于小学高年级,这一阶段绘画具有了两种倾向:一是素质较好并受到良好训练的学生,写实眼光和技巧飞速发展,其绘画朝向成人写实绘画的面貌发展,另一方面是多数学生由于其他学科任务的重压或兴趣的转移,笔下所描绘的形象仍停留在写实的初期水平,比如,画人仍是一个长方形上长出个头和四肢。

  以人为中心,按照儿童生长的客观实际组织教学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现代美术教育同样必须以儿童的主体性现状和特点为依据,发挥儿童的主体性。具体来说,美术教育的完整表述是以教育为手段,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发展和传播美术文化;以美术为媒介,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能力,发展智力和创造性。

  但当今的美术教学,由于部分美术老师片面地理解了美术教学目标,认为美术教学要重在发展学生的个性,如果讲究技法就会束缚学生的手脚,因此,在教育上形成一种不良的发展,误区有二:一、认识上片面理解了培养目标。对那些"天真无邪"的作品,无论年龄大小,一律倍加赞赏,甚至到高年级仍疏于技法的指导,久而久之,学生的技法观念就渐趋淡薄。也有的人受众多儿童画大赛的冲击和影响,看到许多歪歪斜斜、天真无邪的作品屡得金奖。也就把教学重点放在与获奖作品类似的形式上,因此,下意识积极引导学生搞所谓"稚拙美"的"杰作"。二、方法上缺少基本技法的指导。儿童作画,一开始都是凭印象的,低年级学生往往会运用象征性的主观形象来表现他们最关心的问题。这意味着他们创造出的形象并不是依照大人所看到的一幢房子或一棵大树的客观形象来描绘的。他们会用一种自己的"语言"、一种特殊的符号来代表房子、大树和其他难以真实地再现的东西。儿童的这种图示化绘画表现方式,从幼儿园始逐渐成熟起来,中年级的学生在绘画表现方面则产生了写实的倾向,逐步改变了天真、大胆、稚拙的画法,向逼真、具体、实感的绘画模式靠拢。这一阶段,应供给学生一些必须掌握的绘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法。但现阶段的美术教育,往往没有把握这一重要时机,疏于技法的传授,给学生进入高年级以后,留下了一时难以弥补的缺陷甚至空白,不少学生从原来喜欢画画,到害怕画画,甚至厌恶画画,即使是在低幼儿时绘画得优的学生,同样会产生这种情况,学生由于缺少了向高一级绘画攀登的阶梯,只好长期处于低幼化的涂鸦水平。

  心理学告诉我们:如果过分地迁就于儿童已有的心理水平,不积极引导儿童心理向前发展是错误的,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儿童向高一级年龄阶段过渡。但怎样重视技法教学?重视哪些技法教学?完全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来进行,并通过技法教学来促进学生对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的感受,并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操。

  创造力的完整内涵应包括艺术技巧和艺术灵感两方面,而且两者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关系,单独地强调某一方面都会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在美术教育界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灵感,重提在学生绘画"写实期"加强技法教育,并不是矫枉过正,走到以前我国教育界过于片面强调技法的老路上去,而是让美术技巧的训练与艺术灵感的挖掘之间达到一种更协调的状态。

  二、实践

  1、通过观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写实水平

  观察是绘画的第一步,没有观察就没有绘画。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本身就是发展智力的重要一环,有助于对各种复杂事物的观察和思考。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是儿童记忆最敏感的时期,这一时期应选择有效的方法和内容,使这部分"写实期"的学生朝良性轨道发展。

  小学中年级的绘画内容,一般是孩子们看见的和想象的事物。但是,儿童对观察对象所产生的理解是肤浅的。大致上他们只专注于对象引人注目的地方,一开始就只对局部发生兴趣,而没有把握对象的整体,只注意对象的细部,不能看出对象各部分相互间的有机联系。但是,对孩子来说,他们只有这样才能自由地表现,如孩子笔下的大头娃娃就是这种情况。根据这一年龄段的儿童心理特征,教师的正确引导是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儿童的天性,因势利导,以便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又要通过教学来达到提高儿童对物象的认识能力和表现能力,具体做法是教学中加强写生和速写的训练,指导中必须帮助孩子把握物体的形体,抓住感觉,理解物体大小、前后重叠的关系等等。此外,虽然提倡孩子透过纯朴天真的眼光来描绘,但仍然要考虑到孩子们心智发展是不平衡的,有必要进行个别指导。例如,有的孩子认为绘画是有一定的描绘顺序的,画人物从头画起,为了避免这类公式化的表现模式,可以指导学生改变绘画的方法,把想要描绘的的东西从中心画起,如画人也可以从手、从脚开始画。

  2、通过临摹教学,促使学生形成各种技巧

  当今美术教育界,存在这样一种观念:即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与技巧的传授完全对立起来,仿佛一传授技术,就会压抑学生的创造性。也有的人认为:儿童技巧的发展是自然而然的地形成的。显然,这二种观念都是不正确的。任何发展都必须在借鉴与吸收的基础上进行,技能的发展也不例外。在这一过程中,临摹是不可避免的,实际上,所有的美术创作,学生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模仿对象。儿童一般都具有模仿的天性,他们总是模仿大人的动作、方法,并通过模仿获得的动作和方法来表现自然和自己的想法及情感。儿童的这种天性为美术的临摹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达o芬奇宣称:"能模仿者即能创造"。正确理解和运用临摹这一教学手段是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教师在运用这一手段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范作要合适。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性别的儿童对美术作品的兴趣有很大的区别。如:男同学喜欢战争、冒险等题材,而女同学则喜欢卡通、仕女等题材。因而,范作选择的基本要求是适合学生的兴趣和特点,同时还要考虑范作本身的典型性和质量,尽可能选择有共性的作品,而且最好是名家之作。

  2)、方法要恰当。临摹教学时教师要尽可能将作品的特点向学生加以分析、说明,特别是要将作品的空间性信息转化成时间性信息,让学生了解作品形成的程序。

  当然,儿童美术创作中,临摹始终不是目的,要避免为临摹而临摹的现象,而是让学生掌握一种方法,并形成创新的基础。

  三、让学生自我体现表现的喜悦

  美国著名美术教育家维克多o恩菲德认为:"从长远看,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实际上比对任何特殊艺术风格的欣赏更重要。艺术美是一种只能通过自我才能感受的重要品质。教师指导的重点是帮助儿童克服学习活动上的种种障碍,获得心理上战胜困难后的满足感。"因而,教师在指导时必须注意把对象形象化,使之具有新的感染魅力,以明确主题意识,重要的是让孩子体验到对表现的自信和完成的喜悦等自我感受。指导技巧有二:一是"气可鼓不可泄",日本美术教育家青柳三郎也曾认为:指导"着重于开拓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把具有个性的、独创性的表现视为追求的目标。"因而,对于新颖的、具有个性的作品给予称赞,显然是必要的。指导上应提倡每一件作品都有别于其他作品,在表现形式上不模仿他人。一直处在不断变化中的孩子,往往是在大家不绝的赞扬声中,干出成果来的。二是让学生体验新鲜、充满力量的喜悦。例如:经常变化使用的工具、材料和绘画的表现方式,会增加孩子们的兴趣,画种的改变,表现方式的改变,甚至于纸张的大小、形状的变化,都会让儿童体会到新鲜的喜悦。

  四、体会

  根据以上实践,有以下几点体会:

  1、我们反对教师向学生强行灌输一些一般性的独立的技巧。但对处在绘画"写实期"的学生,应较好地加以引导,适当渗透一些技能的传授,同时,技能的传授应适应学生的个性,并应由学生联系具体的表现目标自发地选择和发展。这样做,也使学生在充满兴趣的状态下理解和掌握一定的技法。

  2、要认真研究学生的个性、兴趣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尽可能多地提供模仿对象,以便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技法,使带有随机性、偶然性,或者说盲目性的模仿行为成为教师指导下的模仿,成为有意识、有选择的模仿。

  3、要正确处理好艺术技巧与艺术灵感之间的关系。教师应做的是:在灵感阶段,创设一种无拘无束的气氛,启发诱导,提供多种选择性,将学生引入创造之城;在实施阶段,要帮助学生选择适当的表现方式和技法,指导学生掌握技法要领,并帮助他们克服技法运用中的困难。

  4、通过以上实践,学生个性健康活泼,素质全面发展,写实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对美术的兴趣日趋浓厚。

  5、在进行绘画"写实期"教学的研究实践过程中,借鉴和参考了若干研究成果,并在具体的实践中作了尝试,但实践的可靠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栏目推荐
首页 导航